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由之路。5G通信技术、人工智能、先进半导体和互联网软硬件等重要数字技术,是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传承发展的重要因素。
数字技术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的关系
(一)发展与赓续同向而行。数字技术的普遍应用有助于降低知识学习的时间成本、丰富知识获取的渠道来源、拓展文化传播的空间范围。从“实现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跃升”的视角进行理解,数字技术涵盖了属于数字领域的“云、管、端”各层面,成为很多产业的关键环节和生产手段,特别是在内容生产和传播领域,既能让受众规模大幅度增长,又因此推动更高效快速的数字技术产品和服务需求的扩大和迭代升级。
(二)应用与创新的表现形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统表现形式可以是诗词书画或戏曲歌谣等文艺作品,呈现给受众的是传统形式的文化内容。数字技术在表现形式上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其传播范围外拓以利于传播和发展,降低其获得成本以使得渠道下沉,减少其学习难度以便于理解感受,更容易吸引人、教育人、影响人。在应用层面上,数字技术让内容演绎的新颖性提升、可视效果的冲击性加强、呈现形式的多样性更加丰富。
(三)精神文化需求与价值底蕴。文化内容创作和数字化呈现依赖一定的社会背景,同时也反映这个时代的社会思潮,在此过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的独特吸引力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过时。随着人们知识文化素养不断提高、社会文明不断进步,高知群体不断扩大,对文化的迭代升级需求是同步增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强国建设提供重要的价值底蕴,为做大做强现代文化产业提供丰富资源,我们要进一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更好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
数字技术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式创新
(一)传承传播创新。数字技术的出现和发展提升了对阅读时间的利用效率,打破了此前文化传播的空间限制,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传播的变革发展。计算机技术改变交互生态,从单向传播、互动传播、UCG(用户创造内容)生产传播,到如今对内容的分散性再创作,进一步提升了受众利用网络阅读、浏览、了解信息的频次和时长。数字通信技术的进步增加带宽、提升速率、降低成本和加强覆盖,让学习和接触进一步穿越了时空等界限,进一步推动了文化在全地域、全群体中的传播。数字影音技术的发展是文化形式更进一步的产品化、实体化、内容化,吸引不同类型、不同年龄、不同爱好的受众群体,并形成热度、聚集循环、加深挖掘、强化理解。
(二)文化跨界联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显现在中华大地的山川河流自然风貌上、蕴含在上下五千多年的诗词书画作品里、流传在代代薪火相传的广大劳动人民中。正如国庆期间山西多地文旅“火”起来,其“出圈”“破圈”并非偶然,而是相关游戏厂商和山西相关部门多次对当地一些取景地进行采景、制作、互动、宣传的结果,也是精益求精进行制作的回响。广西德天瀑布在被某部电视剧取景后也迅速热上加热,使少数民族文化、山水美景和边境贸易相互引流、共同影响。在此过程中,文旅得以更好协同发展。
(三)构建产业生态。将数字技术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打造带有中国文化特质、反映优秀文化内涵、传播中国精神和价值理念的文化产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纳入科技进步的、开放发展的、包容融合的、交流互补的环境中,有利于更好形成需求活跃、参与广泛、竞争有序、供给充分的文化产业生态系统,有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持续焕发勃勃生机。
数字技术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挖掘
(一)由古向今:在现代焕发生命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历史上具有蓬勃的生命力,数字技术的进步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更多可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保存和收集有赖于数字储存等技术,能够进一步实现检索、对照、建库、读取等功能,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更好地存世、传世。数字视听技术使得基于文本的作品从静止变为流动,从二维变为三维,从文字转化为声像,在化古为新中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产品化、内容化、服务化。
(二)由中向外:提升国际传播影响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更依赖数字技术赋能,相关企业可以通过影视类、游戏类作品带动更多海外受众学习、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此同时,优质影视、游戏和其他内容既能给相关企业的产品竞争力赋能,也可提升海外受众对中华文化的学习兴趣。可以预见的是,成功的影视和游戏作品的市场回报将会吸引更多资本和创业创作主体投入相关领域研发生产。
(三)由虚向实:延续发展、知行合一。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背景创作的影视、游戏作品通常在文化表层起作用,严肃、规范、系统的文化载体有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更加完整地呈现。可以用数字技术对相关IP进行全方位利用与开发,使更多内容生产者进入相关领域的生产经营中,推动文化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形成生产能力再循环。利用数字技术效果增强的性质对小范围和固定空间的文化资源进行数智化,加强版权保护,吸引人才、资金通过现代数字技术做大蛋糕、做强产业、做好内容,推动相关产业更快发展。
[作者单位: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本文系广西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数字劳动异化及其共享治理机制研究”(21FKS018)、广西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卓越教师支持计划专项)重点课题“广西高职院校思政课适应性及其提升策略研究”(2024MSZ01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来源:《中国文化报 》( 2025-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