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6月21日

|

您当前所在位置: 河南省党史方志网 > 学术研究 > 青年论坛

进一步发挥村史馆促进乡村文化振兴的作用

来源:省委党史和地方史志研究室作者:王思嘉时间:2025-01-09分享: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要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焕发文明新气象。”新时代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下,党和国家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深入推动繁荣发展乡村文化,着力谱写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乡村篇章。讲好、用好村史,不仅是体认伟大时代、凝聚奋进共识的基本要求,更是留住历史、留住乡愁的暖心举措。在挖掘乡村文化资源、建设乡村思想文化的过程中,村史馆发挥着不可取代的作用,是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具有重要情感特性的场所。因此,村史馆作为村史讲述和传播的重要载体,承担着延续乡村文脉、守护乡村记忆、宣扬乡村精神的重要功能。如何进一步发掘和运用村史,实现“讲家国”和“接地气”的有效融合,这不仅事关乡村全面振兴的整体进程,更是直接联系着乡村群众日常生活的“关键小事”。

  为进一步廓清河南省村史馆建设现状,及时掌握基层的好经验与新做法,深挖当前村史馆建设存在的不足与问题,本文选取郑州市郑东新区穆庄村史展览馆为典型案例,通过“剖麻雀”的方式,发现村史馆建设工作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提出改进思路,让村史馆真正“接地气”“聚人气”。

  一、穆庄村史展览馆的经验和做法

  (一)穆庄村的基本情况介绍

  穆庄村域地处郑东新区,总面积4900多亩,耕地3000亩,居民区面积0.375平方公里。穆庄村委会下有5个村民小组,农户650户,共3450余人。穆庄村位于郑东新区辖区的郑汴公路以北,连霍公路以南的75平方公里之内。随着省、市两级作出加快开发郑东新区的重大战略部署,区内大部分村庄都需进行拆迁安置工作,其中涉及穆庄行政村土地4900亩。因此,穆庄村拆迁安置、支援郑东新区建设是大势所趋。为了保障新区建设的顺利推进,征地拆迁安置成为中心工作。2009年,穆庄村的拆迁工作开始被提上村民议事日程。此后,从2010年到2011年,郑州市分批次在穆庄村开展征地工作。在2012年后,随着郑东新区建设步伐加快,穆庄村范围内多个项目施工在即,穆庄村开始进行整体搬迁安置工作。2013年,穆庄村民安置区开始兴建。2015年底,经过3年的建设,穆庄村民安置区建设完成。安置区共计提供安置房约2500余套,共3120人得到回迁安置。2016年,穆庄村民陆续入住安置小区,安置区为商都嘉园小区1号、2号院。

  (二)穆庄村史展览馆的经验和做法

  以穆庄村整体搬迁、村民迁入安置小区为契机,为了充分展现穆庄村的变化,记录穆庄村发展的历程,穆庄村两委着手开展村史展览馆的建设工作。建成后的穆庄村史展览馆位于商鼎路与穆庄街中的商都嘉园小区穆庄村党群服务中心的一层内,占地150余平方米。村史馆从历史文化、大事记、发展建设等三个维度,设置了村庄简介、村庄原貌、文化生活、姓氏文化、建国后发展、社会事业建设、新旧对比、老物件展示等八个版块的内容。通过纪录片、文字、图片、实物等形式,穆庄村史展览馆生动展示了穆庄村自明朝建村以来六百余年的历史变迁。穆庄村史展览馆的建设,充分挖掘了本村历史文化资源,努力将村史展览馆建成记录本村历史变迁、传承故土文化的“博物馆”,取得了亮眼的成就,形成了具有示范意义的经验。

  紧扣主题,着眼本村发展需要。穆庄村史展览馆的建设正值村民入住安置小区的特殊时期,村民们在感到生活便利、设施齐全的同时,也有着满怀的乡愁和对故土的留恋。因此,村史馆的设计建设紧扣留住乡愁、回望历史的主线,为数千村民构建出内核稳定却又面貌一新的精神家园。内核稳定,指的是村史馆真实再现了村民生活日常;面貌一新,是指村史馆创新了村史传承的形式,使用了现代传播技术。村史馆的空间秩序就体现了这种融合:一进门映入眼帘的便是穆庄村搬迁前村落的等比例缩小复原模型。踱步到复原模型左侧,电子屏上播放的纪录片记录了本村以往纪念火神、在火神庙举办活动等过往生活的场景。

