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6月21日

|

您当前所在位置: 河南省党史方志网 > 重要文献 > 党史百科

南阳:一代伟人毛泽东深情牵挂的地方

来源:方城县委党史和地方史志研究室作者:陈新刚时间:2024-06-07分享:

webwxgetmsgimg

图片说明:1948年11月5日凌晨,毛泽东为新华社撰写的《中原我军占领南阳》电讯手稿。

  南阳位于河南省西南部,地处豫陕鄂三省交通要冲,绵三山而带群湖,枕伏牛而蹬江汉,北接汝洛,南襟荆襄,西出武关,东连江淮,素有“通秦之孔道,扼楚之咽喉”之称。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中,一代伟人毛泽东从历史文化的高度看重南阳,从战略地位的高度瞩目南阳,从解放意义的高度报道南阳,从民生发展的高度关怀南阳,对南阳有着深厚的情结,南阳成为他深情牵挂的地方。

  钟爱南阳历史文化

  南阳是国务院公布的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和两千七百年的建城史,是楚文化发祥地、汉文化代表地、三国文化富集地,哺育出商圣范蠡、科圣张衡、医圣张仲景、智圣诸葛亮、史学家范晔、文学家庾信、岑参等众多历史文化名人。作为博览群书、通晓古今的毛泽东,格外关注和青睐南阳历史文化。在革命和建设实践中,他汲取南阳历史文化智慧,运用南阳历史文化典籍,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他对南阳历史文化的熟谙、借鉴和运用,达到了信手拈来、娴熟自如的程度。

  点评南阳历史文化名人,起到以史鉴今的作用。毛泽东对东汉光武帝、南阳人刘秀赞赏有加,在《后汉书·光武帝纪》批注中,称赞刘秀是“历史上最有学问、最会用人、最会打仗的皇帝”,对他指挥的昆阳大战评价很高。1936年12月和1938年5月,毛泽东先后撰写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持久战》两部著作,都提到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新汉昆阳之战,阐明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实行战略的持久战和战役、战斗的速决战,把战略上的劣势转变为战役、战斗上的优势,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毛泽东对历史上躬耕于南阳卧龙岗的诸葛亮很是钦佩,对《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使用火攻大败曹军、利用“空城计”吓退司马懿大军等计谋了然于胸。1930年12月30日,红一方面军第一次反“围剿”即将取得胜利的时刻,毛泽东在黄竹岭指挥所对朱德说:“总司令,你来看,真是天助我也!三国时,诸葛亮借东风火攻曹营,今天我们借晨雾全歼张(辉瓒)敌啊!”之后,他写下了《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词:“雾满龙岗千嶂暗,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1948年秋,蒋介石、傅作义偷袭石家庄,毛泽东接连撰写了《蒋傅匪军妄图突袭石家庄》《华北各首长号召保石沿线人民准备迎击蒋傅军进扰》《评蒋傅匪军妄图偷袭石家庄》三篇电讯,令新华社全文播发。傅作义从电台里收听到这三篇电讯后,大为吃惊,立即放弃偷袭计划,将部队撤回北平。其实,当时我军守备空虚,毛泽东使用了一出名副其实的“空城计”,一支笔吓退了傅作义的十万大军。1958年8月,毛泽东视察河南期间,与河南省委书记吴芝圃等在专列上聊起了诸葛亮,说诸葛亮善于做思想政治工作,并比喻我们党好比刘备,人民群众好比是诸葛亮,党和人民之间的关系,就好比刘备得了诸葛亮一样如鱼得水。毛泽东对南北朝时宋历史学家范晔、宋名将宗悫、梁名将曹景宗三位南阳人很是欣赏。毛泽东对范晔的《后汉书》看过多遍,批注很多。他评价《后汉书》道:“《后汉书》写得不坏,许多篇章胜于《前汉书》。”1958年1月,毛泽东看到《人民日报》元旦社论《乘风破浪》后,对《人民日报》总编辑吴冷西说:“乘风破浪,提得好。南北朝宋人宗悫就说过‘愿乘长风破万里浪’。我们现在是要乘东风压倒西风……”毛泽东有一次读完《南史·曹景宗传》,在卷后批注:“曹景宗,良将也!景宗也豪杰哉!”毛泽东很喜欢读南北朝文学家、南阳人庾信的诗赋。他评论庾信道:“南北朝作家中,妙笔生花者远不止江淹一个,庾信就是一位。”

