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是革命硝烟中淬炼的艰苦卓绝,是和平建设时期在百废待兴中的开拓进取,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筚路蓝缕,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的力量源泉。红色文化经过革命的洗礼、改革的积淀和全国人民的不懈奋斗,成为滋养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源泉和精神财富。红色文化既是历史的,又是时代的。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
今天,数字化技术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数字化大背景下,统筹运用数字化技术、数字化思维、数字化认知,对红色文化进行深度挖掘和创新传播,是新时代弘扬红色文化的创新路径和必然选择。我们该如何重新认识红色文化?如何保护好、传承好红色文化?如何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中赓续红色基因?
本文通过分析数字化背景下红色文化发展的机遇与挑战,从数字化红色文化资源的建设、创新红色文化传播方式、红色文化的数字化教育等方面,探讨推动红色文化高质量发展的现实意义和方法路径,力求为红色文化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发展提供可资借鉴的思考。
数字技术为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和建设提供支撑
红色文化历久弥新的丰富内涵和精神魅力源自其深厚的历史积淀与文化特质。红色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改革过程中的文化表达。它既彰显党的性质和宗旨,也是党的初心使命的内在底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当今,数字化技术的全面应用为红色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弘扬提供了更多方式。越来越多人,尤其是当代年轻人,在数字技术的帮助下对红色文化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兴趣,并积极探索数字技术与红色文化的进一步结合,使红色文化在当代的传承与发展更加具象、鲜活。
加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弘扬革命文化,传承红色基因,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如今,凭借大数据信息采集、数据库建设、数据处理与数智化呈现等技术,我国逐渐摸清了红色文化“家底儿”,并持续对它们进行保护、记录、展示、传播,使红色文化的“活化”有了全新的面貌和气象。例如,各地的纪念馆、党史馆、革命历史遗址等,一件件革命历史文物,每一段有关革命、建设、改革的奋斗故事,都是红色文化的鲜活印记,它们包括但并不限于文献档案、图片、纪录片、音频、遗址等,在利用数字技术对这些资源进行全面收录、盘点和整合之后,不仅保留下永久性的数字档案,还将其以更加生动而亲民的方式呈现在人们面前。
数字技术助力红色文化的创新表达与传播
近年来,数字技术发展突飞猛进,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AI)为主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量。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IGC)等技术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文化等各个领域和场景,这为红色文化在新时代的数字化创新与传播带来了新的机遇和广阔的前景。
红色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时代的需求,同样需要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数字化的今天,创新红色文化的保护利用形式,更好发挥红色文化在新时代的教育引导功能和精神价值势在必行。用好数字技术,可以赋能红色文化发展,增强红色文化的表现力、传播力、影响力。
2024年10月,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发布了包括“数字一大——数字世界中的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元宇宙服务矩阵(简称“数字一大”)等在内的首批8个全国红色旅游新技术应用优秀案例。从中,我们不难窥见数字技术在红色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方面发挥的积极作用。其中,“数字一大”由App及小程序、“初心之旅”VR体验展等组成,通过建构元宇宙空间,应用数字孪生、VR等数字及成像技术,实现了上海中共一大纪念馆的数字化“破题”。
广州推出的“花城红图——广州市不可移动革命文物数字化展示应用平台”是一款微信小程序,以全景立体式的宣传方式,展现了222处广州市不可移动革命文物及其各项数据信息,并设有游览指南、云上参观等多个服务板块,可以让观众于方寸间穿越时空感受革命文物所给予的精神力量。
AR技术也被广泛应用于红色资源的创新呈现。比如,中国艺术科技研究所针对北京鲁迅故居开发了一款AR实景体验系统,名为“看见鲁迅”。这种新颖的体验方式迅速抓住了年轻人的眼球。在AR眼镜的辅助下,鲁迅仿佛就站在眼前,沉浸式的展陈方式给观众带来更加直观和生动的体验。
通过数字技术装备的应用,可以在全面调动观众感官的过程中给他们留下更深刻的印象,实现红色文化更为有效的传播,使全民自觉成为红色文化的继承者和弘扬者。同时,可以增强观众在红色文化传播中的参与度,提高观众对红色文化的认同感,使红色文化的创新表达和传播有了更为深厚的群众基础。数字技术改变了红色文化传统的传播方式,通过数字技术,红色文化可以跨越时空,以更加生动、直观的方式展现在观众面前。
数字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赋予红色文化新的生机与活力。数字技术让红色文化呈现出“体验式、沉浸式、互动式”的新面貌,红色文化因数字技术加持而“活”,更因其而“火”。数字化的红色文化传播符合当下社会的传播规律,凸显出有文化内涵支撑的内容的传播优势,不仅能让人们更全面、深入了解和感受各种红色资源的文化底蕴,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而且能够引导人们感悟革命精神、厚植家国情怀,自觉做红色文化的传承者和传播者。
数字教育赓续红色文化的时代价值
关于传承红色基因,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和使命。迈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发展的新时代,有赖于红色文化给予我们的坚实的历史和文化基础、科学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以及甘于奉献、无惧担当、砥砺奋进的革命和奋斗精神,推动以红色文化为核心的思政教育体系建设,极具现实意义。唯有在精神上不忘初心、在行动上砥砺前行,坚定理想信念,才能让红色永不褪色,才能创造无愧于时代的成就。
在红色文化及红色文化迈向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数字教育逐渐担当起重要且丰富的角色。
2022年初以来,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驶入快车道。丰富且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红色文化,作为高举爱国旗帜、赓续红色基因、坚定理想信念的精神滋养之源,被纳入专业课程思政,成为“三全育人”提质增效无可替代的文化宝藏。教育数字化战略与红色文化的双向奔赴,一方面,极大提升和丰富了思政教育红色资源库及其教学方式方法,拓展了思政教育的新格局;另一方面,让红色文化及其内涵以及其蕴藏的深刻精神价值通过数字化呈现让人入脑入心,为年轻人培根铸魂,赓续红色文化在新时代的价值。
多年来,在全国各地多部门的推进下,红色数字教育领域不仅大有可为,也实现了大有作为。搭建红色文化数字教育资源库,集纳包括博物馆、文史馆、图书馆、艺术馆等专业场馆在内的红色馆藏力量,深入挖掘整理红色资源,梳理红色文化育人知识体系;利用人工智能、AR和VR等技术,创设红色文化场景,构建可视化、多维度、可对话的沉浸式红色文化体验平台;开通数字化共享平台,通过线上线下互动,以情景启迪、元素融入、问题探究等当下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活跃教学课堂,使红色文化变得生动、有趣。
“活”起来才能“红”起来。红色文化为数字化发展厚植了文化内涵,数字化技术和创新理念又让红色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活力与光彩。近几年,红色主旋律影视尤其是流媒体短视频创作备受欢迎,成为弘扬红色文化的“流量”载体。此外,红色课堂、红色文化旅居研学、“红色家谱”数字化重修、红色人物宣传等一系列文化创新和特色活动,也在数字技术的加持下,为红色文化赋予了鲜明的时代特色和风貌,让“红色”永不褪色、永不淡化,让红色文化代代相传、薪火相承。
[作者单位:张峻铭,重庆城市科技学院;孙媛佳,重庆红岩干部学院;冯鑫,重庆城市科技学院。本文系重庆市人文社科党建专项“基于PDCA模型下的民办高校基层党建工作高质量发展创新实践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3SKDJ030)]
《中国文化报》 (2025-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