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部署安排“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任务,提出“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要求,指明了我国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工作重心。立足中国式现代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实践要求,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需要以聚合优质文化资源为基础,以进一步深化公共文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动力,以推动精准、便捷直达基层为效能导向,致力于让人民群众享受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公共文化服务。
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的4种典型实践模式
得益于新时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持续建设与创新,我国已建成覆盖14亿多人口、遍布城乡、质量较高的六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形成了世界上覆盖面最广泛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汇聚了丰富的公共文化资源,为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奠定了坚实基础。
覆盖全民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得到全面保障并与时俱进,全民阅读蔚然成风,“博物馆热”现象持续升温,全民艺术普及“飞入寻常百姓家”,公共文化服务全民共建、全民参与、全民共享的社会风尚持续高涨。
当前,全国上下涌现出文化管理垂直下沉、文化服务流动嵌入、文化资源智慧共享、文化主体协同共建4种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模式。
文化管理垂直下沉模式。以湖北赤壁“派出制+驻站制”总分馆建设、陕西安康“四链一体”公共文化新探索等为代表。该模式依托六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采取“省级主导+市级主抓”方式,将优质文化资源和服务权限下放到县(区)级、乡镇级乃至村社等,确保高水准的文化内容能够及时、充分地下沉至广大农村和边远地区,满足基层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文化服务流动嵌入模式。以宁夏“文化大篷车”、内蒙古“红色文艺轻骑兵”等为代表。该模式是以基层群众需求为导向,以流动性服务为载体,采取灵活机动的方式,点对点、面对面地将公共文化服务送到群众身边。
文化资源智慧共享模式。以北京石景山“文化+”智慧社区管理、广东广州“数字文化社区”等为代表。该模式以高科技为支撑,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将传统公共文化资源数字化,建立全面覆盖、智能匹配的资源共享平台,以菜单式、点单式、订单式方式,实现优质文化资源的精准投放、高效流通、按需分配与动态更新。
文化主体协同共建模式。以上海嘉定“我嘉书房”、广西来宾“文旅合伙人计划”等为代表。该模式是在政府主导、市场驱动和社会参与的多元化合作框架下,整合政府文化部门、各类文化企事业单位、社区团体乃至个体创作者的力量,共同开发、运营和推广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确保其能精准触达群众。
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的路径建议
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需要着力破解“资源好不好”“机制顺不顺”“供给准不准”“愿不愿到基层”“能不能有效”等供给端短板,尤其要在供给组织体系、供给流程再造、数智精准度赋能、供给标准精细化、供给主体协同化上下功夫。
优化横纵通达的供给结构。横向上,探索建立跨部门、跨机构、跨行业的联动机制,深化图书馆和文化馆两馆的总分馆体系,推动其向“博文美科”等广义的公共文化共同体拓展;纵向上,建立资源高效配置的供给机制,以需定供,形成“上级垂直下沉+基层需求逐级反馈”的双向互动模式,畅通基层群众选择和评价通道。
织密、用实高效便捷的文化惠民网络。以“六大文化惠民工程”为承载,创新“文化走亲”与“文化扎根”相结合的方式,推动文化惠民工程在优质资源配置、资源配送与服务评价等关键环节的效率革命,常态化开展“文艺轻骑兵”“文化大篷车”“文艺赋美”等流动文化服务,不断将优质文化资源转化为便民、亲民、融民、惠民的文化服务,不断将优质文化资源延伸到日常生活场景中。
精细精准推动优质文化资源下沉基层。坚持以《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为基础,重点关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的各个环节,推动各级文化单位与城乡基层“结对子、种文化”,因地制宜制定和细化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的关键指标,探索形成跨行业指标的互认机制,立体构建兼顾城乡区域行业差异的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的制度体系、反馈体系,系统提升文化资源直达模式的实施质量。
数智赋能促进公共数字文化平台互联互通。以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为支撑,以国家和地方公共文化云平台为主阵地,联通智慧图书馆、智慧博物馆、智慧广电等数字平台,发展云视听、云展览、云阅读、云体验等服务业态,推动“云、网、端”有机融合,用活数据驱动新机制,优化集成式、互通式、共享式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供给,形成线上线下融合互动、立体覆盖的供给生态。
多元主体协同构建优质文化资源供给共同体。强化政府主责主业,落实基层阵地“人、财、物”等要素保障标准,畅通文化人才“柔性下沉”、乡镇(街道)文化人才输送通道,夯实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的要素保障。优化社会力量参与机制,在保障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前提下,支持因地制宜提供对口对味、直达基层的普惠性非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创新“文化+”模式,打造复合多功能型公共文化空间,以“小阵地”承载“大文化”“大服务”,持续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求。
(作者单位:长安大学陕西文化发展与融合创新省级智库)
来源:《中国文化报 》( 2025-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