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6月21日

|

您当前所在位置: 河南省党史方志网 > 学术研究 > 青年论坛

用红旗渠精神照亮新时代青年的奋斗之路

来源:《党的生活》2023年第1期下作者:朱 佳时间:2023-02-10分享: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青年工作、亲切关怀青年成长成才,围绕党的青年工作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号召和激励广大青年接过历史的接力棒,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洪流中踔厉奋发、勇毅前行。

  2022年10月底,习近平总书记在安阳考察时强调:“红旗渠精神同延安精神是一脉相承的,是中华民族不可磨灭的历史记忆,永远震撼人心。年轻一代要继承和发扬吃苦耐劳、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摒弃骄娇二气,像我们的父辈一样把青春热血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上。”总书记的殷殷期望和谆谆重托,为年轻一代指明了方向。

  “一卷林县志,满卷旱荒史。”20世纪60年代,为了改变长期干旱缺水的困境,林县人民在县委的组织领导下,苦战10个春秋,仅仅靠着一锤、一钎、一双手,在太行山悬崖峭壁上修成了全长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红旗渠,结束了林县“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苦难历史,孕育产生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红旗渠不仅是一个惊艳的高山引水工程,更是一座记载新中国的创造激情和奋斗足迹的时代丰碑。

  在红旗渠的建设过程中,青年人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他们用热血与汗水汇成青春印记,展现出敢于拼搏、勇挑重担的精神风貌。被誉为“红旗渠总设计师”的杨贵,1954年被任命为林县县委书记时才26岁,组织修建红旗渠时才31岁。在他的带领下,林县县委一班人,顶住重重压力、克服种种艰险,历时十年,终于引来漳河水,实现“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豪迈誓言。红旗渠首张蓝图的设计者和初绘者吴祖太,在勘测和修建红旗渠过程中,虽然遭遇母亲病重、妻子丧生的重大变故,却始终坚守岗位,奔忙在勘测一线,最终在查看王家庄隧洞险情时遭遇塌方,将生命永远定格在了27岁。红旗渠总干渠上最长的引水隧洞——狼牙山隧洞工程,也是当年修渠过程中最为艰险的控制性工程之一,300名青年组成突击队,经过1年5个月的奋战,将地势险要、石质坚硬的岩壁凿通。为了纪念青年们艰苦奋斗的业绩,此洞被命名为“青年洞”。在渠首大坝截流工地现场、在虎口崖上、在当年修渠勇士凌空撬石的绝壁下、在曙光洞中、在夺丰渡槽建设工地上,类似的青春奋斗故事随处可见。十年修渠,参与修渠的32万人次中80%都是青年人,无论是被大家铭记于心的英雄,还是湮没在历史长河中的无名者,他们都为红旗渠的建设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和才智、奉献了自己的血汗和青春。正是他们不认命、不服输、敢于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正是他们发扬吃苦耐劳、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顽强作风,才成就了伟大的红旗渠。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当代中国青年生逢其时,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新时代青年处在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时期,既面临着难得的建功立业的人生际遇,也面临着“天将降大任于是人”的时代使命。面对机遇与挑战并存、困难与希望同在的复杂局面,新时代青年该如何向前?红旗渠精神昭示了答案,社会主义是拼出来、干出来的,不仅过去如此,新时代也是如此。广大青年要牢记领袖嘱托,大力传承弘扬红旗渠精神,并将其内化为闯关涉险的磅礴力量,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全力谱写“奋勇争先、更加出彩”的青春答卷。

  新时代青年要继承和发扬不认命、不服输、敢于战天斗地的斗争精神。红旗渠的主线路都建在半山腰,时而临绝壁,时而过断崖,时而钻山洞,时而跨渡槽,环境险峻恶劣。当时的林县,物资极度匮乏,技术人员奇缺,科学技术落后。恶劣的自然条件和严酷的施工条件没有吓倒林县人民,他们抱定“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决心,自备工具,自带口粮,奔赴修渠工地的第一线,逢山凿洞、遇沟架桥,顶酷暑、战严寒,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削平1250座山头,凿通211个隧洞,架设152座渡槽,在万仞壁立、千峰如削的太行山上劈凿出红旗渠,该工程被誉为“新中国建设史上的奇迹”。气壮山河的修建过程见证了林县人民克服自然险阻、追求美好生活的奋进征程。不认命、不服输、敢于战天斗地、敢于与困难作斗争,这是红旗渠能修建成功的重要前提,也是红旗渠精神历久弥新的魅力所在。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面临的形势之复杂、斗争之严峻、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艰巨世所罕见,可以预见的风险和不可预见的挑战接踵而至。面对前进道路上的重大风险挑战,新时代青年要大力弘扬红旗渠精神,发扬不认命、不服输、敢于战天斗地的斗争精神,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时刻冲得出来、顶得上去,像当年修建红旗渠的青年人一样主动担苦、担难、担重、担险,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施展抱负、建功立业。

  新时代青年要继承和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顽强作风。红旗渠工程动工时,虽然物资匮乏、条件恶劣,但林县人民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没有公路自己修,没有资金自己筹,没有炸药自己造,没有水泥自己制,硬是凭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顽强作风,解决一个又一个问题,攻克一个又一个难关,不仅高质量地完成红旗渠的修建任务,还使工程规划科学长远、惠及全县。红旗渠是新中国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一个缩影,也是“幸福是奋斗出来的”生动而具体的诠释。当前,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然而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越是需要付出更为艰苦的努力。温室大棚养不出参天大树,风雪磨砺方能成就松柏挺立。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新时代青年要大力弘扬红旗渠精神,继承和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顽强作风,坚决摒弃“等靠要”思想和“躺平”心态,把艰苦环境、艰巨任务作为磨炼自己的机会,在基层一线锻炼,在关键吃劲岗位历练,全力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和挑战,把青春奋斗的足迹印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谱写无愧于历史、无愧于人民的青春之歌。

  新时代青年要继承和发扬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摒弃骄娇二气。在20世纪60年代初的困难时期,要开凿一条水渠让漳河水穿越巍巍太行山,其工程量之大、技术难度之高,是今天的我们难以想象的。林县人民不畏艰险、不怕苦难,几个布篷撑起来就是总指挥部,三块石头支起来就是烧锅煮饭的伙房,割来的野草铺在石板上便是晚上睡觉的床。他们修道路、打席棚、运物料、造工具,辛勤劳动,奋战在建设红旗渠的工地上。每一寸渠道、每一个涵洞、每一个渡槽、每一座桥梁,都饱含着林县人民的心血和汗水,彰显着林县人民的艰辛和努力,向人们诠释着红旗渠精神的价值内涵。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际遇,一代青年有一代青年的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也就是一两代人的事情。新时代青年处在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时期,享受着前所未有的幸福生活,也面临着难得的建功立业的人生机遇。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必然会有艰巨繁重的任务,必然会有艰难险阻甚至惊涛骇浪,新时代青年要大力弘扬红旗渠精神,继承和发扬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摒弃骄娇二气,把困难当财富、把吃苦当收获,主动到条件艰苦的基层、国家建设的一线、项目攻关的前沿,经受锻炼、增长才干,激荡起民族复兴的澎湃春潮,让青春之花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绚丽绽放。(中共河南省委党史和地方史志研究室 朱佳)


责任编辑:李惠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