  聚焦三农,展示本乡本土风貌。穆庄村史展览馆在内容上聚焦三农,内容发端于乡村日常,使村史馆成为乡村发展的集中展演。在村史馆的设计建设中,文字、图片资料的采集、老物件的收集等工作,村委会都得到了村民们的大力支持。村史馆以农耕历史为展示脉络,以过往村民的日常生活为展示内容,让村史馆成为可以回望历史、了解过去的地方。碾子、耧车、老式纺车、织布机和扁担等老物件,引导参观者可以直观地感悟农业劳作中朴素厚重的生活美学。同时,村史馆的展示也与村志内容进行较好的结合。村史馆建设时期,正值《穆庄村志》编纂,得益于文本工程和展览工程的“同期建设”,村史馆和村志的内容实现了有效嵌合,村史馆中的文化生活、姓氏文化、建国后发展、社会事业建设等内容均与村志对照,村史馆也成了对村志的活态展示。

  融入艺术,兼顾历史现代之美。作为一座展览馆,穆庄村史馆在设计创新过程中融入了艺术之美,不仅为乡村文化增光添彩,也可以潜移默化地进行美学教育。在穆庄村史馆的大门设计上,其形制采用的是户户常见的墙垣式门,古朴厚重的气息扑面而来,直接将参观者带回乡土画卷之中。进门径直向前,便能看到仿古三面观戏台,直观地让人了解到以往穆庄村民对于戏曲等文化生活的热爱。穆庄村史展览馆不仅具有古典韵味,也兼顾了现代审美。在建国后建设展区,展馆运用堆叠设计,展示着现代化的技术之美;在新旧对比展区,在动线设计中结合运用弧形造型与灯带,打造出灵动奔流的空间美感。场馆设计集中展现了在党的带领下穆庄村生机勃勃的情景。在这幅画卷中,村民们乐歌田园,乡村生活欣欣向荣的美好景象跃然而出。

  二、穆庄村史展览馆的短板和问题

  穆庄村史馆的建设成果丰硕,但仍存在明显的短板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在内容上,时代风貌不够突出

  村史不仅体现着村落共同体的生息繁衍、集镇区域的盛衰兴废,更可以以小见大,映照着党史、国史的流变辗转。因此,村史馆需要全面反映乡村的历史变迁和时代风貌,特别是要生动反映新时代以来乡村发展的成就。穆庄村史展览馆对新时代以来穆庄的巨大变化展示不够充分,展示内容没有做到与时俱进,时代性特点凸显不足,与“四史”教育结合不足。村史馆中仅有“新旧对比”展区通过图片的形式展示了在拆迁安置前后房屋、道路、村民的变化,其内容也多为过往的老照片,未对其内容进行细致解读和引导,尤其是缺乏对新时代穆庄乡村发展成就的总结。在区域关系上,穆庄村史馆的内容没有与郑东新区的发展进行较好的结合,对新区发展史关注不够。村史馆没有体现在商都嘉园建成后,穆庄人民群众的创业历程,如村委会牵头对穆庄农贸市场等的建设等。相关内容上未能较好地培育出穆庄村民对建设美好家园的使命感,在充分发挥人民群众主观能动性上有待进一步加强。

  (二)在管理上,场馆运营缺乏有效维护

  村史展览馆不仅是历史家园在精神场域的投影,更是现实乡村的公共生活空间,需要建立长效的专管专护机制。目前,穆庄“重建轻管”倾向突出,村史展览馆滋养文化、宣扬美德的长效作用机制不健全。具体来说,疏于管理使其设备老化、内容不新、展陈蒙尘。一是展馆设备缺乏定期维护。目前,穆庄村史展览馆不仅存在部分电子屏设备老化、村庄原貌复原模型部分掉落、部分展板脱落、灯带不亮等影响参观体验的问题;也存在着村史馆部分空间被占用以放置办公用品等问题。二是展示内容缺乏及时更新。村史馆现有展出板块缺乏对村民安置后的生活方式、劳作形式、文娱形式的系统展现,没有形成对新家园、新生活的连贯性叙事,削弱了其说理意义和认同功能。三是展品受到自然灾害影响后处理不及时。2021年“7·20郑州特大暴雨”后,穆庄村史展览馆被淹,其中大部分展品遭水浸泡,部分展台、展板受水流冲击后脱落或发生位移。虽然大部分展品得到了抢救,但也有部分展品难以复原。这导致目前村史馆部分展品被撤或移位,部分展台闲置,一些展台、展板在移位后没有得到修复,进一步放大了展出叙事的断裂感。