  引用南阳历史文化典籍,增强诗词著作的感染力和凝重感。1917年4月,毛泽东在《体育之研究》文稿中写道:“人静处则甚逸,发动则甚劳,人恒好逸而恶劳,使无物焉以促之,则不足以移其势而变其好恶之心。”文中“好逸恶劳”这个成语,出自范晔《后汉书·郭玉传》:“其为疗也,有四难焉:自用意而不任臣,一难也;将身不谨,二难也;骨节不强,不能使药,三难也;好逸恶劳,四难也”。1927年3月,毛泽东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写道:“我初到长沙时,会见到各方面的人,听到许多街谈巷议”。文中“街谈巷议”这个成语,出自南阳人、东汉科学家和文学家张衡的《西京赋》:“若其五县游丽辩论之士,街谈巷议,弹射臧否,剖析毫厘,擘肌分理”。1936年,毛泽东在陕北窑洞向美国记者斯诺回忆他在1918年第一次北京之行时说道:“我看到北海的垂柳,枝头悬着晶莹的冰柱,因而想起唐朝诗人岑参咏雪后披上冬装的树木的诗句:‘千树万树梨花开’。”“千树万树梨花开”出自唐代著名边塞诗人、南阳人岑参的名作《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1951年2月,彭德怀回到北京向毛泽东汇报朝鲜战况时,谈到毛岸英牺牲的情况。毛泽东凝望窗外萧条的柳枝,轻轻地背诵南阳人庾信的《枯树赋》:“昔年种柳,依依汉南。今看摇落,凄怆江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1961年12月,毛泽东创作词《卜算子·咏梅》:“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从中笑”,其中的“烂漫”一词来自南阳人庾信的诗《杏花》:“依稀暎村坞,烂漫开山城”。

  借用化用南阳历史文化典籍,赋予其新的意蕴。1925年,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词中写道:“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激扬”一词出自范晔《后汉书·臧洪传》:“洪辞气慷慨,闻其言者,无不激扬”,原意为振奋,在词中为发表文章批判恶浊旧势力、宣扬革命新思想。“粪土”一词出自范晔《后汉书·赵咨传》:“爰暨暴秦,违道废德,灭三代之制,兴淫邪之法,国赀糜于三泉,人力单于郦墓,玩好穷于粪土,伎巧费于窀穸”,原指秦始皇挖郦山陵墓,将珍宝弃之于墓圹,犹如粪土,词中为将当年的军阀官僚看得同粪土一样。1929年10月,毛泽东创作词《采桑子·重阳》:“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词中的“战地黄花分外香”,是从南阳人岑参的诗《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中演化而来,并一改诗中悲凉寂寞的情调,表达豪迈旷放、昂扬振奋的豪情。1930年1月5日,毛泽东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著作中写道:“中国是全国都布满了干柴,很快就会燃成烈火。‘星火燎原’的话,正是时局发展的适当的描写。”“星火燎原”一词,是从范晔《后汉书·周纡传》:“夫涓流虽寡,浸成江河;爝火虽微,卒能燎野”中提炼而来,成为中国革命力量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生动写照。1935年10月,毛泽东创作诗《七律·长征》:“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诗中“泥丸”一词,出自范晔《后汉书·隗嚣传》:“请以一泥丸为大王东封函谷关”,在诗中意思为广大雄壮的乌蒙山在红军眼中如滚动的泥丸,表达了红军藐视困难的英雄气概和战胜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1939年9月16日,毛泽东在《和中央社、扫荡报、新民报三记者的谈话》中,使用了“无使亲痛仇快”一语。这句话是从范晔《后汉书·朱浮传》:“凡举事无为亲厚者所痛,而为见仇者所快”一语提炼演化而来,批评蒋介石对共产党搞什么限制“异党”“异军”等不利于抗战的反动行径,一针见血,切中要害。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毛泽东写下著名的《七律·人民解放军攻占南京》:“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其中“穷寇”一词来自范晔《后汉书·皇甫嵩传》:“兵法,穷寇勿追”一语。毛泽东在此处改变了“穷寇勿追”的做法,强调“宜将剩勇追穷寇”,表达了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坚定决心。1965年1月,毛泽东创作词《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词中的“久有凌云志”,是从范晔《后汉书·冯衍传》:“衍少事名贤,经历显位,怀金垂紫,揭节奉使,不求苟得,常有陵云之志”中化用而来。

  瞩目南阳战略要地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南阳是毛泽东特别牵挂和瞩目的地方。从1938年到1948年,毛泽东高瞻远瞩,关注重视南阳,经略战略要地南阳,运筹指挥南阳战场,通过无线电波先后发往南阳战场的指令达69个之多。

