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也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功。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推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当前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作为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的重要内容。
周恩来是调查研究的典范,建国后曾多次到河南深入实际、深入群众调查研究。学习周恩来在河南的调查研究方法和优良传统,对于广大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的号召,深入实际搞好调查研究,把党和人民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坚持群众路线,真情关心群众疾苦
调查研究要多层次、多方位、多渠道地调查了解情况,基层、群众、重要典型和困难的地方,应成为调研重点,要花更多时间去了解和研究。周恩来始终坚持尊重群众、依靠群众,注重倾听群众意见。调研时周恩来完全把自己融于群众之中,在工厂、农村、工地上,他常常同工人一起排队买饭,与农民同吃一锅饭,和民工一起席地而坐,一口白水一口干粮。他经常采用直呼其名的方式主动拉近与谈话对象之间的心理距离。
1959年10月13日,周恩来赴三门峡水利工程现场调研,深入到工人中了解施工情况。在大坝廊道里的灌浆工人,由于廊道潮湿,长期不见阳光,不少人都患了关节炎。周总理详细询问了有关情况,并记在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上,同时指示三门峡工程局领导要解决这个问题,以加强劳动保护,改善劳动条件。不久,国务院根据周恩来的指示,组织了由卫生部、水电部、全国总工会等8个单位参加的调查组,来到三门峡工地了解灌浆工人的劳动和生活情况。调查团回到北京向周恩来汇报后,周恩来又派人送来了太阳灯、电疗器等医疗器械和毛衣、毛裤、皮袄、皮裤等保暖防潮用品。同时还在工地上建起了烘干室、取暖室和医疗室,成立了保健食堂,并把患有关节炎的工人轮流送到北戴河、青岛等地疗养,使他们迅速恢复了健康。周恩来关心群众、心系基层职工的情怀,使广大工程建设者受到巨大鼓舞。他们奋力拼搏,使工程建设在提高质量的前提下不断加快进度。1960年9月,水库提前蓄水运用,同年底,黄河三门峡水利枢纽提前两年基本建成。工程建设以质量好、速度快、造价省而受到普遍赞誉。
二、坚持实事求是,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
只有有实事求是的态度才能重视深入实际、了解实际。把实事求是贯穿到调查研究之中,必须听真话、察实情,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有一是一、有二是二,既报喜又报忧,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刻舟求剑不行,闭门造车不行,异想天开更不行,避免浮在表面、流于形式,做到把调研做深做实、把情况摸透摸实。
大跃进期间,周恩来多次在河南视察农田,对农业产量的浮夸风提出质疑。1958年4月,周恩来到郑州关虎屯麦田视察,他一边察看麦子一边问:“这麦子亩产估计有多少斤呀?”当地村干部说:“计划一亩地打700多斤。”周恩来疑惑地问:“700多斤,这么多呀,能达到吗?”当地村干部肯定地回答:“能达到,一定能,没问题!”随后,周恩来蹲下身子掐了个麦穗,数了数有多少麦粒,接着用手一拃一拃地量了一片麦地,数了数量过的地方有多少麦穗。最后,他根据自己所了解的一亩地有多少平方米,一斤麦子有多少粒,自己测量的一平方米有多少麦穗,一穗麦子有多少麦粒等数据,算出了这块地的产量:“我刚才算过了,一亩地应该能收获470斤左右。”周恩来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严谨的作风和对农业熟悉让陪同的干部和群众都十分佩服。
在浮夸风盛行的时候,周恩来用实际行动鼓励人们把冲天的干劲和科学的态度结合起来,认真树立实事求是的作风,给当时全国的党员干部和人民树立了榜样。
三、坚持问题导向,调查就是解决问题
