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以Deepseek等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应用迅猛发展,成为社会各界讨论的焦点。前不久,笔者有幸参加了一场关于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文化实践的研讨活动,研讨中观点的激烈碰撞和实例的深入探讨,令人感触颇深。值得关注的是,许多专家学者感叹人工智能技术为社会发展带来的变化,并呼吁在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行业相关人士面对人工智能这股科技浪潮,应积极立足实际工作需求,全面思考如何切实将人工智能技术转化为提升工作效能的强大动力。
以笔者熟悉的出版行业为例,回顾近年来的发展:融媒体的发展、网络文学的广泛传播、有声书的兴起,以及短视频、短剧在大众文化消费中的迅速崛起,都彰显了科技发展所蕴含的巨大潜力。而人工智能技术在拓展人类脑力的边界、实现对人类脑力的创新性补充、为解决复杂问题提供全新思路与高效方法等方面所蕴藏的巨大能量与无限发展潜力,尤其引人关注。
在出版工作的选题策划环节,人工智能技术凭借强大的算法和海量的数据处理能力,能够快速精准地挖掘出优秀的作家及其作品,让这些优质文化内容得以更快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比如,借助人工智能的数据挖掘与分析功能,编辑不仅可以快速完成稿件的查重工作,有效规避学术不端行为,还能对稿件的文法流畅度、文本架构合理性、文风独特性、写作技巧应用等关键指标进行综合量化评估,初步筛选出优质稿件,从而有更多精力投入深度审阅与内容优化中。此外,人工智能技术还能助力编辑拓宽国际视野,通过对作者写作风格和主题偏好等方面的深度分析,构建起个性化的推荐系统,帮助作者精准对接合适的出版平台,也能为读者精准推送更符合其阅读兴趣和欣赏习惯的书籍,有效提升出版物的市场曝光度与读者匹配度。
在出版工作的编校环节,人工智能不仅能够辅助校对工作,还能通过深度学习理解文本内容,为出版工作提供事实核查、知识补充等深度编校服务。据了解,目前针对古籍类大部头稿件编校这一工作,部分出版社已经在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上有了一些探索,比如,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编校《永乐大典》,短短8分钟就能完成100万字的校对,充分彰显了人工智能在处理海量文本时的高效优势。不过,目前人工智能的校对效果与黑马、方正等传统编校工具相比,仍存在一定的提升空间。但可以预见的是,若未来能够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探索出一套科学合理的人机协同校对模式,无疑将为出版工作带来更大的效率提升。
在图书出版工作的设计环节,目前也已经有部分教材类出版社先行试水,利用人工智能设计教材封面,甚至制作图书插图等。同时,人工智能技术还能简化日常设计中需要做的抠图、调整图片颜色等操作流程,大幅节省相关人工成本。展望未来,人工智能还可以在前沿设计理念呈现、纸张精细选取等方面大有作为,为出版设计提供全方位的专业建议,助力出版物更完美呈现。
在宣传推广方面,出版行业也可以借助人工智能根据不同销售平台的用户群体,协助生成对应的推广文案,通过智能分析用户在不同平台上的行为习惯,帮助出版单位制定跨平台的宣传推广策略,实现内容的无缝对接和最大化传播效果。
在出版流程方面,人工智能有望缩简出版工作中多人多次的繁复环节,避免疏漏,确保相关工作高效推进。比如在自动化项目管理方面,人工智能可以实时监控项目进度,自动分配任务,提醒各个环节的截止日期,并通过数据分析预测可能出现的延误情况,从而提前采取措施。这种智能化的项目管理将大大提高透明度和工作效率。
出版工作中的版本资料查阅很关键,以四大名著中的《红楼梦》为例,其不同时期的校注本纷繁复杂,涵盖了从清代到现当代各个阶段诸多学者的心血结晶,每个校注本在字词释义、情节解读、文化背景阐释等方面都存在差异。对于出版单位而言,当涉及再版相关读物,或是进行学术研究类书籍的编撰引用时,精准且全面地查阅这些版本资料至关重要。以传统的人工查阅方式,编辑人员往往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在众多版本中甄别筛选,过程既繁琐又容易出现疏漏。而人工智能技术凭借强大的数据库检索功能,可以更为便捷快速地定位到所需信息并整理呈现。这不仅极大地节约了人工查阅所需要的时间和精力,还能有效避免因人为疏忽导致的版本信息遗漏或混淆,确保版本引用上的准确与权威。此外,人工智能技术还有助于推动阅读体验的革新,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增强现实技术等,为读者提供互动式、沉浸式的阅读体验。这种体验将打破传统阅读的界限,让读者以一种新的方式参与阅读活动。
当然,在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提升相关工作效能的同时,我们也必须直面人工智能应用中的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比如,人工智能在内容生成时极易忽略一些关键逻辑,导致内容失真和脱节;再比如,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版权归属目前还模糊不清,容易引起著作权纠纷。这些问题的解决和完善都需要我们在未来的工作实践中进一步探索。但毋庸置疑,利用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推动文化高质量发展是大势所趋。未来,我们应持续关注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积极探索应对挑战的策略,充分发挥其在推动文化高质量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来源:《中国文化报》(2025-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