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6月21日

|

您当前所在位置: 河南省党史方志网 > 学术研究 > 党史研究

从党的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作者:本报记者 刘同华时间:2024-03-19分享:

革命圣地延安宝塔山。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近日,中共中央印发了《党史学习教育工作条例》。《条例》的制定和实施,对于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推动全党全社会学好党史、用好党史,从党的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具有重要意义。

  本报记者采访了北京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副院长韩毓海教授、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共党史教研部韩晓青教授、红旗渠纪念馆主任田玲利,结合工作实际,与读者一起分享学习党史、研究党史的体会。

  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

  记者:您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思想文化研究和教学工作,撰写了大量党史研究方面的专著、文章,请您分享一下学习党史的体会。

  韩毓海:这个话题,可以从我自身经历谈起。2019年冬,中央党校召集专家在榆林开会,研究党中央转战陕北的历史。到榆林后,我提议沿着当年转战陕北的路走一走,当时天寒地冻,行路难,遂约定来年上路。“秋风度河上,大野入苍穹。佳令随人至,明月傍云生。”2020年秋天得以成行,这一路行走,带给人更多感慨和收获。

  陕甘宁者,秦汉之上郡、陇右也。其南通巴蜀,西经河西走廊、西域而开丝绸之路,一千多年的时空跨度里,此地是关中京畿之辐辏、天下之枢机。后来,中国发展大势转向,上郡、陇右便随着秦皇汉武,仿佛永远地留在了李白、杜甫的诗篇里。

  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经腊子口出巴蜀,在哈达铺开会,毛泽东从神木人贾拓夫处知道,再往前走就是贾拓夫的家乡,那里有陕甘边根据地,有刘志丹、习仲勋的队伍,“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向着上郡、陇右去,光明在前。

  就这样,红军的队伍进入陇右,在榜罗镇,与徐海东会合,中央红军沿陇右而至固原,直驱吴起镇。

  在榜罗会议之后,1935年9月28日,张闻天在《前进报》上发表了《发展着的陕甘苏维埃革命运动》一文:“让那些没有气节的机会主义者去悲叹中国苏维埃革命运动的低落,去歌颂反动统治的日益巩固吧。能够解决产生中国革命基本矛盾的力量,只有中国共产党与它所领导的苏维埃政权。我们将踢掉这些障碍物,肃清自己前进的道路,为创造川陕甘苏区而斗争!”我们今天重读这段文字,依然可以感受到激情澎湃。

  “千家万户哎嗨哎嘿哟,把门开哎嗨哎嘿哟,快把咱亲人迎进门,伊尔呀呼伊尔嗨”——中国共产党人就这样走进了周秦汉唐的兴起之地,被黄土覆盖的上郡、陇右,也就此有了新的名字——陕甘宁。

  党中央把陕甘根据地作为落脚点后,革命力量获得了新的更大发展的环境和条件,迅速制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为实现第二次国共合作,进行全民族抗战创造了必要条件,从而使中国革命迈向抗日战争新时期,由陕甘革命根据地发展而成的陕甘宁边区也就成为中国共产党指挥抗战的大后方和全国抗战进步力量的中心。

  习近平总书记在为《复兴文库》所作序言中指出:“我们要在学好党史的基础上,学好中国近代史,学好中国历史,弄清楚我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弄清楚中国共产党人是干什么的、已经干了什么、还要干什么,弄清楚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未来怎样才能继续成功。”

  对历史进程的认识越全面,对历史规律的把握越深刻,党的历史智慧越丰富,对前途的掌握就越主动。

  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我们党历来重视党史学习教育,注重用党的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鼓舞斗志、明确方向,用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坚定信念、凝聚力量,用党的实践创造和历史经验启迪智慧、砥砺品格。

  我们学习党的光荣历史,要义是通过史实的学习来掌握、传承和弘扬其中蕴含的伟大精神

  记者:请结合教学研究经历,谈一下怎样学好党史、用好党史,从党的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韩晓青:2月5日,中共中央印发《党史学习教育工作条例》。作为一名直接从事党史研究和教育的工作者,更觉责任重大。该《条例》对党史学习教育的领导体制和工作职责,党史学习教育的内容,党史学习教育的主要方式以及保障和监督等作出了全面、基本的规范,体现了党中央对党史学习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为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推动全党全社会学好党史、用好党史,从党的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提供了基本遵循。