  指示开辟中原抗日战场。1938年初,毛泽东拟定了“发展华中,争夺中原”的战略方针,任命八路军总部参谋处长兼驻晋办事处主任、南阳人彭雪枫为中共河南省委军事部长和统战委员会主任,询问从陕北“去商南、淅川、唐(河)县至泌阳、桐柏”的道路,南阳辖区的淅川县、唐河县、泌阳县、桐柏县的名字第一次出现在毛泽东的笔下。彭雪枫不负重托,建立了中共豫陕鄂边工作委员会,创建了竹沟新四军游击支队,挺进豫东开辟了豫皖苏和淮北抗日根据地,创建了新四军第四师,直至1944年9月11日在河南省夏邑县八里庄战斗中壮烈殉国。毛泽东为此写下了他平生中最长的一幅挽联,高度评价彭雪枫短暂而光辉的一生:“二十年艰难事业即将彻底完成,忍看功绩辉煌,英名永在,一世忠贞,是共产党人好榜样;千万里破碎河山正待从头收拾,孰料血花飞溅,为国牺牲,满腔悲愤,为中华民族悼英雄。”

  批准建立南召等抗日根据地。1944年4月,毛泽东审时度势做出绾毂中原、向河南敌后发展的战略决策。1945年2月,戴季英、王树声率领由八路军组成的河南人民抗日军挺进豫西,建立6个地委、专属和军分区,其中第三地委下辖鲁(山)西、鲁山、南召、伊阳(今汝阳)4个县委,部队活动于临汝、鲁山、叶县、舞阳和南召、方城地区。同年5月,毛泽东发电指示:“河南区党委:如果你们觉得向嵩(县)、伊(阳)、临(汝)、鲁(山)、南召地区进展是有利的,你们可以这样做。”南阳辖区的南召县名字,第一次出现于毛泽东笔端。

  调遣三军会师桐柏。1945年9月至10月,毛泽东电令李先念率领的新四军五师、王震和王首道率领的八路军三五九旅南下支队、戴季英和王树声率领的河南军区部队,分别从大悟山、广东、豫西向桐柏山转移。10月20日,新四军五师发起桐柏战役,攻克桐柏县城。10月24日,三支劲旅6万雄师在桐柏胜利会师,为实施“坚守中原,牵制敌人,制止内战”的战略决策迈出坚实的一步。毛泽东当晚致电:“郑(位三)、李(先念):庆祝你们占领桐柏,望努力扩大战果,大批歼灭顽军,占领多数县城,创造新局面。”10月25日,中共中央中原局、中原军区和中原行署在桐柏叶家大庄宣告成立。10月28日至12月17日,中原军区部队连克枣阳、唐河、新野3座县城,开辟了以桐柏山为中心的中原解放区,吸引国民党20多个师、30万兵力于桐柏山周围,有力地支援了全国其他解放区战场。后为避敌锋芒,1946年1月,中原军区部队转移至湖北宣化店一带,粉碎了蒋介石围歼中原部队于桐柏山区的阴谋。

  牵挂途经南阳的中原突围部队。1946年6月26日,国民党蒋介石撕毁停战协定,悍然进攻中原解放区,发动全面内战。中原军区部队遵照毛泽东“生存第一,胜利第一”的指示,分路突围,再一次途经南阳大地。北路突围部队抢渡唐河、白河,强渡丹江,进入陕南;河南军区部队和南路突围部队一部经南阳深入伏牛山区。在中原突围部队途经南阳期间,毛泽东于7月3日特别向突围部队发电通报了南阳辖区敌军布防情况,电告突围部队任务是“活动于鄂西北、豫西南广大地区,一面保存自己,同时牵制大量敌人”。

