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思想,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大力提升文化软实力。”“以高质量文化供给增强人们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需要从相关维度对文化高质量发展进行更加深入的认识,持续推动相关工作的展开。
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高质量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对于文化工作,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一系列要求,今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又印发了《关于推动文化高质量发展的若干经济政策》,凸显了党和国家对推动文化高质量发展的决心。
当下,数智技术迅猛发展,我们在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的过程中,需要加快数智赋能的速度。从ChatGPT、DeepSeek等可以看出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态势,与此相应的是,数智技术在文化领域正经历从“技术辅助”向“数智驱动”的转变。尽管如今数智技术已在我国传统文化资源的数字化存储与展示、文化产业的数字化转型与文化科技创新、文化产品的个性化定制与智能化推广、文化和旅游领域的深度融合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仍要看到在一些文化服务和产品生产方面还存在着由于资金、人才、基础设施建设等原因导致的技术应用的区域性不平衡,一些产业发展仍会遇到实力薄弱、关键核心技术被“卡脖子”的问题,这些都对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产生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加快数智赋能的速度,需要着力解决这些难题,包括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比如对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可以设立专项基金、推动建立文化事业常态化帮扶机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相关公共服务建设等。此外,需要加快网络连接、软件平台、数据中心等算力基建的投入和使用,并推动数据通融机制建设,即通过建立统一的数据共享平台或接口,促进相关主体之间的数据互联互通,打通数据供给、数据流通、数据应用全价值链。
随着文化市场日益繁荣,我们在大力提升文化软实力的过程中,需要不断提高相关主体的文化产品生产能力。从导向方面看,要倡导各主体在生产过程中立足于“以人民为中心”,推动创作更多更关注人民、关注现实、面向未来等多样化主题的文化产品,切实满足人们个性化、多态性的精神文化需求。从体制机制层面看,一方面要继续推进公共文化事业单位运行结构、人事、收入分配机制等方面的深化改革,激发其创新创造活力;另一方面要在继续完善落实“两个毫不动摇”的体制机制前提下,有针对性地出台激励文化企业创新创造的相关政策,引导培育文化新业态新模式,增强文化企业创新驱动发展能力。此外,还要完善文化产品内容审查机制,从源头上把控文化产品的质量,提升文化产品的正面价值;同时也要确保制度的科学性和有效性,避免因缺乏精准的实施细则而矫枉过正,影响文化产品生产创新的积极性。
与此同时,大力提升文化软实力,推动文化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与我国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相匹配的文化生态的构建。面对当下和未来复杂多变的世界形势,我们不仅要不断提升相关企业的文化产品生产能力,推动文化市场日益繁荣,还要着力防范各类风险挑战,比如文化安全、意识形态风险、数据风险、创新泡沫等。针对这些问题,我们要提高意识形态斗争本领和坚定维护意识形态安全能力;警惕数字化时代面临的数据权属不明、个人信息泄露、跨境数据不受控制流转等多元化数据安全风险;认清由于对创新科技、金融资本等的过度依赖所带来的文化产品内容低质等现象。通过对风险的辨识,我们要化挑战为机遇,面对现实状况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兼顾守正创新、科技赋能、制度创新和人才储备等,构建具有前瞻性的、健康的文化生态体系。
此外,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也是大力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方面。目前,各国都希望在全球的文化舞台上占据一席之地,进而促进国家形象的塑造与国际地位的提升。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的文化企业也会参与国际文化市场竞争。但文化企业在“出海”过程中可能会遭遇文化霸权等问题,继而影响传播效果。因此,相关文化企业在推动文化“出海”时,要加强数据安全与合规能力建设、构建多元化风险对冲机制等。在电影、游戏、网文等内容生产方面,一方面可注重内容生产的“全球在地化”,深度融入本地文化语境;另一方面可注重聚焦人类共同价值表达,提升文化叙事的价值共鸣。在政策支持方面,相关部门可通过提供跨境法律援助、设立文化“出海”基金、搭建政企协同平台等为文化企业保驾护航。
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们在以高质量文化供给增强人们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的过程中,需要增强动态管理、动态匹配意识,以更好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日益增长”这一关键词表明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是静态的,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不断变化的。要精准对接这些变化需求,相关部门可以建立动态化的管理机制,比如在公共文化服务方面可对不同年龄和类型的群体进行定期调查,通过收集反馈意见、分析相关数据等方式,敏锐捕捉各群体对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需求变化,及时调整人才、资金、设施等文化资源的配置,做到充分合理利用、精确高效匹配,确保所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始终符合人民群众的需求。在政策方面,各地可根据国家指导方针,结合地方优势特色,及时调整或积极出台指导性、针对性强的文化产业发展激励政策,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可鼓励和支持文化企业、文艺工作者等主体在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技术创新等方面不断探索和尝试,确保文化产品既丰富多样又符合时代需要,为人民群众提供高质量的文化产品供给。在文化市场监管方面,可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进行精准高效的实时监测,及时分析发现市场趋势和问题,实现对市场主体的实时监控和风险预警,为文化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作者单位:中国艺术研究院)
来源:《中国文化报 》( 2025-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