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人民至上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根本价值立场,人民性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鲜明特质。就此展开言之,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两个结合”的重大理论成果,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并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民本思想”的精华,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二为”方向,将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在“与人民同在”中深刻回答了文化建设“为了谁”“依靠谁”、成效“谁来评”等人民之问,彰显了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立场。
在回答“为了谁”之问中诠释人民至上的价值立场
“为什么人”是文化建设要回答的首要问题、根本问题。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强调,“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根本性、原则性问题”。为此,习近平文化思想强调文化建设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牢牢把握文化建设“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根本方向,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都是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人民至上,站稳人民立场的确证,回答了文化建设“为了谁”之问。这里所说的“人民”,不是抽象的概念、空洞的口号,也不是少数人,而是马克思主义所说的“现实的人”和“绝大多数人”。关于社会主义文艺,习近平文化思想进一步指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对于广大文艺工作者,习近平文化思想强调要“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这些都是其“坚持人民至上”价值理念的映照,回答的是文艺“为谁创作、为谁立言”的问题。
文化建设“为什么人”之问,必然还关联着文化“如何为人”“如何化人”的问题,即如何满足人民多样化的、多层次的和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因为人是能动的人、全面的人,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时时刻刻都存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本质上就是文化的人,而不是‘物化’的人”。恩格斯也指出,“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因此,如何满足人民精神生活的新需求、新期待,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就成为文化建设要进一步回答好的问题。为此,习近平文化思想强调要“着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还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提供更多既能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又能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高质量文化供给。
在回答“依靠谁”之问中昭示文化建设的力量源泉
马克思、恩格斯在《神圣家族》中指出,“历史的活动和思想就是‘群众’的思想和活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中国人民创造的”。进言之,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文化是由人民创造的,人民是文化建设的主体,也是文化建设的力量源泉。因此,一方面,习近平文化思想强调文化建设要紧紧依靠人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着力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强调的就是在文化建设中要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尊重人民的首创精神,激发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紧紧依靠人民创造“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和“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此外,要依靠人民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习近平文化思想强调只有得到人民的支持,依靠人民将文化体制改革引向深入,才能更好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并让文化建设领域改革的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另一方面,习近平文化思想强调文化建设要扎根人民。文化建设不能闭门造车、固步自封,必须倾听人民呼声,把握时代脉搏。文艺创作不能只待在“象牙塔”,文艺创作可以放飞想象的翅膀,但更要脚踩坚实大地,深入人民生活,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故此,习近平文化思想特别强调“文艺需要人民”,文艺创作“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这些论述既说明人民生活、人民需求是文化建设的不竭动力,人民的丰富实践、生活沃土中蕴藏着文学艺术创作的丰富素材、“矿藏”,从中能汲取源源不断的养分、获得创作灵感;又说明文化建设要观照人民生活、反映人民心声、紧扣人民心弦,就文艺而论,要“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为人民立传、为时代画像,文艺作品才能“接地气”、有“烟火气”,进而在与人民共鸣、共情、共振中聚“人气”、有“生气”。
在回答“谁来评”之问中彰显“人民检阅”的实践要求
马克思指出:“人民历来就是什么样的作者‘够资格’和什么样的作者‘不够资格’的唯一判断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是我们党的工作的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这一论断回答的是党的工作成效“谁来评判”的问题。显然,一切工作成效的评判都不能靠自我评价、自我确证、自说自话。文化建设亦然,只有人民才最有资格对文化建设成效的“答卷”进行评判,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强调“人民是阅卷人”。习近平文化思想强调人民是文化建设成效的最终评判者,既是“坚持人民至上”价值立场的写照,也是对文化建设规律的深刻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还强调要“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的,而一部好的作品,也“应该是经得起人民评价”的,当然,也只有经过人民群众的评判和检验,文化作品才有生命力,才能成为经久不衰、流传久远的经典。
此外,评判时还需回答“以何标准”进行评判的问题。就现实而言,评判文化建设成效的标准必然很多。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文化发展不能只看文化产品“供给”忽视“需求”,而是要看“供”“需”两侧是否协同发力破解了“供需失衡”难题;文化产品、文艺作品供给,则不能只看“数量”忽视“质量”,而应在“高质量”上发力,从“高原”攀向“高峰”;文化产业发展上,不能只看经济效益忽视社会效益,而要看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否相统一;文化发展成效上,不能只看文化软实力提升,也要看人民的文化权益是否得到保障,是否真正享受文化发展的成果。为此,习近平文化思想强调要“始终坚持文化建设着眼于人、落脚于人”。一言以蔽之,文化建设成效评判标准的最终落脚点在于文化发展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实效”,以及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的提升程度。
(作者单位:福建古田干部学院)
《团结报》(2025-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