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探索性事业。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不断深化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和本质的认识,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在中国式现代化认识上不断深化、战略上不断完善、实践上不断丰富,初步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使中国式现代化更加清晰、更加科学、更加可感可行。中国式现代化是坚持“两个结合”的最新理论和实践成果,有着丰富的哲学意蕴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深刻理解和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哲学意蕴,才能在面对各种矛盾问题和重大风险挑战时始终做到方向明确、头脑清醒、应对有方、行动有力,确保中国式现代化的正确方向,为人类探索现代化道路贡献中国智慧。
党的二十大擘画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强调要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不断深化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和本质的认识,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在中国式现代化认识上不断深化、战略上不断完善、实践上不断丰富,初步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使中国式现代化更加清晰、更加科学、更加可感可行。中国式现代化是坚持“两个结合”的最新理论和实践成果,有着丰富的哲学意蕴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深刻理解和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哲学意蕴,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中国式现代化是党领导全国人民在长期探索和实践中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重大成果
理解和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哲学意蕴,首先要全面理解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历程,把握中国式现代化“中国特色”的历史由来。中国共产党100多年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追求民族复兴的历史,是一部不断探索现代化道路的历史。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在这一过程中,党领导人民立足国情、坚持走自己的路,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使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这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重大成果,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拓展和深化。[1]
回望中国的现代化之梦,是一段十分艰辛的奋斗和探索历程。19世纪中叶,中国在列强坚船利炮撞击之下被迫打开国门,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无数仁人志士开始苦苦寻求中国式现代化之路,为此进行各种尝试但都以失败告终。直到中国共产党诞生才扭转了这种不断失败的进程,就如毛泽东同志所说:“一九二一年产生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就改变了方向,五千年的中国历史就改变了方向。我们共产党是中国历史上的任何其他政党都比不上的,它最有觉悟,最有预见,能够看清前途。”[2]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为实现现代化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奋力扫除旧中国留下来的贫困和愚昧,逐步改善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人民的文化生活质量。1954年9月,毛泽东同志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致开幕词时宣布:准备在几个五年计划之内,将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工业化的具有高度现代文化程度的伟大的国家”。在这次大会上,周恩来同志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如果我们不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我们就不能摆脱落后和贫困,我们的革命就不能达到目的。”这一时期,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消灭在中国延续几千年的封建制度,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取得了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现代化建设奠定根本政治前提和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特别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党认识到,必须“以苏为鉴”,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找到一条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重要文献就是“第二次结合”的重要理论结晶。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邓小平同志首先用“小康”来诠释中国式现代化,提出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这一时期,我们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大力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了从生产力相对落后的状况到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历史性突破,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3]
进入新时代,我们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认识上不断深入、战略上不断成熟、实践上不断丰富,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党在认识上不断深化,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党在战略上不断完善,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乡村振兴战略等一系列重大战略,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战略支撑。党在实践上不断丰富,推进一系列变革性实践、实现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特别是消除了绝对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
当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又一次来到历史的十字路口,中国共产党用成功探索实践给出了“现代化之问”的中国答案。我们党领导人民不仅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而且成功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党的二十大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作出科学概括,即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九大本质要求”的理论总结是现代化史上前无古人的创举,破解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诸多难题,摒弃了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两极分化的现代化、物质主义膨胀的现代化、对外扩张掠夺的现代化老路,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方案。
中国式现代化是绝无仅有、史无前例、空前伟大的。与西方发达国家用了几百年时间,按照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顺序发展,“串联式”发展的路径不同,我国现代化是一个“并联式”发展过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是叠加发展的,这意味着在中国实现现代化更为艰巨复杂。走自己的路,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立足点。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这是由中国独特的客观条件决定的,是由中国社会制度和治国理政的理念决定的,也是由中国在实现现代化长期实践中不断把握的规律性认识决定的。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演进、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结合自身实际作出的路径选择,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中国式现代化是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大理论创新
