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6月21日

|

您当前所在位置: 河南省党史方志网 > 学术研究 > 青年论坛

敢于担当的年轻县委书记——杨贵

来源:《党的生活》2023年第1期下作者:赵立伟时间:2023-02-10分享:

  20世纪50年代的林县是安阳地区最贫穷、最落后的山区县,也是河南最缺水的地方。1954年5月,上级党组织任命杨贵为林县县委书记,他二话没说,欣然上任。这一年,杨贵26岁。

  他上任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带领县委一班人深入各村走访,调查研究,摸清了太行山的“脾气”,发现了林县最大的困难在于缺水,决心带领全县人民“重新安排林县河山”。1955年起相继修建了英雄渠、淇南渠、淇北渠等水利工程,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当地百姓的用水问题。1959年,林县又发生大旱,人畜饮水出现严重困难,杨贵心急如焚,“宁愿苦干、不愿苦熬”,为彻底解决用水这一困扰林县千年的难题,以杨贵为带头人的林县县委决定,修建一条水渠,把山西境内浊漳河的水引入林县!

  1960年2月,林县人喊着“让太行山低头,让浊漳河听用”的口号,打响了“引漳入林”攻坚战。当时国家正处于严重困难时期,不少人对上马这个工程表示质疑。面临着来自四面八方的压力、误解、指责,甚至丢官罢职的严峻考验,杨贵说,只要能让老百姓吃上水,其他都是小事儿。在1960年3月6日召开的盘阳会议上,他郑重表态:“我们不要管别人怎么说三道四,都要高举着红旗前进!建议把引漳入林工程,改名为红旗渠!”1960年11月,上级要求进行“百日休整”,为早日解决林县群众的吃水问题,杨贵和县委一班人顶着压力留下300多名青壮劳力,继续开凿二期工程的咽喉——600多米长的隧洞(青年洞)。1961年7月,在地委会议上,面对各种非议和流言,杨贵坚定地说:“我们都是共产党员,党的干部,绝不能眼睁睁地看着地里旱得不长庄稼,十几万人翻山越岭找水吃而无动于衷。修建红旗渠为的就是林县的群众,我问心无愧。我是县委第一书记,有责任应该我来承担。”

  杨贵敢于担当,更善于担当。工程上马前,他带领县委一班人汇报协调、摸清家底、发动群众、调配物资、勘测设计,坚定地带领修渠大军挺进了太行山;工程推进中,他带头走在出工队伍的最前列,率先垂范、身先士卒,与修渠大军一道抡锤打钎、吃糠咽菜,一度饿晕在工地上;面对资金、粮食、材料、运输、技术等困难,他和县委一班人带领群众自力更生、勤俭修渠,没有水泥自个儿烧,没有炸药自个儿造,没有技术干中学,没有资金想法筹;在工期拉长,群众情绪有所懈怠的时候,他深入群众调研走访,耐心做好思想工作,直面问题勇敢担责,及时调整战略部署,保证了红旗渠工程的顺利推进。历经十年奋战,硬是在太行山的悬崖峭壁上凿出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红旗渠,彻底改善了林县人民靠天等雨的恶劣生存环境。

  干事担事,是干部的职责所在、价值所在。在那样一个艰苦的年代,年轻的县委书记杨贵面对困难和挑战,敢想敢干、敢作敢为,成就了红旗渠这一人间奇迹,成为一座时代的不朽丰碑。开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我们正逢其时、不可辜负,要在新时代成就新作为,创造出我们这一代人的新的人间奇迹。(中共河南省委党史和地方史志研究室 赵立伟)


责任编辑:李惠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