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6月21日

|

您当前所在位置: 河南省党史方志网 > 学术研究 > 理论前沿

融媒体时代提升红色文化传播力的路径

来源:中国文化报作者:李小丽时间:2025-01-23分享:

  以媒体深度融合进一步推动文化强国建设,需要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蕴含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等,红色文化在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的价值和作用不言而喻。与此同时,媒体融合不断向纵深发展,为红色文化传承发展提供了更多机遇。融媒体时代下,红色文化传播呈现智能化、数字化、多元化、系统化等特征,需要从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渠道等方面进行完善与优化,以提升红色文化传播力。

  多主体参与,共建红色文化传播平台

  融媒体时代下,人人皆为信息受众,亦是信息传播主体。在推动红色文化传播过程中,需要明确不同受众的主体地位,重视用户代入感,使得受众从第三视角的旁观者逐步转变为第一视角的参与者,进而增强广大民众对红色文化的认同感,使其自觉成为红色文化的传承者。红色文化传播主体应借助大数据用户画像识别,分析不同用户群体的具体需求,加强红色文化传播的针对性和指向性。同时,不同类型的媒体都要承担红色文化传播的社会责任,积极参与红色文化传播。例如,广播电视等主流媒体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积极响应党和政府关于红色文化传播的重要决策部署,以广播电视节目、公益广告、网络视听作品等传播媒介,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巩固红色文化宣传阵地。再如,“学习强国”学习平台充分发挥引导功能、推送功能和教化功能等,带动更多社会力量参与红色资源学习和红色文化传播,帮助更多主体认识红色文化价值内涵、主动参与红色文化传播。再如,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作为我国红色文化的重要载体,针对不同受众开发不同教育产品,针对未成年学生编写绘本、故事集等读物,针对大学生提供志愿服务岗位等,充分贴合不同人群的需求,为受教育者参与红色文化传播提供了可靠的平台。

  以内容为核心,打造红色文化传播品牌

  融媒体时代,红色文化传播力提升建立在优质内容基础上。面对融媒体中繁杂的信息,红色文化传播内容需全面突出其先进性和导向性,以此从众多信息中脱颖而出。据此,红色文化传播应坚持“内容为王”的原则,进一步打破思维壁垒,深度挖掘红色精神、红色故事相关内容,形成优质的红色文化传播内容体系。尤其需要了解融媒体时代红色文化传播内容以多种形式进行呈现的特征,据此打破各类媒介之间的壁垒,有效整合红色文化传播资源。将红色文化和新生文化媒体相融合,增强区域红色文化宣传效果。例如,广州倾力打造“花城红+”品牌,运营“花城红页”微信公众号、视频号,成功打造一系列红色文化内容宣传子品牌,动态更新红色文化资讯、红色文化宣传活动动态、红色景点、红色故事、红色人物等内容,使得广州地区红色文化内容得到广泛传播。此外,还可以进一步强化红色文化教育功能,围绕革命、建设和改革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事件,设置党的成立、红军长征、新中国成立等重大历史事件节点,将此纳入高校思政教育内容体系中,带动文化专业教师、学者等对红色文化内容进行深入研究,共同确定重要的历史典型性标志地。对此,不同地区、省份可充分发掘和利用特色化的红色文化资源,借助融媒体丰富的红色文化传播内容,打造差异化红色文化传播品牌。例如,山西省可以利用红军东征纪念馆、平型关大捷纪念馆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打造山西红色文化教育品牌,将相关的红色文化内容与思政课教育内容有机结合,使得红色文化更多地走进课堂,更好地讲好山西红色故事。

  以技术为手段,创新红色文化传播渠道

  融媒体时代,技术赋能红色文化传播,使得红色文化传播方式更加多样化,有效拓宽红色文化传播空间。基于此,可依托互联网,运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依托红色文化资源库,通过微课程、多媒体视频、微电影等多元传播形式,对红色文化进行推广。可以通过5G技术所具备的高传播速率,将红色文化人物、事件、场景等要素进行融合,通过智能手机等移动设备进行无边界传播。借助5G技术,可以推动红色文化相关的声音、图像、文字等资料以立体化形式呈现给受众,在此过程中,可以按照不同主题进行场景化呈现,具体表现为感人的故事、生动的历史人物等短视频。还可以让受众借助采用VR(虚拟现实)技术的虚拟设备,与历史人物进行对话,感知历史人物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情绪、行为动机,帮助受众更加清晰地厘清历史事件脉络。

  在当下及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应加大力度实施“数字+红色文化”的红色文化与融媒体融合传播模式,加速红色文化向相关产业乃至各行各业渗透,进一步激活和延续红色文化的生命力。事实上,融媒体为红色文化传播另辟蹊径,丰富了红色文化传播的实践活动。“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开展数年来,通过网络带动大学生参与红色文化传播活动,带动大学生对红色文化与创新创业、脱贫攻坚等之间的联系进行调研等实践活动,有效推进红色文化的创新发展与传播。另外,综艺节目、访谈节目、短视频平台等亦可作为红色文化传播的重要渠道,转变红色文化传播方式的刻板印象,坚守红色文化内核,在尊重红色文化事实的基础上,探索更多方式传播红色文化。如此,推动红色文化传播与民众日常生活进一步结合,使其逐步成为生产生活的一部分。

  (作者系中共绥中县委党校讲师。本文系2023年辽宁省委党校课题“讲好红色故事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3WTHLD02)

来源:《中国文化报 》( 2025-01-23)

责任编辑:姜静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