1935年,日本侵略者的魔爪伸向华北。
这年初冬,在胶东人民举行的大规模“一一·四”武装暴动中,中共当地党组织遭到了严重破坏。
1936年年初,山东省文登县(今文登市)文登营镇沟于家村,来了一位身穿长衫刚从威海卫码头下船急匆匆赶来的年轻人。他一到便迫不及待地招呼着几位胶东当地党组织的同志围坐一起,认真听取有关“一一·四”武装暴动和中共文登临时县委目前所处状况的相关汇报。
“希望大家千万不要气馁,一定要鼓足士气,靠大家的努力,尽快尽早恢复各级党组织和扩充革命队伍。我们决不能因为一时的挫折而停滞不前。”这位年轻人的话掷地有声。而后他便脱下长衫,换上当地农民的衣服,日夜兼程秘密赶到一个又一个地方,深入群众了解情况,在黑漆漆的深夜,翻山越岭,走村串户发动群众,着手恢复党的各级组织,重新聚集革命力量。
这位年轻人,就是肩负有特殊政治使命的理琪。
接下来,在理琪的主持下,一些失散的同志很快被重新聚集起来;胶东的各级党组织也在较短的时间内得以恢复和重建,各项革命活动便随之普遍开展起来。当年4月,根据理琪的提议和安排,当地党组织很快召开了党员领导干部会议,会上产生了中共胶东临时特委,理琪任书记。
出生在河南太康的理琪,由于劳累,身体早已到了吃不消的地步,严重的胃病时常闹得他坐卧不宁,满头是汗。实在难以忍受时,他就用左手将胃部使劲顶住,继续忘我地工作。大家都说:“理琪就像一团火,走到哪里就给哪里带去朝气和活力。”
1937年12月24日上午,胶东抗日武装起义誓师大会在文登县天福山隆重举行,宣布成立以“一一·四”武装游击队为主要骨干的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理琪担任司令员。至此,胶东地区正式拉开了全面抗战的序幕。
1938年2月12日傍晚时分,理琪率部向西转移到达文登县西北部崔家口村,正准备临时休息,突然接到地下工作者贺致平发自牟平的一封急信:牟平城内伪军兵力薄弱,刚成立几天的伪政权政局不稳,已引起伪县大队长张建勋的严重不满。经过反复做工作后,此人表示愿意协助“三军”攻打牟平县(今已撤销)县城,以彻底消灭伪政权。
获悉这一情况,理琪便立即召开由特委和“三军”相关负责人参加的紧急会议。会上,大家就“奔袭牟平城,彻底端掉伪政权,给日伪当局以沉重打击”达成共识。
事不宜迟,兵贵神速。理琪立即带领百余人的队伍连夜出发,确保在天明之前到达预定地点,然后向牟平城发动攻势。
突袭牟平县县城的胜利,振奋了士气,也是“三军”成立后取得的第一次胜利,对及时扭转所面临的被动局势,推动未来抗战,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2月13日中午,理琪正在雷神庙内组织召开紧急会议,不料这一情况被万分惊恐和震怒的驻烟日军所获悉。日军立刻从青岛调来飞机在雷神庙上空反复侦察,随后整个雷神庙被乘坐军用卡车和摩托车的百余日本兵围住。
面对强敌,理琪沉着冷静,灵活应对。他一边紧急组织全体人员实施突围,一边部署战士们选择较有利地形,决一死战。
由于日军在前大门严密把守,加上火力极其凶猛,部队几次突围都没能成功,最后只好以周围的建筑物为依托,全力与数倍于己的日军展开激战,连续打退敌人的数次进攻。战斗中,理琪身负重伤,被战士架着转移到后院,但他手捂着伤口,依然坚持指挥作战,直至晕倒……
整个战斗持续了将近一个下午,尽管日军先后实施了多套作战方案进行强攻,都被“三军”战士一一打退,日军始终没能踏入庙内。
雷神庙战斗的胜利,是“三军”部队第一次在正面战场与日军直接作战并取得的胜利,从而正式打响了胶东武装抗战第一枪,其意义非常重大。
不幸的是,理琪光荣地献出了年轻的生命。那年,他才30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