中国式现代化,是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历史产物,深刻体现了我们党肩负起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的历史责任,是我们党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重大理论创新。
中国式现代化,深刻体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党的灵魂和旗帜。没有马克思主义,就没有中国共产党。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我们党坚定信仰信念、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马克思主义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指明了方向,是我们认识世界、把握规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要使党和人民事业不停顿,首先理论上不能停顿。我们要根据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不断深化认识,不断总结经验,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坚持理论指导和实践探索的辩证统一,实现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在这种统一和互动中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根本指导思想,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思想指南。中国式现代化是我们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着眼解决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作出符合中国实际和时代要求的正确回答。要善于运用党的创新理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取得新进展、新突破,强化政治领导,丰富战略支撑,拓展实践路径,破解发展难题,激发动力活力,使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更加鲜明、优势更加彰显、前景更加光明。
理论对规律的揭示越深刻,对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引领作用就越显著。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教条而是行动指南,能不能发挥作用关键在于能否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指明了方向。中国式现代化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实现现代化不是少数国家的“专利品”,而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追求;通往现代化的道路并不是“独木桥”,不是非此即彼的“单选题”,不能搞简单的千篇一律、“复制粘贴”,而要由各国人民秉持独立自主原则,探索自己的现代化道路。一个国家走向现代化,既要遵循现代化一般规律,更要立足本国国情,具有本国特色。什么样的现代化最适合自己,本国人民最有发言权。中国共产党人强调,要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把国家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同时尊重和支持各国人民对发展道路的自主选择,共同绘就百花齐放的人类社会现代化新图景。[4]
中国式现代化,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中国式现代化既遵循实现现代化的普遍规律,又立足我国不同发展阶段提出不同的阶段目标任务。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中国式现代化扎根中国大地,切合中国实际。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指出,“人类始终只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因为只要仔细考察就可以发现,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至少是在生成过程中的时候,才会产生”。在一个14亿多人口的大国实现现代化,在人类历史上没有先例可循,中国的发展注定要走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我们党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口规模巨大的实际,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中国独特的客观条件、中国社会制度和治国理政的理念、中国在实现现代化长期实践中得到的规律性认识,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是基于自己国情的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深刻体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记载了中华民族在长期奋斗中开展的精神活动、进行的理性思维、创造的文化成果,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它内在的基因密码就在这里,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基因。”[5]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华民族长期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与科学社会主义主张高度契合,为我们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
如何对待本国传统文化,这是任何国家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都必须解决好的问题。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者,但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者,也不是文化虚无主义者,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都注意汲取其中积极的养分”[6]。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就没有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就不会有今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我们党百年奋斗得出的历史结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不是偶然,而是我国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决定的。同样,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选择也是顺应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的结果。
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带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为中华民族提供了丰厚的精神滋养,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深厚文化沃土和文化根基,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创新过程中,我们党注重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充分吸收其中蕴含的治国理政的思想智慧、格物究理的思想方法、修身处世的道德理念,使中国式现代化更具中国特色。比如,传统文化中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思想,与我国14亿多人口整体迈进现代化社会、实现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理念相通;“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治国之道,富民为始”的思想,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价值观念相通;惠民利民、安民富民乐民的思想,为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理念提供借鉴;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生存理念,为寻求永续发展之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理念提供借鉴;协和万邦、和而不同的思想,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理念提供借鉴。
中国式现代化既基于自身国情、又借鉴各国经验,既传承历史文化、又融合现代文明,既造福中国人民、又促进世界共同发展,是我们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也是中国谋求人类进步、世界大同的必由之路。