不能解决问题的调查研究是毫无意义的。毛泽东曾形象地比喻“调查就像‘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像‘一朝分娩’。调查就是解决问题。”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增强问题意识,敢于正视问题、善于发现问题,以解决问题为根本目的,真正把情况摸清、把问题找准、把对策提实,不断提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办法。
黄河三门峡水利枢纽从酝酿决策到规划编制,从技术设计到机构组建,从工程开工到两次成功改建直至综合效益发挥,自始至终凝聚着周恩来非凡的智慧和殷切的关怀。周恩来于1958年4月、1959年10月和1961年10月三次亲临视察三门峡水利枢纽。为顺利解决工程遇到的重大难题,还亲自主持召开了两次大规模会议,由此作出的两个重要决策集中体现了他对黄河三门峡水利枢纽建设的历史性贡献:1958年的决策确定了工程建设目标,并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苏联的设计失误,大大减轻了水库后来因泥沙淤积带来的损害;1964年的决策批准实施“两洞四管”的改建方案,挽救了一座接近失败的水利工程,促使工程重新焕发生机,并得到不断创新。如今的黄河三门峡水利枢纽,在防洪、防凌、发电、减淤、供水、灌溉和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发挥着巨大效益。
四、坚持系统全面,集思广益,多注意听反面的意见
领导者即决策者,要求每个领导对每件事情都精通是不现实的,特别是一些专业性、技术性很强的问题。这就需要领导者在工作中广泛听取意见,包括反面意见。注意在调查研究中,找有各种不同看法的人交换意见,是一种的重要方法。在这一点上,周恩来做得非常出色。他说,一个人的认识总是有限的,要敢于听取不同意见,敢于和不同意见的人讨论问题。他注意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集中大家的正确主张,汲取众人的知识、智慧,作出符合客观实际的决定,不盲目拍板。在黄河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决策中,各方意见仍不一致的背景下,为听取更多意见,凝聚各方共识,将中央的正确决策贯彻到基层中去,确保工程按时完工,周恩来决定亲临三门峡召开现场会议,国务院副总理彭德怀和秘书长习仲勋一同参加会议。
1958年4月21日至24日,黄河三门峡水利枢纽现场会议召开,黄河三门峡工程局负责人、总工程师分别介绍了工程建设情况,水电部和豫、陕、晋三省等有关单位的代表发了言。与会人员畅所欲言,发言热烈,气氛十分活跃。特别是陕西省参加的人员较多,发表了激昂慷慨的讲话,提出水位高了,关中地区的土地会碱化,影响西安的安全等等。周恩来聚精会神地听取各种不同意见,不论哪位同志发言,他都走过去坐在身边,认真听,详细记,不时插话询问。会议一直开了三天多,讨论了水库规划、防洪、水库寿命、水土保持以及工程设计与施工问题。周恩来主持召开的1958年黄河三门峡水利枢纽现场会议,突出了整体利益,适当照顾了局部利益,进一步明确了修建黄河三门峡水利枢纽对治理黄河特别是对下游五省防洪的重要作用,打消了陕西省对修建三门峡工程的顾虑,基本上统一了各方人士的思想,达到了预期目的。
关于黄河三门峡水利枢纽建设目标和运用方式的争论,历时一年半,在周恩来的大力协调下,各方意见基本得到统一。周恩来提出的“确保西安,确保下游”的指导思想,也成为后来黄河三门峡水利枢纽历次改建所遵循的重要原则。
周恩来在河南的调查研究,总结提出了很多方法和技巧,这些都是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和实践财富。毛泽东曾说:“一万年还是要进行调查研究工作。”有继承才能有发展。过去依靠调查研究,我们党找到了解决革命、建设和改革等实践中各种问题的良方密钥。现在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所带来的各种不确定,以及国内改革发展稳定所面临的深层次矛盾和各种风险挑战,我们要继承发扬调查研究的优良传统,高度重视调查研究作,走出去察实情,沉下去听真话,钻进去做研究,把情况摸清、把问题找准、把对策做实,在调查研究中长才干、增能力,不断找到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办法,把调查研究成果转化为推进工作的实际成效,才能真正练就基本功、用好传家宝,做到心中有数,服务好人民群众。
(作者系河南省委党史和地方史志研究室第三研究处四级主任科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