  (三)在使用上,文化功能发挥还不够强

  村史馆是乡村建设的重要基础设施,承载着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功能。但穆庄村史展览馆建成后经常性关闭,存在“重建轻用”的现象。穆庄村史展览馆没有发挥出村史馆资政育人的功能,没有做到“聚人气”。由于穆庄村在完成搬迁安置工作后,其村民生活环境与社区居民差别不大,本村历史文化名人的知名度不高,村史馆不太具备发展乡村旅游和文旅产业的充分条件,无法吸引游客参访。因此,村史馆更应突出其服务村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功能,将村史馆打造成乡村思想道德文化建设高地。然而,穆庄村史展览馆的钥匙长期保存在村委会,只有在村委会有人到访且村委会管理钥匙的人员在岗时,参观者才能进入村史馆,这极大增加了村民参观村史馆的成本,使得村史馆进行文化展示和传播的功能大打折扣。

  三、穆庄村史展览馆的发展建议

  穆庄村史展览馆存在的问题既源于其处于回迁安置社区的特殊性,也具有资源少、任务重、人手缺等一般性要素。但值得强调的是,穆庄村史展览馆底子厚、潜力大,仍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建议下一步工作着力于以下三个方面。

  (一)挖掘资源,充分展示美好生活

  穆庄村历史悠久,既有着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又见证了郑东新区的拔地而起。因此,在其内容方面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对村史馆的内容进行进一步丰富。一方面,可以进一步挖掘村史,更加充分地展现丰富的乡村文化。在传统文化的内容展示方面,可以进一步与《穆庄村志》的内容相结合,增加传说故事、民俗介绍、古迹简介等内容。比如,在传说故事方面,既可以增加宣传传统忠义思想的“闫菊花传奇”,也可以讲述新中国成立后村支书带领村民搞经济的“花书记的故事”等等,使村史馆的内容寓教于乐。另一方面,进一步增加新时代乡村发展成就的相关内容,并对其中内容进行及时更新。在新旧对比展厅可以描绘穆庄农贸市场的建立过程相关内容,向村民展示其立项、建设和使用的全过程;也可以增加在“7·20郑州特大暴雨”后,村民抗击洪水、自发救援等内容,留住共护家园的宝贵记忆;还可以结合村委会的工作,向村民展示“五星支部”的创建过程。

  (二)整合力量,建立长效管理机制

  村史馆要真正成为乡村的活态见证,关键在于健全建管结合的长效机制,让村史馆真正成为乡村文化记忆的坚实载体。虽然村史馆不具备大型场馆等的条件,村中也难有专员负责村史馆的运营维护工作,但这不意味着对村史馆管理维护工作的忽视。在对村史馆的日常清扫、维护方面,可以由物业中心承担。穆庄物业中心位于穆庄党群服务中心一层,日常也负责对党群服务中心的清洁卫生等工作,可以交由物业人员对村史馆进行定期清扫。在内容更新和设备维护方面,则需由村委会负责文教工作的同志切实负起责任,将相关事宜上报至村委会,由其按村民议事规则交由集体讨论表决,村两委可以考虑设置村史展览馆党员值班表。

  (三)明确需求,承担文化服务职能

  村史馆要体现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特性,以穆庄村民基本文化需求为导向,开展丰富多彩的公共文化服务活动,打造多元化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方面,定期开放村史馆。穆庄村史展览馆目前基本处于闲置状态,即使由于成本、人员等原因,村史馆无法做到长期定时开放,但可以固定时间进行定期开放,如每周五开放等。另一方面,村史馆可以作为集体活动的共同空间。村史馆可以与村民服务中心、党群活动中心等功能进行整合,发挥各自优势,以村民易于接受、喜闻乐见的方式,积极举办如村史专题展览、村规民约宣传讲座等等。村史馆应该主动作为,积极承担公共文化服务职能,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作者系中共河南省委党史和地方史志研究室干部)

责任编辑:姜静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