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探索性事业,我们要在准确把握“六个必须坚持”中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过程中,我们党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去射新时代中国之“的”,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根本遵循。两极分化还是共同富裕?物质至上还是物质精神协调发展?竭泽而渔还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零和博弈还是合作共赢?照抄照搬别国模式还是立足自身国情自主发展?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现代化?怎样才能实现现代化?面对一系列现代化之问,我们要坚持和运用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坚持人民至上、坚持自信自立、坚持守正创新、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系统观念、坚持胸怀天下。只有深刻领会这“六个必须坚持”,才能守好中国式现代化的本和源、根和魂,毫不动摇坚持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重大原则;才能在面对各种矛盾问题和重大风险挑战时始终做到方向明确、头脑清醒、应对有方、行动有力,确保中国式现代化的正确方向,为人类探索现代化道路贡献中国智慧。
坚守人民性,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人民至上。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坚持人民至上,是我们党人民立场的继承和发展,是党的根本宗旨的直接体现,也契合中国传统文化中“民为邦本”的主张。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是推进现代化最坚实的根基、最深厚的力量。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人民是决定性力量。中国式现代化着眼14亿多人口实现现代化,归根结底要激发14亿多人民的力量。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拜人民为师,向能者求教,向智者问策,把政治智慧的增长、治国理政本领的增强深深扎根于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之中,使各方面提出的真知灼见都能运用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要积极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实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充分激发全体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现代化道路最终能否走得通、行得稳,关键要看是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现代化不仅要看纸面上的指标数据,更要看人民的幸福安康。中国式现代化,是努力实现物质富裕、政治清明、精神富足、社会安定、生态宜人的现代化。这一发展目标,呼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顺应人民对文明进步的渴望,更好回应了人民各方面诉求和多层次需要。“治国之道,富民为始。”中国已经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现在要继续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继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使中等收入群体在未来15年超过8亿,推动超大规模市场不断发展。着力解决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逐步实现整体富裕、普遍富裕,坚持市场和政府相结合、效率和公平相统一,在做大蛋糕的同时分好蛋糕,打造橄榄型分配结构。现代化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当高楼大厦在我国大地上遍地林立时,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也应该巍然耸立。”[7]中国式现代化将不断提高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做到家家仓廪实衣食足,又让人人知礼节明荣辱,实现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
探索多样性,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坚持自信自立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自信和理论自觉的丰富和发展,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时代表达。中国的问题必须从中国基本国情出发,由中国人自己来解答,这是党领导人民独立自主探索和依靠自身力量实践得出的历史结论。一个国家走向现代化,既要遵循现代化一般规律,更要立足本国国情,具有本国特色。如何在中国实现现代化,从来就没有教科书,更没有现成答案。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现代化道路。我们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把国家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走出了一条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实践证明,中国式现代化走得通、行得稳,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
现代化道路并没有固定模式,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中国实现现代化,意味着比现在所有发达国家人口总和还要多的中国人民将进入现代化行列,其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发展途径和推进方式也必然具有自己的特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代化不是少数国家的‘专利品’,也不是非此即彼的‘单选题’,不能搞简单的千篇一律、‘复制粘贴’。”[8]我们党坚持独立自主探索和实践,形成了适合我国实际、符合时代特点的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宣誓了坚持走自己路的强大信心和坚定决心。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概括了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这5个方面的中国特色,充分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必然和实践要求。我们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增强历史主动,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努力在新征程上开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局面。
保持持续性,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坚持守正创新,是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继承和发展,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周虽旧邦,其命维新”、“革故鼎新”等精神气质的继承和弘扬。守正就是不能偏离马克思主义、党的领导、社会主义,不能犯颠覆性错误;创新就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冲破思想观念束缚,破除体制机制弊端,探索优化方法路径,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开创性事业,还有许多未知领域,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去大胆探索,通过改革创新来推动这项探索性事业的发展。当前,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随时可能发生。面对复杂形势,我们要以开阔的胸襟和眼界把握实际工作的特点规律,既不能墨守成规、作茧自缚,也不能鹦鹉学舌、食洋不化。
历史和实践证明,中国式现代化不是从天上掉下来,而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实践探索的成果。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发扬斗争精神等在前进道路上必须牢牢把握的5条重大原则,为我们党坚持守正创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方向指引。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确保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确方向的政治保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最高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并把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作为共产主义的本质特征。党的领导直接关系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方向、前途命运、最终成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的领导决定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性质,只有毫不动摇坚持党的领导,中国式现代化才能前景光明、繁荣兴盛;否则就会偏离航向、丧失灵魂,甚至犯颠覆性错误。”[9]党的领导确保中国式现代化方向的坚定性,要科学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现代化之问,确保党始终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坚强领导核心。
