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6月21日

|

从大别山精神中汲取奋进力量

来源:《中国新闻发布》作者:孙伟 张贤裕时间:2024-06-18分享:

  大别山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大别山区军民在长期革命战争中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伟大革命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河南时提出“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大别山精神等都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的重要论断,明确了大别山精神在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谱系中的重要地位,为研究弘扬大别山精神提供了根本遵循。

  大别山精神的孕育形成

  任何一种精神的诞生,都是特定的社会环境、历史条件和政治形态的产物。大别山精神诞生于大别山地区,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长期艰苦卓绝的革命实践中形成的革命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优良传统、实践品质和政治本色的集中体现。

  独特鲜明的区域地理条件。大别山横亘于湖北省、河南省、安徽省三省交界区域,山脉自西北向东南连绵起伏数百里,众多的山溪河流沿分水岭两侧而下,整个山区层峦叠嶂,沟壑幽深,关隘重重,易守难攻。大别山区除山地以外,是广大的丘陵、平原和沿河洼地,河流纵横,水网密布。这种兼有山地、丘陵、平原和洼地的复杂地势,极利于军事上的攻防转换,给坚持和发展武装斗争提供了有利的地理条件。同时,该地区地域较偏僻,远离当时国民党在三省的统治中心,反动统治力量相对薄弱,便于革命斗争的发动和革命力量的生存。

  多元并存的区域传统文化。大别山区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造就了当地多元并存的文化传统。大别山区地处淮河与长江之间,承北启南,联东袂西,襟长江带淮河,处于中国南北过渡、连接东西部地区的中部地带。中原文化、巴蜀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等众多文化在这里长期汇集融合,形成了大别山多元交融的地域文化。大别山地域文化具有多元性和包容性的特点,中原人的崇文重教、巴人的淳朴勇敢、吴越人的尚武逞勇与楚人忠君爱国的文化特质在这里融合发展,熏陶淬炼出大别山区鲜明独特的人文品格。

  创新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创新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是大别山精神形成的理论基础。五四运动以后,在先进知识分子的努力下,大别山区成为马克思主义传播的重要区域。1927年3月,毛泽东在武昌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主讲《农民问题》《农村教育》等课程,并作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专题报告,许多学员从农讲所毕业后,把这些革命理论带回大别山区,作为发动农民运动的指南。几个月后,在中国革命危急关头召开的“八七会议”正式确定了以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政策为党在新时期的总方针,并把发动农民举行秋收起义作为党在当时的最主要任务。大别山地区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大别山区革命实际相结合,也走上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并逐渐摸索出一条正确的革命道路。

  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实践。大别山区革命斗争时间长,斗争环境残酷、牺牲大,为中国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二十八年红旗不倒”是大别山区革命历史最突出的特色。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大别山区长期成为敌我双方争夺的焦点,在二十八年的革命斗争中,大别山区两百万人参军参战,先后有近一百万英雄儿女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生命,仅登记在册的烈士就有十三万余人,还有难以计数的无名烈士长眠地下。大别山区是中国革命的重要发源地;是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和红二十八军三支主力红军的诞生地;是华中抗战的战略支撑地,是中国革命走向全面胜利的战略转折地和实施地。

  大别山精神的丰富内涵

  大别山精神是对大别山“二十八年红旗不倒”奇迹蕴含的革命信念、革命意志、革命品质和革命行动的高度凝练,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大别山精神是民族精神、革命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有机统一,它内涵丰富、特色鲜明。

  坚守信念、不胜不休。大别山精神的核心是对共产主义的崇高追求和对中国革命必然成功的坚定信念。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大别山区坚持“二十八年红旗不倒”。革命战争时期,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八军、中原军区的人民军队,先后四次转出大别山,每一次主力离开后仍然有武装力量在大别山区坚持斗争。在革命战争年代,大别山地区党和人民军队几经挫折而不断奋起,历尽苦难而淬火成钢,归根到底在于他们坚守信念。靠着对革命理想的执着和革命必胜的信心,他们愈挫愈勇,一次次从磨难中奋起,不胜不休,让革命的红旗始终在大别山上高高飘扬。

