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6月21日

|

您当前所在位置: 河南省党史方志网 > 学术研究 > 理论前沿

用好红色资源 培厚育人沃土

来源:河南日报作者:张春兰时间:2025-03-21分享:

  河南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更在革命岁月里积淀了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从豫南大别山区的烽火硝烟,到豫中平原的艰苦卓绝,红色基因深深融入中原大地。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切实发挥立德树人关键作用,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以创意赋予红色文化新形态,让历史生动可感。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的灵魂,红色是我们国家的底色。红色文化是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蕴含着坚定的理想信念。以创意赋予红色文化新形态,能让尘封的历史以新奇有趣的方式走进大众视野,将红色文化中蕴含的历史精神内核与当代文化语汇巧妙地嫁接,为红色文化注入全新的生命力。体验重构,激活参与维度。通过创意营造逼真场景、引导角色代入、设置趣味任务等方式,让观众摇身一变,成为历史进程的“亲历者”与“创造者”,深度参与其中。比如设计红色主题的密室逃脱游戏,精心打造红军长征途中的惊险场景,在游戏中,体验者仿佛穿越时空,亲身经历红军战士面临的艰难险阻,深刻领悟到长征精神的不朽内涵;打造红色文化体验馆,利用VR和AR技术让参与者戴上设备后化身战场战士,参与战斗决策、情报传递等任务,这种身临其境的体验,可以极大地增强人们对红色精神的价值认同。语境融合,拓展意义边界。通过创意将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核融入流行文化、日常生活乃至全球化议题中,实现跨时空的价值共鸣。比如,将“自力更生”精神与当代创新创业文化巧妙联结,让古老的奋斗精神在现代商业浪潮中得以延续;将“为人民服务”理念转化为社会治理创新的有效方法,使红色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出新的光彩。

  以创新拓展红色文化传播力,让价值深入人心。创新是红色文化传播的“助推器”,能让红色文化在新时代的信息洪流中脱颖而出。创新是拓展红色文化传播力的关键,其核心在于构建“历史精神—时代需求—传播规律”的三维适配机制。通过重构传播生态,让红色文化跨越时空与群体的限制,在多元思潮的当下实现主流价值的有效传播。传播机制立体化,破解“抵达率”难题。如今,信息传播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内容+场景”成为主流。红色文化的传播也应与时俱进,通过整合全媒体传播矩阵,发挥主流媒体的权威引领作用、社交媒体的圈层渗透能力以及虚拟现实等技术打造的沉浸式传播场景,形成“价值—情感—体验”三位一体的传播网络。叙事体系时代化,消解“共鸣度”困境。红色精神的价值永恒,但表达方式需与时俱进。面对年轻群体“重体验、轻说教”的特点,将宏大历史叙事细化为个体生命故事,把抽象价值融入日常情境,运用微叙事、情感化表达等符合青年话语习惯的方式重构传播内容,便能实现“以小见大”,以共情引发价值共鸣,让红色文化从“政治话语”蜕变为“心灵回响”。参与模式共创化,打通“内化度”堵点。传播的最终检验标准是受众能否从“知道”转化为“认同”。搭建公众参与的内容生产平台、设计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实践载体、培育红色文化IP共创生态,可能将单向传播变为双向赋能,使受众在创作、分享与再诠释过程中完成红色精神的价值内化,形成良性传播循环。以创新思维重构传播逻辑,坚守红色基因的内核,遵循现代传播规律,方能让红色文化在众声喧哗中“声入人心”,成为凝聚社会共识、引领时代发展的精神灯塔。

  以创造实现红色文化价值转化,让资源焕发生机。创造是红色文化发展的“动力源”,能让红色文化在新时代实现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双重转化。这不是对红色资源的简单开发,而是通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红色文化的多元价值属性,使其成为既滋养精神又驱动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最终形成“以文化人、以文兴业、以文促治”的良性发展格局。构建价值转化机制,破解“沉睡资源”难题。红色文化中的精神力量与历史记忆,需通过现代生产关系的重塑释放现实价值。通过提炼文化符号、开发衍生形态、设计体验场景等方式,将抽象的精神遗产转化为可感、可消费、可传播的文化产品。例如,将历史文化故事改编成电影、电视剧、漫画等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红色文化。创新产业生态,重塑“融合发展”路径。通过“红色+旅游”“红色+教育”“红色+科技”等跨界融合模式,既延伸红色文化的产业链,又为乡村振兴、城市更新和文旅消费注入文化活力。比如,打造红色主题的旅游景区、开发红色文化教育课程、利用科技手段创新红色文化展示方式等,让红色文化在产业发展中绽放新的光彩。培育价值共生系统,激活“可持续赋能”效能。通过建立红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的平衡机制,实现产业化收益支撑历史遗存保护,以文化传承深化产业内涵;将红色精神与社会治理、公民教育深度融合,既能提升社会文化认同,又能为产业发展培育良好的人文土壤,推动红色文化从“静态保护”走向“活态传承”。通过对红色文化传承与发展,让红色基因既成为照亮人心的精神火炬,又打通历史与未来的精神通道;让红色文化既承担起铸魂育人的重任,又转化为推动发展的强大动力,真正成为现代化建设的深层支撑。

  (作者单位: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来源:《 河南日报 》( 2025年03月21日 第 11 版)

责任编辑:姜静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