突出针对性,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坚持问题导向,就是要坚持运用矛盾论和实践论的观点回答与解决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体现了中国古代“朝乾夕惕”、“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的忧患意识和进取精神。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只有聆听时代的声音,回应时代的呼唤,认真研究重大而紧迫的问题,才能真正把握住历史脉络、推动实践发展。马克思指出,“主要的困难不是答案,而是问题”。[10]“世界史本身,除了用新问题来回答和解决老问题之外,没有别的办法。”[11]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已经成为矛盾的重要方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是我们党使命所在。保护生态环境是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和共同责任。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着眼解决当前重大问题,又注重全球发展面临的最为紧迫的绿色发展问题,坚持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坚持问题导向,以解决突出问题作为突破口,攻克了许多长期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事关长远的大事要事,经受住了来自政治、经济、意识形态、自然界等方面的风险挑战考验,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迈上新征程,我们党聚焦实践遇到的新问题、改革发展稳定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国际变局中的重大问题、党的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国家发展作出总体规划和战略部署。中国式现代化事业越向前推进,新情况新问题就会越多、面临的风险和挑战就会越多,需要我们增强问题意识,发挥历史主动性和创造性,敢于和善于分析回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
提高战略性,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坚持系统观念,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体现了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唯物辩证法的创造性运用,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等思想观念的当代变迁。万事万物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样的大变局不是一时一事、一域一国之变,是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我国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经济社会发展中矛盾错综复杂,必须辩证分析我国不同发展阶段的新变化新特点,从系统观念出发加以谋划和解决,全面协调推动各领域工作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党的二十大在党的十九大作出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础上,进一步对2035年和本世纪中叶的发展目标进行全面谋划,对未来5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关键时期的重大举措作出重点部署。这一战略布局,体现了我们党用普遍联系的、全面系统的、发展变化的观点来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统筹兼顾、系统谋划、整体推进,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与政策协调配合,在具体实现路径上要正确处理好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战略与策略、守正与创新、效率与公平、活力与秩序、自立自强与对外开放等一系列重大关系。增强战略的全局性。要着眼于解决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兴衰成败、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大问题,进而推动谋划战略目标、制定战略举措、作出战略部署。增强战略的稳定性。战略一经形成,要长期坚持、一抓到底、善作善成,保持战略定力,同时把战略的原则性和策略的灵活性有机结合起来。把握战略的主动性。预判风险是防范风险的前提,把握风险走向是谋求战略主动的关键,强化战略思维,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做好随时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准备。
增强普惠性,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胸怀天下。坚持胸怀天下,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解放和世界历史学说的继承和发展,蕴含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下为公、立己达人的价值追求。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党,也是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党。治理一个国家,推动一个国家实现现代化,并不只有西方制度模式这一条道,各国完全可以走出自己的道路来。中国式现代化,用事实宣告了“历史终结论”的破产,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路径选择,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方案,宣告了各国最终都要以西方制度模式为归宿的单线式历史观的破产。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强调同世界各国互利共赢,在中国走向世界、世界走向中国的历史进程中为人类和平与发展作出贡献。不走一些国家通过战争、殖民等暴力掠夺方式,以其他国家落后为代价的实现现代化的老路,这是根据中国人民根本利益作出的战略抉择。
人类是一个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发展中国家有权利也有能力基于自身国情自主探索各具特色的现代化之路,才能共同绘就百花齐放的人类社会现代化新图景。任何国家追求现代化,都应该秉持团结合作、共同发展的理念,走共建共享共赢之路。为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全球文明倡议”,指出“在各国前途命运紧密相连的今天,不同文明包容共存、交流互鉴,在推动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繁荣世界文明百花园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12]。坚定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在坚定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谋求自身发展,又以自身发展更好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要携手推进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在不断促进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的努力中推进人类社会现代化。我们主张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世界各国应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为世界文明朝着平衡、积极、向善的方向发展提供助力。
中国式现代化不会从天上掉下来,而是需要党领导人民通过发扬历史主动精神干出来。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式现代化事业的引领和推动力量,通过深刻理解和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哲学意蕴,我们可以更好地应对时代挑战、回答时代命题、呼应人民期盼,更加扎实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注释
[1][3][9]《正确理解和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人民日报》,2023年2月8日,第1版。
[2]《毛泽东文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397页。
[4][8][12]习近平:《携手同行现代化之路》,《人民日报》,2023年3月16日,第2版。
[5]《“就是要理直气壮、很自豪地去做这件事”(微镜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党的二十大广西代表团讨论)》,2022年10月19日,http://cpc.people.com.cn/20th/n1/2022/1019/c448334-32547544.html。
[6][7]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年,第83、97页。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289页。
[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03页。
作者:王均伟,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学术和编审委员会主任、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中共党史与党的建设、党的领袖人物思想与生平、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主要著作有《信仰至上》、《中国特色国防与军队建设道路》、《铸造历史》(主编)、《建党之路》、《共和国经济风云》(合著)等。胡晓青,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副编审。
来源:《学术前沿》2023年4月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