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6月21日

|

您当前所在位置: 河南省党史方志网 > 学术研究 > 理论前沿

中国式现代化中人的主体性逻辑

来源:光明日报作者:包心鉴时间:2024-08-12分享: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人的主体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马克思实现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进而发现并创立唯物史观,为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奠定第一块理论基石,正是以确认并践行人的主体性为逻辑起点的。在对以黑格尔法哲学为代表的维护德国现行国家制度的唯心主义哲学批判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明确指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马克思特别强调,作为历史活动主体的人,不是脱离社会生活的抽象个体,而是创造社会实践的人民群体;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正是从人的主体性和社会实践本质出发,马克思深刻指明了人民在推进社会变革、创造新国家制度中的主体性作用:“不是国家制度创造人民,而是人民创造国家制度。”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主体性的光辉思想,是唤醒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觉悟、指导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运动的锐利思想武器,具有深邃的历史逻辑和深远的时代价值。

  当代中国正在进行的中国式现代化,正是以人民为主体的宏大而独特的社会变革和实践创新,从本质意义上说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尤其是人的主体性思想的创造性坚持和发展。弘扬人民的主体性,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逻辑,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着力点。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作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一项重要原则,强调“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做到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新征程上,实现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必须发挥人民的主体性作用。从这个本质意义上说,能否把弘扬人的主体性作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出发点和着力点,把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激发人民主体创造作为制定改革政策、推动改革实践、衡量改革成效的根本标准,直接决定改革能否顺利推进,直接关系中国式现代化宏伟目标能否顺利实现。

  激发人民主体意识

  中国式现代化是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长期探索和实践中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重大成果。中国共产党是深深植根于人民之中的先进政党,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党的初心和使命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党领导和依靠人民不懈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历史深刻表明,人民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出发点,进一步激发人民主体意识、尊重人民主体创造,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动力,是实现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伟业的根本依靠力量。

  马克思主义深刻指明,伟大社会变革必然要求作为实践主体的人具有能动推进社会变革的主体意识,这种主体意识归根到底是社会变革实践的产物。人的主体意识是人的主体性的重要标志,是推进社会变革的能动性主体力量。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对德国唯心主义哲学进行革命性批判时明确指出,“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从现实的、有生命的个人本身出发”,就要高度重视人的主体意识塑造。正是从人的主体意识和主体作用出发,唯物史观深刻揭示了社会变革的基本规律: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马克思深刻指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列宁则进一步强调:“生气勃勃的创造性的社会主义是由人民群众自己创立的。”

  高度重视并大力培育人民群众的主体意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鲜明特点。毛泽东同志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运用于无产阶级政党的全部工作,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长期艰苦斗争中形成了具有中国共产党人鲜明特色的立场、观点、方法,体现为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三个基本方面。这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他强调:“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不了解这一点,就不能得到起码的知识。”在领导改革开放、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实践中,邓小平同志指出,“改革开放中许许多多的东西,都是由群众在实践中提出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坚持“人民至上”,在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的过程中,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人民是决定性力量。”“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中国人民的事业,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汇聚蕴藏在人民中的无穷智慧和力量,才能不断创造新的历史伟业。”我们党关于现代化探索的理论与实践深刻表明,人民群众的主体意识和主体创造,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走得通、行得稳的最有力推进力量。

  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主体意识,汇聚共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磅礴力量,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尤其具有特殊意义。当前,中国已开启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均处于深度变革之中,这既给广大人民群众带来有利的条件和强大的动力,促进人们紧跟社会变革步伐、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同时也给人们带来许多新的挑战,现代化进程中不可避免产生的某些消极因素也会造成一部分社会成员价值观扭曲、是非界限模糊。这迫切要求把激发人民群众的主体意识提到重要位置,以党的创新理论为指导不断增强其对中国式现代化宏伟目标、鲜明特色、本质要求、主要任务、发展阶段、重大原则的认同,以中国式现代化的美好愿景激励人、鼓舞人、感召人,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社会力量,激发人民群众满腔热情地投入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来,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共同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共同成就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的宏图大业。

  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唯物史观揭示,“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马克思和恩格斯十分注重人的利益需要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生产活动,将其看成决定其他一切创造性活动的“第一个历史活动”:“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而且,这是人们从几千年前直到今天单是为了维持生活就必须每日每时从事的历史活动,是一切历史的基本条件。”正是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生活需要以及由此产生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推动了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不断变革,创造了波澜壮阔的人类文明进程。

