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开封市禹王台区实验小学院内,矗立着开封孩子剧团《烽火少年》的塑像,塑像在阳光的照耀下格外醒目。塑像下的文字真实地记录了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伫立在塑像前,仿佛团员们又来到眼前,带我们回到那个峥嵘年代。
危拱之是这个剧团的团长。1905年10月,她出生在河南信阳一个破落的书香之家。1926年考入黄埔军校武汉分校。1927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她是为数不多经历过万里长征活下来的女战士。
1938年2月,时任中共河南省委秘书长的危拱之化名魏晨,到开封扶轮小学任教。当时学校里的学生大多是失去双亲的孤儿。危拱之在学校招募学生加入剧团。孩子那时都不知道危拱之的真正身份,他们喊她魏老师。她把孩子们组织起来,按年龄排次序,大哥、二哥、三姐、四哥……依次排下去,一直排到二十三弟。23个人亲如兄弟姐妹,组成了一个亲密无间的抗日集体。危拱之让团员们喊她大姐,孩子们也实实在在感受到大姐姐对弟弟、妹妹的温暖。
“闭着眼睛想啥?眼皮下面的眼珠乱动。”一次演出休息时,魏老师问团员。
“我想我的家,想我父亲。”一个孩子回答。
“我也是。我父亲是铁路工人,我家住在铁路边上,是日本鬼子的飞机轰炸让我失去了家,而沦为流浪儿。”另一个孩子说。
“大姐,你看我身上也长了疥疮,如果不是日本鬼子侵略,我们今天也不会离开家乡,我们要坚决抗日,不让更多的孩子失去父母再做流浪儿。”一时间大家情绪异常激动。此刻,被孩子们的情绪感染,危拱之眼含泪水,深感自己责任重大。
1938年3月8日,河南省社会各界抗日救亡文艺会演大会在开封市中山路北段大陆电影院(今工人电影院)隆重开幕。孩子剧团参加了演出,孩子们的精彩演出使观众耳目一新,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也就是在这次会演中正式宣布“开封孩子剧团”成立。随即,剧团加紧抗日救亡宣传。孩子们不但在郑州、洛阳、许昌等地演出,还从豫东转到豫南,一路上遍地烽烟。孩子们食不果腹,睡不安稳,但是为了宣传抗日,大家的情绪仍然十分饱满。
一次,剧团在一座古庙改建的露天剧场演出,一个在场的年轻战士听了孩子们演唱《打回老家去》,看了舞剧《流浪儿》,突然站起来,大声喊道:“弟兄们!谁无父母,谁无妻子儿女,看看这些被日本鬼子残害而逃出来的孩子,谁心里不难过啊!打死日本强盗!打倒杀害中国人民的凶手!打回老家去!为小弟弟、小妹妹们报仇,为中华民族报仇!”许多官兵都哭起来,孩子们也被激昂的口号声感动得泪流满面。
孩子们不但在城市演出还要到农村演出。有一次,他们走上集市开展抗日宣传工作,一位老汉很感动地说:“像你们这样小的孩子都知道起来抗日,中国一定亡不了!”
为了不忘记家乡,每逢联欢或座谈时大家总是满怀激情地唱起《五二三纪念歌》。剧团的孩子们,没有辜负危拱之大姐的期望。
“孩子们太累了,需要休整一下!”危拱之向组织建议。
经过大家讨论,决定在竹沟镇休整一个月。
开封沦陷后,奉党组织之命,剧团把孩子们编为两个大组(含四个小组),其中两个小组在路上失散,先后奔往洛阳,经八路军洛阳办事处安排,分别到了延安。另两个小组沿着向东的道路继续前进,经过千难万险,终于到了新四军六支队彭雪枫部驻地。此后,开封孩子剧团和新四军拂晓剧团(也是孩子剧团)合并为新四军六支队青先队继续开展抗日救亡演出活动。
如今,斯人已去,但危拱之和她的孩子剧团的革命精神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