  顾全大局、担当奉献。大别山区党组织和革命群众对党和革命事业无比忠诚,在革命斗争中始终能够以革命大局为重,为了革命需要和全局利益勇挑重担,无私奉献。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面临全军覆灭、根据地丧失的极大危险,徐向前等毅然挥师南下,援助中央革命根据地反“围剿”斗争;1935年7月,为了迎接党中央,与中央红军会师,鄂豫陕省委决定率领红二十五军西征北上策应中央红军;解放战争时期,李先念坚决率部中原坚持和中原突围,有效遏制了国民党军抢夺抗战胜利果实的图谋,极大地援助了其他解放区人民自卫战争;为了打破敌人的重点进攻,刘邓大军坚决执行党中央的战略反攻决策,不要后方,千里跃进大别山,最终实现了解放战争伟大的战略转折。大别山军民以对党和革命事业的绝对忠诚,始终把大局利益放在首位,勇于牺牲,甘于奉献,深刻诠释了顾全大局、担当奉献的大别山精神。

  万众一心、团结奋进。大别山区党和军队从诞生之日起,就同人民群众同甘苦、共命运,与群众建立了血肉相连的党群、军民关系,筑起了打不破、摧不垮的铜墙铁壁。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大别山区党组织紧紧依靠群众、充分发动群众,建立革命政权,使广大穷苦人民第一次成为社会的主人,在政治上、经济上翻了身,文化教育上得到解放。党一心为民,成为人民的主心骨;人民一心向党,成为党的铁靠山。大别山区群众纷纷参军参战,为革命凝聚了巨大力量。“小小黄安,人人好汉。铜锣一响,四十八万。男将打仗,女将送饭。”——《黄安谣》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流传于鄂豫皖苏区的一首民谣,反映了当地人民跟着共产党进行土地革命的冲天热情。大别山党和军民团结一致、万众一心,凝聚起人民战争的磅礴伟力,这是大别山“二十八年红旗不倒”的关键所在。

  勇当先锋、排难创新。在革命战争时期,大别山区党和军民面对艰难曲折的斗争形势,始终保持勇当先锋、排难创新的宝贵精神。黄麻起义后,由于国民党反动派疯狂反扑,起义部队转战木兰山区,继续开展游击战争,后又开辟了柴山保革命根据地,在长江北岸率先树起了武装割据的旗帜,继续开展对敌斗争。在对敌作战中,徐向前等人总结出了“集中作战,分散游击”“敌退我进,敌进我退”等游击战术七条原则,提高了部队战斗力。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刘邓大军形成了土地改革的“大别山经验”,为党中央制定新解放区的土改政策提供了宝贵经验。大别山区党和军民从当地具体情况出发,面对各种困难挑战,勇往直前,积极探索斗争的规律和方法,展现了勇当先锋、排难创新的进取精神和革命智慧,这是大别山区坚持“二十八年红旗不倒”最坚实的保证。

  让大别山精神在新时代熠熠生辉

  进入新时代,大别山精神蕴含的时代价值,仍然是鼓舞和激励中国人民不断攻坚克难、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

  坚定理想信念,固本培元。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共产党人的精神命脉和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之所以能够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关键要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深刻把握历史发展规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坚定理想信念就是要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全党牢记党的宗旨,牢记党的初心使命,解决好党员干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固本培元。

  树牢大局意识,勇当前锋。“善弈者必先谋势,领军者必筹全局。”2020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强调:“领导干部想问题、作决策,一定要对国之大者心中有数,多打大算盘、算大账,少打小算盘、算小账,善于把地区和部门的工作融入党和国家事业大棋局,做到既为一域争光、更为全局添彩。”只有顾全大局才能目标高远,只有勇担前锋才能追求卓越。面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要以胸怀全局的眼力、改革创新的魄力,洞察时代大势、把握战略主动,积极担当作为。

  凝聚磅礴伟力,团结奋进。团结就是力量,奋斗才能胜利。团结奋斗是中国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必由之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党用伟大奋斗创造了百年伟业,也一定能用新的伟大奋斗创造新的伟业。”奋进新征程,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充分发挥亿万人民的创造伟力,凝聚起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

  坚持守正创新,善于斗争。面对复杂残酷的革命斗争形势,大别山区之所以能坚持“二十八年红旗不倒”,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大别山根据地充分调动了军民的智慧,直面问题,勇往直前,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不断寻找生机与出路。新时代新征程,面对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我们要发扬斗争精神,提高斗争本领。当前,“以党的伟大自我革命推动伟大社会革命”是时代赋予的新使命,我们要弘扬大别山精神,守正创新,强化斗争意识、增强斗争本领,才能在大是大非面前敢于亮剑、在危机困难前勇于挺身、在矛盾冲突中善于克险。

  [本文系2023年河南省社会科学规划专题项目“新时代传承和弘扬大别山红色文化研究”(项目号2023ZT05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分别系河南大别山干部学院党委副书记、常务副院长,河南大别山干部学院大别山精神研究中心(研究室)副主任]

责任编辑:姜静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