  现代化从根本意义上说就是人的需要的产物。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文明进步的渴望,不啻是现代化的“元动力”。然而,在如何适应人的需要这一根本问题上,不同性质的现代化却有着本质的区别。资本主义现代化,是“资本逻辑”的现代化,资本的固有特性是利益无限驱动,带来的是对内剥削和奴役、对外扩张和掠夺。资本主义现代化进程所天然伴随的阶级对抗、利益分化、政治极化、道德沦丧等种种“现代社会病”,造成对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主体地位和主体权利的侵蚀和剥夺。

  中国式现代化展现了现代化的另一幅图景,为人类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和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全新方案。中国式现代化美好图景的核心要义就是充分尊重人的主体性、坚持人民性方向。一方面,遵循现代化一般规律,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通过现代市场机制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构筑现代化的强大物质基础;另一方面,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让现代化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这两个方面不是相互割裂的而是有机统一的,它们统一于坚持现代化的人民主体性。

  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使人民共享现代化建设成果,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规定,是人民主体性的时代彰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目标很宏伟,也很朴素,归根到底就是让老百姓过上更好的日子。孩子的抚养教育,年轻人的就业成才,老年人的就医养老,是家事也是国事,大家要共同努力,把这些事办好。”现代化归根到底是造福人民的事业,现代化道路最终能否走得通、行得稳,归根到底要看能否给全体人民带来实际利益;不仅要看纸面上的指标数据,更要看人民的幸福安康。

  人的需要具有多元性和多层次性,不仅包括物质生活方面的需要,而且包括精神文化生活方面的需要,并且随着社会发展进步,人的需要会不断增长。这样一种特点在我国现阶段表现得尤为明显:一方面,在整体脱贫、全面小康基础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范围进一步扩大、层次进一步提高,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也日益增长;另一方面,经济领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突出,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顶住外部环境压力、克服内部困难影响,采取一系列重大战略措施防范化解风险、优化经济结构,我国经济回升向好,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实践表明,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必须紧紧扭住社会主要矛盾,进一步适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多元化多层次需要,坚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进一步增强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进一步激发人民群众的主体创造力。民心所向是最大的政治,以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目标的中国式现代化,就是当代中国最大的政治。正是在这一重大政治问题上,人的主体性建设具有了更加深邃的时代意蕴,彰显出更加深远的时代价值。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代化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一精辟论断,指明了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科学界定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内涵。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内含“人本逻辑”,把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作为内在要求和核心价值,实现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超越西方现代化的局限性,防止和避免现代化进程中人的主体性失落和片面性发展,有力开辟了人类现代化新境界。

  在中国式现代化中促进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深刻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科学真理力量。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对社会主义本质作出科学预示,正是建立在人的主体性基础之上。这种对人的主体性的重视,不是抽象的人道主义,不是“乌托邦”式的理想描绘,而是从具体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变革实践出发,从人的多方面需求和发展需要出发,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在实现人的解放、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方面的重大意义。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无产阶级能够而且必须自己解放自己。但是,如果无产阶级不消灭它本身的生活条件,它就不能解放自己”。人的“‘解放’是一种历史活动,不是思想活动,‘解放’是由历史的关系,是由工业状况、商业状况、农业状况、交往状况促成的”。在领导欧洲工人运动、创立国际工人协会时,马克思恩格斯明确地制定了一个战斗口号——“工人阶级的解放应当是工人阶级自己的事情”。社会主义社会人的自我解放,是一种自觉推进社会变革的历史过程。“当社会成为全部生产资料的主人,可以在社会范围内有计划地利用这些生产资料的时候,社会就消灭了迄今为止的人自己的生产资料对人的奴役。不言而喻,要不是每一个人都得到解放,社会也不能得到解放。”社会主义社会人的自我解放,是一种全方位的社会变革过程,既包括生产关系的变革,使人从阶级剥削关系中解放出来;也包括社会关系的变革,使人从不平等不公正的社会关系中解放出来;同时也包括思想观念的变革,使人从一切落后的道德规范和陈旧观念中解放出来。“我们的目的是要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这种制度将给所有的人提供健康而有益的工作,给所有的人提供充裕的物质生活和闲暇时间,给所有的人提供真正充分的自由。”实现人的自我解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目的是建立“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样一种“自由人联合体”。这是人的主体性的最高价值呈现。

  社会的变革与进步离不开人的主体作用和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同样离不开社会的革命性变革和协调性发展。中国式现代化,正呈现出这样一种社会全面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内在逻辑和发展图景。新征程上,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不断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提高社会建设水平、提升社会文明程度,有效促进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相统一,从而使中国式现代化人的主体性特质得到更广泛实现和更高层次彰显。

  (作者:包心鉴,系山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济南大学政法学院名誉院长)

来源:《光明日报》( 2024年08月12日 14版)

责任编辑:姜静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