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6月21日

|

您当前所在位置: 河南省党史方志网 > 学术研究 > 理论前沿

王战营:为守护赓续弘扬传承中华文明使命贡献河南力量

来源:瞭望作者:王战营时间:2024-01-08分享:

  ◇河南将贯彻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实施数智赋能计划,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系统保护工程,打造三门峡—洛阳—郑州—开封—商丘黄河文化大遗址走廊,精心守护好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遗产

  ◇河南将担负好中华文明核心区的重要使命,加大遗址发掘力度,推进夏文化关键区域考古调查和遗址勘探,打造殷墟甲骨文中华文化新地标

  ◇河南将坚持实施文旅文创融合战略,加强文化遗产的活态化展示、具象化传播、创新性表达,打造内涵丰富、内容饱满的文旅消费新场景、新生态

  ◇河南将坚持把“道”贯通于话语之中、叙事之中,策划实施一批更具有国际色、中国范、河南味的外宣项目,建好用好河南国际传播中心

  文|河南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战营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提出,在党的宣传思想文化事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对于做好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具有集大成而开新局的重大意义。河南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在守护好、赓续好、弘扬好、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上担负着重要使命。

  我们将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坚定文化自信,担负文化使命,突出思想武装、突出求实求效、突出结果导向、突出统筹谋划、突出长效机制,加快建设文化强省,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贡献河南力量。

  坚持保护第一,赓续中华文明主根主脉

  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为构筑中华民族精神大厦提供了坚实基石、丰厚滋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物和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让历史文脉更好地传承下去”“要妥善处理好保护和发展的关系”“保留城市历史文化记忆,让人民记得住历史、记得住乡愁”。

  这些重要论述彰显了习近平总书记坚定的文化自信、深沉的文化情怀、深邃的文明思考,明确了各级领导干部敬畏历史、敬畏文化、重视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的政治责任。

  近年来,河南牢固树立保护第一的理念,扛稳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守护文明主根主脉的责任,统筹抢救性保护和预防性保护、本体保护和周边保护、单点保护和集群保护,首创“先考古、后出让”制度,出台《洛阳市二里头遗址保护条例》《河南省安阳殷墟保护条例》等23部地方性文物保护法规,实施大遗址保护工程191项,高标准建设郑州、洛阳国家级大遗址保护利用片区,严格保护文物本体以及与文物相伴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生态,维护历史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完整性、延续性。

  新时代新征程,河南将贯彻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落实《河南省实施文物保护法办法》《河南省革命文物保护条例》《河南省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实施数智赋能计划,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系统保护工程,打造三门峡—洛阳—郑州—开封—商丘黄河文化大遗址走廊,精心守护好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遗产。

  深化文明探源,揭示中原地区文明进程

  河南是中国现代考古学的诞生地,是经过考古实证的“中华文化形成的核心区”和“中华文明总进程的核心与引领者”。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在这里实证,“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在这里汇聚,“致中和、求大同”的民族基因在这里奠定,“家国同构”的民族特质在这里成型,从未断流的文化脉络在这里传承,14项考古项目入选“全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双槐树遗址等53个考古项目入选历年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数量均居全国首位。距今70万~60万年前的“南召人”“栾川人”,距今10万~8万年前的灵井“许昌人”,实证了这里是东方现代人类的故乡。距今10500~8600年的新密李家沟遗址是万年文化史的重要源头;距今8700年贾湖遗址发现的骨笛,是目前世界上最早的7声音节可演奏乐器;距今7000~5000年的西水坡遗址、北阳平遗址、双槐树遗址,展示早期中国的文明基础;距今5000~4000年的王城岗遗址等龙山时代遗址遗存,与文献记载的尧、舜、禹时期对应;距今3800~3500年的二里头遗址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王朝气象”,自此中华文明进入“宅兹中国、礼乐相成”的夏商周时代。我们深刻认识到,文化资源优势也是文化发展责任,河南在揭示文明进程、赓续中华文脉上担负着重要责任。

  近年来,河南深入实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国”重大项目,深化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重塑性改革,二里头、殷墟、双槐树、邓州宋金古街等遗址考古发掘取得重要进展。

  新时代新征程,河南将担负好中华文明核心区的重要使命,聚焦揭示中原地区文明化进程实施文明探源工程,健全“一遗址一专班”工作机制,加大贾湖遗址、裴李岗遗址、双槐树遗址、二里头遗址、殷墟遗址、邓州宋金古街遗址等发掘力度,推进禹州瓦店、新密新砦、登封王城岗、巩义稍柴等夏文化关键区域考古调查和遗址勘探,打造殷墟甲骨文中华文化新地标,为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贡献河南力量。

