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资助育人是解决家庭困难学生经济问题、帮助寒门学子顺利圆大学梦的重要举措。但从近年来高校资助育人成效来看,部分受资助学生受成长环境影响,可能会性格自卑敏感、视界不够开阔,加之正处于思想价值观尚不成熟的阶段,易受外界影响,甚至对未来失去信心,逐渐陷入随波逐流的低迷状态,背离了上大学时的最初志向。这表明,当前高校资助育人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完善,秉承“扶贫要扶志”的原则,高校应当在物质扶助体系的基础上注入精神扶助之力,以强化资助育人效果。红色文化是我们党百余年奋斗过程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推动我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不断向前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为我们坚定文化自信提供了重要基石。将其融入高校资助育人体系,能够有效解决资助育人精神价值驱动不足的问题,进一步提升高校资助育人成效。
发挥红色文化思想价值引领作用,为物质资助育人体系注入重要的精神驱动
长期以来,高校实施资助育人的逻辑与形式往往过于简单,主要是围绕各类奖助学金、教育基金、校友资助等物质方面做工作,对学生的思想价值观、精神状态等关注不够,缺乏对受资助学生整体综合素养培育的跟进,尚未制订与物质资助相匹配的精神资助方案。因此,高校需要在物质资助的基础上,为当前资助育人体系注入精神能量,帮助受资助学生进一步塑造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昂扬向上的人生态度、崇高坚定的理想信念、坚定不屈的奋斗意志,实现物质与精神的共同满足。
一方面,要以思政理论课程教学为主阵地,促进红色文化与思政理论教学的深度融合。以塑造有力的思想价值引领为目标,将马克思主义、生动的红色故事、红色精神传承的价值意义、践行红色精神的先进典型等内容有机融入思政理论课堂,以红色精神坚定大学生政治立场、激发其学习热情和奋斗意志、培养其完善人格和爱国情怀,进一步彰显思政理论课程的立德树人价值,为高校科学开展资助育人工作提供正确导向。另一方面,要拓宽思政实践育人渠道,为红色文化融入资助育人体系搭建平台。高校可以邀请部分受资助的优秀毕业生校友回校讲学,以举办“个人成长讲座”“新老对谈”“茶话会”等活动的方式开展思政实践教育,让学生通过优秀校友分享的心得体会、成功经验省思自我,深刻认识到红色文化对个人成长的意义,加深对红色文化的认同感,在全校掀起践行红色精神的热潮,让高校资助育人体系得到更加充足的文化滋养。
以红色文化营造良好育人环境,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在资助育人解决学生经济问题的同时,如何构建完善的资助育人体系,让学生个人能力素养、身心健康得到全面发展,还有待进一步思考。红色文化作为具有丰富内涵和强大价值导向作用的优秀文化,能够为学生的学习、生活、为人处世提供有效的引导,为教导学生树立高远志向、学会感恩奉献、厚植为民情怀、弘扬传统美德等提供了生动教材。因此,高校要以红色文化传播和红色精神弘扬为基点,深入推进红色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社会实践育人、党建育人等环节,以红色文化营造良好育人环境。
其一,以红色文化提升校园文化建设质量。将红色文化融入校规校训制定、校风学风建设、校园日常文化宣传中,借助校报、学校公众号、学校官微、校园广播等进行不间断的宣传,让红色文化、红色精神成为影响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因素;积极结合高校所在地的地域文化及学校特色,建立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纪念馆、展览馆等,为学生创建身临其境的空间,使其在红色文化氛围中提升艰苦奋斗、吃苦耐劳、自力更生的优良品质。其二,以红色文化丰富社会实践教育内涵。通过组织学生参与“山区支教”“爱心助学”“红色文化研学”等社会实践教育活动,让学生深刻领悟资助育人的本质,学会将爱传递给他人、回馈社会,凸显红色文化对个人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其三,党建引领红色精神的践行。高校党支部要发挥抓头牵总的作用,统筹利用学院党支部、共青团和学生会、学生社团等力量,促进红色文化的传播和红色精神的践行,以红色文化引发全校师生的价值共鸣、情感共鸣,激励他们像革命先辈一样把青春热血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上。
拓宽高校资助育人渠道,构建多主体联合育人机制
资助育人的主体不是只有高校,政府、社会、企业和个人都会参与资助育人体系建设。在构建多主体联合育人机制过程中,红色文化是经过历史与现实检验、具有重要传承价值的文化,已经得到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的高度认可,是强化民族团结、激发奋斗意志的精神纽带,因此,红色文化可以起到价值凝聚和动力激发的作用。
首先,政府要发挥统筹协调的作用,可以为构建高校多主体资助育人体系协调各方关系、整合文化资源、落实政策支撑,将更多的育人主体、更充足的资金、更优质的文化资源、更高效的政策措施引进来,确保高校资助育人体系的精神内核强大、运行长久稳健。其次,社会和个人要为完善高校资助育人体系提供良好环境,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促进精神文明建设,摒弃享乐攀比的思想,抵制欺凌弱小、歧视他人的不正之风,自觉接受红色文化的熏陶与涵养。再次,企事业单位要承担起共同育人的主体责任,积极对接高校,利用自身在理念、资金、技术、平台、专业人才等方面的优势,为高校资助育人提供重要支撑。例如,通过与高校签订人才输送协议,企业承担资助费用并提供定向培养支持,学生毕业后可到企业工作,这样既解决了资助资金问题,又完善了高校育人机制,还为企业解决了人才招聘问题,能够形成协同发力、互利共赢的资助育人格局。
(作者单位:长春理工大学。本文系2025年度吉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地方红色资源赋能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创新路径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JJKH20250456S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