  指挥陈谢兵团开辟豫陕鄂解放区。1947年6月30日,刘邓大军在鲁西南强渡黄河,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解放战争战略进攻的序幕。8月23日,陈谢兵团在晋南强渡黄河,挺进豫西。9月,陈粟大军挺进豫皖苏地区。毛泽东电示陈谢:“主力南进,攻占豫西南及汉水流域,把局面向前开展一大步”,“相机攻占临汝、郏县、襄县、叶县、宝丰、鲁山、方城、南召诸城,威胁平汉路”。遵照毛泽东指示,陈谢兵团于10月29日至11月26日发起伏牛山东麓战役,解放南召、方城、鲁山等18座县城,歼敌1.2万余人,开辟了豫陕鄂解放区,建立了以南召为腹心、以方城为中心的豫陕鄂区第六、七分区的党、政、军领导机构,打开了伏牛山与桐柏山接壤地区的局面,有力地配合了刘邓大军在大别山的斗争。与此同时,陈谢兵团于11月8日至12月26日,进行了著名的“豫西牵牛”战,与华东野战军一起,歼灭国民党李铁军第五兵团和整三师,共歼敌9600余人、俘敌6000余人,使平汉路西侧解放区联成一片。12月29日,毛泽东致电粟裕、陈赓、谢富治:“庆祝你们歼敌第三师的大胜利。”

  电贺刘邓大军十纵进入桐柏和邓县解放。1947年12月,刘邓大军十纵挺进桐柏,连克桐柏、枣阳、泌阳、唐河、新野5座县城,开辟了桐柏解放区。1948年1月1日,毛泽东致电刘邓:“庆祝十纵、十二纵在桐柏江汉地区之胜利。”1948年1月9日至16日,桐柏军区发起邓县战役,歼敌6900余人,成为创建桐柏解放区的奠基礼。1月31日,毛泽东致电刘邓:“庆祝你们攻克邓县歼敌六千余。”

  指示首先夺取宛西四县。1948年4月至5月,刘邓大军主力转移到豫西叶县、宝丰、方城一带。4月16日,毛泽东电示刘邓、陈粟、陈赓:“新行动方向是豫西南、鄂西、鄂西北及整个汉水流域……早日向西南,首先夺取宛西四县,然后出汉水。”遵照毛泽东指示,中原野战军、华东野战军各一部和桐柏军区主力采取“隐蔽企图、秘密行动、远距离奔袭、突然包围”的战术,于5月2日至17日发起宛西战役,相继解放内乡、镇平、淅川、邓县,歼敌正规军9700余人、地方反动民团武装1.2万余人,使桐柏解放区和豫陕鄂解放区联成一片。

  安排周恩来起草贺电庆祝宛东战役等胜利。宛西战役之后,人民解放军发扬英勇顽强、连续作战之作风,于5月25日至6月3日发起宛东战役,歼敌1.2万余人。宛西、宛东战役的胜利,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豫陕鄂和桐柏解放区,实现了策应华东野战军粟裕兵团南渡黄河作战的战略意图。6月12日,毛泽东获悉宛西、宛东及江汉三大战役胜利的消息后,嘱托周恩来起草电文以鼓励之。周恩来给刘邓、陈粟等发来贺电:“庆祝你们最近在宛西、宛东和江汉连续三次歼敌,并解放豫陕鄂广大地区的胜利。尚望继续努力,为消灭蒋敌,解放全中原人民而战。”

  纵论南阳解放意义

  1948年6月至7月,华东野战军接连发起开封战役和睢杞战役,第一次解放开封;中原野战军六纵、桐柏军区、陕南军区十二旅发起襄樊战役,攻克襄樊。至此,国民党在中原战场的重点防御体系被摧毁。整个南阳地区除南阳城外,已全部被中原解放军占领,南阳成为一座孤城。盘踞南阳的王凌云部四面楚歌,惶惶不可终日,南阳城解放指日可待。10月,中原野战军二纵、六纵和桐柏、江汉军区部队将黄维、张淦兵团分别拖入桐柏山区和大洪山区,中原野战军主力趁机于10月22日解放郑州,10月24日第二次解放开封,逼近徐州。之后,随着黄维兵团东返和张淦兵团南撤,解放南阳的条件完全成熟。

  11月2日,中原野战军六纵在豫西六分区三十九团的配合下,对南阳城外围之敌发起攻击,给王凌云部以重大杀伤。11月3日中午,正值外围战斗激烈之际,六纵接到中原军区命令:“不管王凌云,即追黄维兵团,坚决拖住黄维。”六纵为了整体利益,支援即将到来的淮海战役,由南阳出发追击黄维兵团。11月4日,南阳守敌王凌云弃城仓皇南逃,豫西六分区三十九团当即占领南阳城,南阳不战而克。当晚,一直关注、重视和瞩目南阳战略要地的毛泽东在西柏坡通过电文获悉南阳解放的胜利喜讯后,欣喜不已,激情澎湃,文思泉涌,于11月5日凌晨为新华社撰写了《中原我军占领南阳》的著名新闻述评,亲自报道南阳解放。