  深入研究阐释,展示中华文明突出特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要把中华文明起源研究同中华文明特质和形态等重大问题研究紧密结合起来,深入研究阐释中华文明起源所昭示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路向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演进格局,研究阐释中华文明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特质和发展形态,阐明中国道路的深厚文化底蕴”。

  这些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中华文明有源、有流、有根、有脉,是认识中国的一把金钥匙,为把握文明发展规律、创造新的文明提供了方向和遵循。

  河南融通古今的历史遗迹、多元汇流的文化进程、灿若星河的文明成果,蕴含着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近年来,河南聚焦“今、古、人、事、物、书”六个主题,谋划实施兴文化工程,聚焦历史文化、历史名人、历史事件、文化遗存、文献典籍、当代发展等专题开展研究和阐释。设立文化研究专项605项,出版图书专著35部、发表文章230篇,为研究阐释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了积极贡献。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将全面实施河南兴文化工程,统筹推进文化研究计划、出版传播计划、宣传推介计划,分专题开展黄帝时期、夏代时期、商代时期、春秋时期轴心文化研究,加强口述历史研究、典籍文献研究、历史遗迹研究、文物物证研究、科技考古研究,揭示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基本图景,提升中华文化感召力、影响力、说服力。

  推动转化活化,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要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要营造传承中华文明的浓厚社会氛围”“教育引导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更好认识和认同中华文明”。

  这些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重要意义和实践要求,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科学指引。

  近年来,河南植根文化沃土实施“文化+”战略,坚持创意驱动、美学引领、艺术点亮、科技赋能,实施文艺文化精品打造工程,一体推进“新时代新征程”系列主题宣传、群众性主题实践活动、群众文化活动,策划推出以《唐宫夜宴》为代表的“中国节日”系列节目,全网点击量突破900亿次,加快推动文化资源优势向文化发展优势转变;建立赓续传承中华文明宣传报道机制,中央主要媒体推出《加强文物保护传承中华文明》《闪耀吧中华文明》等综述文章、纪录片,河南日报、河南广播电视台策划推出专题报道1.5万余篇(条),全网阅读量达58亿人次。

  新时代新征程,河南将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实施文旅文创融合战略,加强文化遗产的活态化展示、具象化传播、创新性表达,打造内涵丰富、内容饱满的文旅消费新场景、新生态,塑造“行走河南·读懂中国”文旅品牌;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实施多品牌中华文化节目集群建设工程、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录工程、豫剧振兴工程,深入挖掘中国节日、中国节气、中国家宴、中国神话、中国功夫、中国发明等传统文化元素蕴含的思想内涵、道理哲理、当代价值,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优化文化服务和产品供给,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深化文明互鉴,助力构建中国话语体系

  文明交流具有天然的亲和力、感染力,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载体和抓手。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这些重要论述深刻把握人类文明发展规律,高扬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应对全球挑战提供了战略指引。

  我们深刻认识到,灿烂悠久的中华文明是构建中国话语体系的最大优势和最大底气,发源于、创立于、完善于河南的儒、释、道以及墨、法等诸子百家思想,为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提供了生动素材。比如《诗经》提倡的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与平衡,《道德经》主张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都是讲好中国故事、开展国际传播的宝贵资源。

  近年来,河南主动融入国家对外宣传工作大局,积极承办“感知中国”“文化中国”等国家级文化交流项目,加强影视、戏剧、新闻出版等领域对外交流合作,举办黄帝故里拜祖大典、2023世界大河文明论坛、世界古都论坛等文化活动,推动更多承载中华文明、中国精神的价值符号和文化产品对外传播,展示了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新时代新征程,河南将坚持以文载道、以文传声、以文化人,把“道”贯通于话语之中、叙事之中,策划实施一批更具有国际色、中国范、河南味的外宣项目,建好用好河南国际传播中心,举办“豫见中华文明”“老外奇豫记”等系列活动,大力推介老家河南、天下黄河、华夏古都、中国功夫等文化IP,构建道家文化、书院文化、陶瓷文化等交流展示平台,让人们在这里触摸历史、感知文明、滋养精神、读懂中国。

  (《瞭望》2024年第01期)


责任编辑:夏新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