  我们学习党的光荣历史,要义是通过史实的学习来掌握、传承和弘扬其中蕴含的伟大精神。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了。此时,古老的中国正遭遇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诞生在当时环境下的党,立下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在实现自己初心和使命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展现出一种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

  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实质上是一种创新精神。这种精神是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中创新精神的继承,贯穿于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整个过程。这种精神也必将引领党带领中国人民走向更加辉煌的未来,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正所谓“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这句简洁隽永的古语,折射出中华民族不断更新自己、主动适应时代、积极推动发展的创新精神。

  再比如,中国工农红军经过艰苦卓绝的奋斗,取得了长征的胜利,给我们留下了伟大长征精神。“风雨浸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当年参加过长征的老红军许多都已经不在人世了,即使健在的也都已经走入了人生的暮年。但长征这段无数战士用鲜血染红的红飘带,不会为时间的尘土所掩盖。无数革命先烈,无数红军战士用鲜血铸就的长征精神,历久弥新。

  长征历时之长、规模之大、行程之远、环境之险恶、战斗之惨烈,在中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在世界战争史乃至人类文明史上也是极为罕见的。长征这一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留给我们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将士用生命和热血铸就的伟大长征精神。我们世世代代不仅要牢记长征精神、学习长征精神,还要弘扬长征精神。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

  红色资源是红色基因的重要载体,是激发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的深厚滋养

  记者:2022年10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参观红旗渠纪念馆时指出,红旗渠就是纪念碑,记载了林县人不认命、不服输、敢于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红旗渠纪念馆在加强党史学习教育方面,做了哪些探索,取得了什么样的成效?

  田玲利:红旗渠是建设者用一锤一钎凿出的一条精神长河,也铸起了一座廉政丰碑。“干部能搬石头,群众就能搬山头;干部能流一滴汗,群众的汗水流成河!”这是当年红旗渠建设者用石灰写在太行山上的话,至今仍依稀可辨。

  像红旗渠这样的红色资源是红色基因的重要载体,是激发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的深厚滋养。

  《条例》指出,“用好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党史馆、烈士纪念设施、革命旧址等红色资源”。红旗渠纪念馆是一座全面反映红旗渠建设历史的专题展馆,也是一个集收藏、研究、展示、传承红旗渠精神的红色旅游经典景区。近几年,我们坚持系统地做好红色培训、讲好红色故事、丰富红色体验,打造党史学习教育新高地。开设“红旗渠大讲堂”,以“劳模面对面”等方式讲述红旗渠故事,深度解读红旗渠精神内涵,开展《一渠绕群山·精神动天下》《传精神·修渠往事系列》等线上直播课堂,建设红旗渠实训基地,情景再现红旗渠修建历程,增强沉浸式教学体验,全面拓展红旗渠精神传播形式。

  同时,立足把红旗渠塑造为群众身边的党史学习教育新丰碑,打造为新时代奋斗者的“打卡地”,园区内设置“永恒的旋律”“红旗渠精神永在”等红色地标打卡点,开设红色故事会、红旗渠上好铁匠、我们的传家宝等主题活动,升级《凌空除险》《铁姑娘打钎》等实景表演剧目,让参观者都能够深刻感受到,没有老一辈人拼命地干,没有他们付出的鲜血乃至生命,就没有今天的幸福生活。

  2023年,联合中共一大纪念馆、延安革命纪念馆、鄂豫皖革命纪念馆先后在延安、林州、上海、信阳举办“初心永驻 使命相继”“纪念红旗渠通水58周年暨牢记嘱托 精神永在”“精神之路”“伟大精神 宝贵财富”联展4场次。“红旗渠精神永在”展览相继在苏州博物馆、无锡市档案史志馆、张家港博物馆、天津滨海文化中心等地开展。2023年红旗渠纪念馆接待游客超180万人次,是2019年的2.1倍。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做好《条例》的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深入挖掘红旗渠资源,完善《红旗岁月》《红旗力量》《红旗渠精神永在》《红旗渠就是纪念碑》等系列课程、产品开发,开展红旗渠“云课堂”“云游”“云直播”“云上展馆”等线上服务,加强馆际合作等,让包括红旗渠精神在内的伟大精神永放光芒,激励党员干部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2024年3月1日第5版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