  在《中原我军占领南阳》这篇新闻述评中,毛泽东首先开门见山以“在人民解放军伟大的胜利的攻势下,南阳守敌王凌云于四日下午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破题,继而笔锋一转,绝妙地运用“南阳为古宛县,三国时曹操与张绣曾于此城发生争夺战。后汉光武帝刘秀,曾于此地起兵,发动反对王莽王朝的战争,创立了后汉王朝”的历史背景,说明南阳战略地位之重要。接着,文章简述了蒋介石对南阳的苦心经营和捉襟见肘的战略败局,详述了南线人民解放军作战一年来的辉煌战绩和南阳解放的重大意义,指出“南线人民解放军开始向敌后实行英勇的进军以来,一年多时间内,在大别山区(鄂豫区)、皖西区、豫西区、陕南区、桐柏区、江汉区、江淮区(即皖东一带)恢复和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创立了七个军区,并极大地扩大了豫皖苏军区老根据地……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不仅生了根,而且枝叶茂盛了”。

  毛泽东《中原我军占领南阳》这篇长达近1200字的新闻述评,谈古论今,纵论战局,指点江山,气势磅礴,是毛泽东所有战事新闻报道中篇幅最长的作品,展示了毛泽东的博学才识和宏大气魄,是毛泽东瞩目南阳的真情流露,是毛泽东对南阳深厚情结的集中体现。胡乔木对《中原我军占领南阳》这篇新闻述评高度评价,推崇备至,称《中原我军占领南阳》“是一篇罕见的杰作”。他说:“像《中原我军占领南阳》,在古今中外的新闻史上,也没有第二篇。这篇文章写得很有气派,很精练,很自然,把解放战争和中国历史上的掌故很自然地联系在一起,正是反映了我们当时胜利进军中充满了势如破竹的气派。”

  南阳城的解放,标志着南阳全境的彻底解放,使桐柏、豫西、陕南解放区连成一片,南阳由中原逐鹿的主要战场变为人民解放军进军江南的战略基地和重要后方,南阳人民从此进入了翻身解放作主人的新时代。同时,南阳解放对整个中原战局产生重大影响,标志着中原决战的条件完全成熟。南阳解放后的11月6日,规模宏大的淮海战役便开始了。

  关怀南阳人民冷暖

  全国解放后,毛泽东对南阳深情关怀依旧,时刻把南阳人民的冷暖挂在心上。1953年4月11日凌晨,南阳全区发生罕见的“黑霜”(南阳方言,导致严重灾害的春霜),700万亩小麦苗、豌豆苗、扁豆苗、棉花苗被冻死。毛泽东得知这一灾情后,当即指示从湖南、湖北、内蒙古、四川等地调集粮食支援南阳,全国各地运到南阳的粮食达2606万斤。当堆积如山的粮食展现在南阳人民面前时,许多人热泪盈眶。4月28日,以中央人民政府内务部社会司司长纪刚为团长的中央慰问团到南阳慰问灾区群众。在邓县白牛街,纪刚向㴔滩、穰东、王集三个区的乡村干部和受灾群众代表传达了毛主席“有灾必救,灾到哪里,救到哪里,达到有灾无荒”的指示,会场上爆发出一阵又一阵的热烈掌声。许多群众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激动得高喊:“毛主席万岁!”“中国共产党万岁!”毛泽东对南阳人民无微不至的关怀,迅速转化为南阳人民战胜灾害的巨大精神力量。南阳人民在南阳地委领导下,经过两个多月的努力拼搏,最大程度上减轻了霜灾造成的损失,创造了大灾之年没年眚的人间奇迹。

