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动实践,顺应了经济全球化的历史潮流。与此同时,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与合作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我们需要持续深化这种交流合作,以不断丰富和发展人类文明成果,为人类文明的演进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在此过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不仅可以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更是我国综合国力稳步提升、国际地位以及话语权不断增强的有力见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能够让世界更好地认识中国以及中国璀璨而悠久的文化,也能让中国在全球化进程中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为世界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与力量。
我们需要深刻把握“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外传播的价值意蕴。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外传播,有利于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有利于塑造良好国家形象。历经数千年历史沉淀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承载着古老而深厚的中国智慧,向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独特魅力,既能展现中国的历史底蕴与人文风情,又可以有效提升中国的文化软实力。比如,中国的书法、绘画以及传统建筑等无不彰显着中国独特的审美观念和艺术风格,生动诠释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这些文化的对外展现能够有力彰显我国的大国形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外传播,也有助于深化文明交流互鉴。中华文明以开放包容的姿态拥抱世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国门不是单向输出,而是一场文化交流盛宴。“一带一路”连接众多文化各异的国家和地区,这些国家和地区在交流中彼此靠近、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并碰撞出新的火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是跨越国界的友好交流,它不仅能将中国呈现给世界,还有利于促进共建“一带一路”国家间的文化交流与相互借鉴,这种文化交流推动着多元文明的协同进步,持续书写着人类文明新篇章。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推动“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外传播:
深挖传统文化内核,丰富传播内容。从古老的哲学思想到精美的传统艺术,从独特的民俗风情到珍贵的历史遗迹,这些宝贵素材为向世界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独特魅力夯实了根基。进入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生机并被赋予了时代新内涵。在对外传播时,我们应当加大对其时代内涵的研究与探索。同时,在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不能搞“一刀切”,而要重视中国故事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文化的交融,依据不同国家和地区受众定制差异化的传播策略,以便契合不同人群的个性化需求。比如,在介绍中国传统节日时,不能仅仅停留在讲述节日的起源与习俗,还需深入剖析其中蕴含的深层次文化价值。以春节为例,在介绍贴春联、吃年夜饭等习俗的同时,还应阐释其背后蕴含的阖家团圆的家庭观念,以及辞旧迎新、祈福纳祥所体现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让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人民能够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
拓宽传播渠道,丰富表达方式。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新的传播技术不断进步,这些新技术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开辟了更加高效、便捷的途径,让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途径更加丰富。其一,拓宽多元传播路径,提升传播效能。一方面,要借助多元社交平台,吸引青年受众目光。一些社交媒体平台坐拥海量用户群体,且年轻用户占比较高,对外文化传播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平台特性,制作出年轻受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内容,激发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另一方面,要深化与相关媒体的合作交流,提升文化传播力影响力。增进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媒体的合作是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国门的重要举措。其中,与各国媒体联合制作文化类节目能够融合双方的创意和资源,打造出更具吸引力和普适性的文化产品;与各国媒体共同举办文化交流活动,能够为双方受众创造交流互动的窗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可借此契机更加深入地融入当地民众的日常生活中。其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表达方式,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感染力。首先,为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外的有效传播,亟须运用新技术对其进行全新呈现。比如,可借助VR(虚拟现实)技术,构建古代丝绸之路的虚拟场景,让观众仿佛穿越时空般身临其境地感受古丝绸之路的热闹与繁华,沉浸式地领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厚重深邃。其次,提炼文化符号,打造富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的文创产品。传统典籍、各种艺术形式都是提取视觉符号的来源,且它们都有丰富的文化象征意义。文创团体、影视公司等可以推出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动漫作品、游戏产品等,以受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广度和深度。
增强文化自信,更新传播理念。中华文明历经数千年依旧熠熠生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蕴含着中华儿女深沉的精神追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是对其文化价值的有力彰显,在各国文化多元共存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各地与其他国家文化交流互鉴的过程亦是自我认知升华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不断坚定文化自信。坚定文化自信是一个需要长期坚守的过程,无论身在何处,我们都应在思想层面以及实际行动中保持高度自觉,不断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理想信念资源,为文化自信提供丰厚滋养。同时,我们应当认识并领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与独特魅力,并从内心深处信任和热爱自己的文化,由此凝聚而成的文化自信将成为我们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澎湃动力,有助于让世界更加全面深入地认识中国,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世界文化交流的舞台上绽放光彩,充分彰显中国的文化魅力。除此以外,在“一带一路”文化交流进程中,我们应当一以贯之地秉持开放包容的理念,充分尊重各国的文化差异,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与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理念深度融合,开展交流互鉴。
构建多元化传播主体,激发文化传播乘数效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需要突破单一主体局限,通过“政府引导—市场驱动—媒体传播—个人参与”的联动机制,形成多层次、立体化的传播生态,进而凝聚起强大的传播合力。其一,政府要进一步发挥引领作用,全方位夯实文化传播的制度保障。这就需要立足于文化传播的长远目标与现实需求,为文化传播构建起更加稳固的制度框架。同时,也应当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深入开展文化合作交流项目,以促进文化合作交流可持续发展。另外,海外文化传播的官方机构也须搭建起文化传播平台,如文化展览、学术讲座等,为中外文化交流创造良好的传播环境。其二,企业要积极承担文化传播的社会责任。企业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需要积极借助文化产业发展的契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开发出具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色的产品,如富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的影视、游戏及书籍等,使受众在体验产品和服务的过程中领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其三,媒体要构建起跨文化语言传播体系。这就需要充分发挥信息传播的优势,并不断创新传播形式和内容。比如,可以积极利用短视频、直播、社交媒体等新兴渠道,以更加生动有趣、贴近受众的方式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而获得社交裂变传播效应,大大提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覆盖率。其四,要激活民间力量,培育更多的“文化传播使者”。高校和相关机构应加强跨文化传播专业建设,培养具备扎实文化基础、良好外语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专业人才。同时,开展自媒体孵化计划,对“李子柒式”的优质内容创作者给予流量支持。此外,每个普通民众都是文化的传播者,要让普通民众以亲身经历讲述中国故事和分享中国文化,让世界人民从不同角度认识中国。其五,为了形成高效的传播合力,还需加强政府、企业、媒体、个人等传播主体之间的沟通交流,构建长效协作网络,推动多元主体实现深度耦合,以打造具有全球辐射力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矩阵。
[朱浩然系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外语系副教授;朱同非系温州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本文系教育部职业院校外语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2024年“三融”外语教学改革专项课题(课题编号:WYJZW-2024-1018)、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高层次人才科研启动基金项目(项目编号:2024RCKY09)的研究成果]
来源:《中国文化报》( 2025-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