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6月21日

|

您当前所在位置: 河南省党史方志网 > 学术研究 > 理论前沿

在传承红色文化中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

来源:中国文化报作者:彭国柱时间:2025-01-15分享:

  红色文化是唤醒民众关于民族、国家历史记忆和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是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增强青年大学生文化自信、厚植大学生家国情怀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作为肩负未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使命的主要群体,大学生积极接受红色文化的教育熏陶,有助于其在传承红色基因、领悟红色文化精髓、践行红色精神实践中不断夯实文化自信,以更加自信开放的态度参与世界文化交流,向世界传播中华文化,为实现中华民族文化复兴而不断奋斗。

  大学生参与红色文化传承的路径和方式是多样的,在此过程中涉及的场景或主体也非常丰富,要推动红色文化传承,需要构建以青年大学生为核心的文化传承队伍,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和大学生共同对传承内容、传承方式和传承效果产生影响,这意味着我们要构建多点发力、统筹协调、创新多样的红色文化传承发展模式,为培养大学生坚定文化自信提供保障。

  以学校教育为核心,推动红色文化传承发展。红色文化是一个系统的文化理论体系,是涵盖了马克思主义思想、近现代历史、社会主义建设、人文精神等领域丰富内涵的有机整体,文化理论深厚、传承价值显著,需要以学校为核心,开展系统的认知普及教育。学校要通过系统阐释红色文化的内涵和当代传承价值、深化红色文化理论研究,开展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认知教育和思想教育,将红色文化全面融入大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的过程中,构建起一个集学习研究、传播弘扬、丰富创新、践行推广等于一体的红色文化传承实践体系。要加强文化课程建设,构建以促进红色文化传承为目标的理论和实践课程体系,为红色文化传承夯实基础。比如,在高等教育过程中,通过设立红色文化辅修课程、创建红色文化实践教育基地、推动红色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组织红色文艺演出等方式,将红色文化的理论传播和实践践行紧密衔接起来,让红色文化在高校的理论教学、文化创建、实践教学等环节中得到充分融合,以提升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知水平。总之,学校在以红色文化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实践中承担着主体责任,在整合文化资源、强化主体合作、创新传承方式、拓宽文化传承平台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学校教育管理主体要进一步革新认知、持续开拓创新,在红色文化传承内容、方式、路径、技术、机制等方面持续创新,为红色文化的时代发展构筑坚实平台。

  以家庭教育为重要抓手,鼓励大学生传承红色文化。在红色文化传承教育、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实践中,家庭教育的作用不可忽视。父母是孩子从小接受文化熏陶、养成良好习惯的第一任老师,红色家风对孩子的性格塑造、习惯培养、价值观培育、人格精神培育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如果说学校教育承担了系统阐释红色文化内涵的任务,家庭则要为孩子从小接触红色文化熏陶、养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培养坚毅品性和高尚人格营造良好的环境,并提供多样化的学习和实践机遇。包括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家长要从小就有意识地激发孩子对红色文化的兴趣,通过带领孩子观看红色影视作品、阅读红色文学经典、参观物质性红色文化遗产,鼓励孩子参与红色文化教育实训、革命先辈祭奠和烈士纪念日活动、红色研学、红色文化主题演讲、红色文化知识竞赛等,让其能够从更广阔的层面深入接触红色文化,而不是对红色文化停留在抽象理论认知的层面。家庭教育对孩子红色文化的传承教育往往是无形的、潜移默化的,但效果是持久的、影响深远的,将红色文化、红色精神融入家风建设,让大学生能够在家庭日常氛围中不断增强对红色文化的认同感,进而达到不断增强文化自信的效果。

  以社会实践为“练兵场”,塑造大学生文化自信。红色文化育人成效如何,是否能够达到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效果,需要从更广阔的社会层面加以检验。要让大学生在参与社会发展、社会文化交流实践中锻炼强大的心智、开放包容的胸襟、自信乐观的态度,增强其传承发展红色文化的实践能力,让红色文化成为大学生参与不同文化交流互鉴的自信来源和强大底牌,更好地发挥红色文化的育人价值。一方面,社会为大学生参与红色文化传承提供了丰富多元的实践机会。比如,大学生可以乡村文化振兴相关活动为契机,通过创作红色文艺作品、建设红色文化主题农家书屋等,深度参与红色文化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让红色基因薪火相传,激扬出文化自信的强大力量。另一方面,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可为大学生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提供有力支撑。社会各界要积极营造学习践行红色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良好氛围,让大学生可以在良好的社会氛围中潜移默化地获得红色文化熏陶,用红色基因补钙壮骨,积极弘扬社会正能量。

  以大学生个人学习为依托,不断提升其认知水平和视野格局。大学生个人要积极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充分认识红色文化的内涵与价值,提升自身文化审美品位。在平时的学习和社会实践活动中,大学生要利用各种机会有意识地不断拓宽自身的文化视野和格局,充分认识到红色文化在推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其作为中华优秀文化进行传播推广的重要意义,不断增强文化自信,从而自觉承担起推动红色文化对外传播、参与世界文化交流的任务,进一步提升中华优秀文化的国际认同度。

  [作者系湖南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本文系湖南省社科基金项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项目(编号:21B23)、湖南省普通本科高校教学改革研究一般项目(编号:202401001584)的阶段性成果]

《中国文化报》 ( 2025-01-15)

责任编辑:姜静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