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妙红旗渠,最难青年洞。红旗渠,像一条蓝色飘带缠绕在“北雄风光最胜处”的太行山上,把中华民族的一面精神之旗插在太行之巅。其工程之艰巨、美学价值之高,堪称“人间奇迹”。1960年2月,红旗渠工程正式开建。在修建卢家拐村西段时遇到一大难题:西侧是“弓”形崖壁,可谓“山高鸟难飞,崖陡猴难攀”;东侧则是巨石累累的狼牙山,绕山开明渠路线长,费工又费料,而穿过狼牙山,便可到卢家拐寺沟。经过多次考察,最终确定开凿隧洞穿山而过,在垂直的绝壁上凿出一个600多米的隧洞,引漳河水最终进入林县。这600多米正是血肉之躯与石英岩的对抗,这就是总干渠的咽喉工程——青年洞。
勇担艰巨使命,激昂奋斗青春。回望那一穷二白的年代,一个个无私无畏的青年站了出来,在一次次艰苦卓绝的斗争中燃烧青春。1960年3月4日,总指挥部向共青团红旗渠委员会部署任务:“共青团是党的助手,你们是青年的旗手,把卢家拐隧洞开凿任务交给你们。”工地团委无条件地接受了这一艰巨任务。开凿的工程全部在坚硬如钢的石英砂岩上,一锤下去只能留下一个斑点。面对艰巨的施工情况,他们抡背锤、舞圆锤,站着打、跪着敲,手震得麻木,胳膊酸疼,谁也不叫苦喊累。在没有任何高科技工具的条件下,他们以移山填海的决心,一锤锤、一钎钎地苦干,一寸寸向大山腹地凿进。
1960年11月,工地党委执行上级“百日休整”指示,但是为早日实现林县人民萦绕千年的吃水梦,修渠干部群众提出“宁愿苦干、不愿苦熬”,从全县修渠民工中抽调300名青年组成突击队继续攻关。那是一段更为艰苦的岁月,冬天的太行山风冷石硬,万木萧条。人挤在洞里,睡觉时连翻个身都困难。洞中潮湿又没法洗澡,一个人长了虱子,很快就传染到几十个人身上。年轻人消耗多、饭量大,困难时期粮食又不够吃,只好去捞水草、捋树叶,煮一煮拌上点儿粮食就当成了美味佳肴。这一过程中还创造了“连环炮”“瓦缸窑炮”“三角炮”等新爆破技术,挖山日进度由0.3米提高到2.8米。青年们更是把豪言壮语书写在太行山的石壁上——“撼山易,撼建渠民工斗志难”“为了后辈不受苦,我们就得先受苦”,这些豪言壮语饱含革命热情,增强了大家克服困难的信心。1961年7月15日,经过17个月的艰苦奋战,山洞终于凿通,红旗渠渠线也由此往前延伸了最艰难的616米。这是一个全部由青年人攻克的难关,“青年洞”也因此得名。
如今,青年洞的上方还有几个醒目的大字——“洞中岁月”。这是当年修渠的青年留下的字迹。斑驳的字迹高悬于洞口之上,已然和沧桑的太行山融为一体,成为一道风景。这段“洞中岁月”虽然难熬,但却值得怀念,因为这里有勇挑重任的奉献担当、豪情壮志的艰苦奋斗和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虽手中只有一锤一钎,却能于顽石之上凿出天渠,于黑暗之中雕出光明。
作者单位:中共河南省委党史和地方史志研究室
来源:《党的生活》2023年第1期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