  1958年8月6日,毛泽东视察河南省新乡县七里营人民公社。当得知河南驻马店地区的嵖岈山创办了一个人民公社,省委副书记史向生正在那里召开全省农村工作部长会议、主持起草人民公社简章时,毛泽东当即乘专列离开新乡赶赴郑州。途中,河南省委书记吴芝圃向毛泽东汇报工作完毕,把话题转到中原历史文化方面。毛泽东提到了南阳的卧龙岗,说那可是诸葛亮躬耕的地方,希望能前去看看。吴芝圃劝道:“南阳离郑州五六百里,未通火车,公路路面质量差,乘汽车要走一整天。考虑到刚下过大雨,许多河流没有桥,河水暴涨,影响行车安全,最好不要去。”在场的其他同志也都说,目前的交通条件尚不具备,等河南的交通面貌改变后,一定请主席去南阳视察。毛泽东却坚持说:“古人云,‘驱车策驽马,游戏宛与洛’,南阳不通车,我可以骑毛驴去嘛。”8月7日凌晨4点,毛泽东接见了河南省委副书记史向生。谈话结束时,天已放亮,专列南行到许昌车站停下。毛泽东叫上史向生走下火车,陪他一同出行。上了轿车后,毛泽东让车子沿着通往南阳的公路奔驰。7时30分,轿车行至许昌地区襄县境内时停了下来。只见前面有12辆拉煤车排成长队,其中一辆捷克产“大依发”牌货车翻倒在道路正中,煤散落一地,挡住了前行的道路。毛泽东知悉路况后,走下轿车,径直朝一片茂密的庄稼地里走去,环顾四周丰收在望的庄稼,用手丈量谷穗的长度。毛泽东问刚刚赶来的吴芝圃,许昌里南阳还有多远?吴芝圃回答说,还有180多公里,并说明前面路上还有不少河流没有桥。考虑到主席一路的劳顿与安全,他建议主席不再往前走,请主席在许昌视察。毛泽东见状,只好取消了去南阳的打算。

  毛泽东视察南阳虽未能如愿,但他对南阳的关怀仍一如既往。1958年9月,毛泽东派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务院副总理李先念到河南视察,临行前特意嘱咐李先念,一定要到南阳去一趟,并向南阳地委通报,中国要修一条纵横南北大铁路,这条铁路要经过南阳。这条铁路就是后来国家进行“三线”建设时修建的焦枝铁路。在方城,李先念一见到前来迎接的南阳地委副书记杨林波,就紧握着他的手说:“毛主席很关心偏僻地区,他叫我来一趟,看看情况,鼓励你们好好干。他还说将来铁路修通以后,南阳的交通四通八达,前途很好。”

  1958年11月,毛泽东在郑州主持召开第一次郑州会议。会议期间,毛泽东召集河南4个地委书记和7个县委书记开座谈会,亲自点名让南阳县的县委书记魏兆铭参加。座谈会开始前,毛泽东亲切地拉着魏兆铭的手,详细询问诸葛茅庐的现状和南阳人民的生活情况。

  1959年8月,毛泽东在庐山会议的一次讲话中,引用了镇平县二龙公社社员提出的劳动口号:“河挖透,山挖穿,五天征服二龙山。”一句小小的口号,能够穿越千山万水传到毛泽东耳中,引起他老人家的共鸣,足见毛泽东对南阳是何等的关爱。

  1972年7月24日,《人民日报》在头版头题位置刊登了毛泽东为南阳地区西峡县五里桥公社走马岗大队的养羊经验撰写的《编者按语》,同时刊登了《走马岗大队正确处理林牧矛盾积极发展养羊》等两篇调查报告。《编者按语》中说:“这两篇调查报告,言简意明,没有废话,这种文风应该大大提倡。”毛泽东赞誉西峡县养羊经验的《编者按语》,这是他留给南阳人民的最后一件墨宝。

  南阳,这座让一代伟人毛泽东钟爱的历史文化名城,这片让毛泽东瞩目的军事战略要地,虽然最终未能印上毛泽东的足迹,但我们从毛泽东熟谙南阳的历史文化中,从发往南阳战场的一系列电文中,从亲笔撰写《中原我军占领南阳》的电讯报道中,从关怀南阳人民冷暖的指示中,足以感受到毛泽东对南阳大地的钟情和对南阳人民的厚爱,至今仍时时唤起我们对他的无限崇敬和怀念。一代伟人毛泽东的南阳情怀,将永远铭刻在南阳人民心中。

  南阳,这片让毛泽东深情牵挂的地方,从秦汉三国时期的南阳郡到元明清时期的南阳府,从民国时期的行政督察区到新中国成立后的南阳专区、南阳地区、南阳市,南阳地级行政建制延续煌煌2300年,一直沿用至今。历史上曾经“商遍天下,富冠海内”“於显乐都,既丽且康”“楚风汉韵”“南船北马”的南阳,如今已成为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核心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地和渠首所在地、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国家创新型城市,成为中国月季之乡和世界月季名城,成为河南省省域副中心城市、汉江生态经济带区域中心城市,成为引领豫陕鄂交界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活跃增长极,成为一个值得三顾的地方,必将承载着历史的光荣与梦想,谱写“建强副中心、奔向新辉煌”更加灿烂绚丽的篇章。

  (河南省方城县委党史和地方史志研究室    陈新刚)

责任编辑:姜静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