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端新闻特约专家 张艳慧
现代化是一个地区或国家社会经济全面进步的标志,表明该地区或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概括提出并深入阐述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党的二十大提出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最新重大成果。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和特征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强调,“一个国家走向现代化,既要遵循现代化一般规律,更要符合本国实际,具有本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鲜明特色。”
古人云,“辨方位而正则”,能否认清历史方位是决定事业成败的重要问题。中国共产党是在准确把握中国在世界现代化发展史中的历史方位的基础上,决定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
△上海陆家嘴 图源:新华社
一、中国国情的特殊性是中国共产党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前提条件
首先,中国的政治制度具有特殊性。
“凡将立国,制度不可不察也。”中国是坚定的社会主义国家,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具有深厚中国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拥护的政治制度。在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前,封建政权呈现周期性的兴衰,是困扰社会历史发展的负面作用力。黑格尔曾贬低中国的历史,“中国历史从本质上看是没有历史的,它只是君主覆灭的一再重复而已,任何进步都不可能从中产生。”在中国古代,无论是官僚体系的发展,还是郡县制度,或者是土地制度,从上到下,只是一种政治体系的延续,虽然有所创新,但却一直没有打破原有的体系。黑格尔说这番话时中国正处于清朝道光年间,从制度上来说,彼时的中国处于封建王朝的末期,弊端比优点多。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从“天朝上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农耕时代的优势消失殆尽,中国社会各阶级、阶层开始对中国的发展方向进行艰辛的探索,最终,中国人民选择了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在中国不断发展,深刻改变了中国的命运。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开启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征程,建立起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稳经济、促发展,战疫情、斗洪峰,化危机、应变局,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第二,中国的经济制度具有特殊性。
中国的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现代化既是最难的,也是最伟大的”。归根结底,是中国的情况太复杂,我们不能通过模式的照搬去实现现代化。
世界上已经实现现代化的国家大致分为三种范式:西方式、苏联式、混合式。西方式现代化的典型是英国,英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现代化的国家,圈地运动让农民失去土地进厂当工人,通过工业革命,英国等欧洲国家的军事力量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再使用大炮和军舰,侵略弱小国家进行殖民化。
苏联式现代化的典型是苏联,苏联是第一个进入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式的现代化,是在三化(国有化、集体化、工业化)和指令性计划经济基础上,由国家控制和组织的赶超资本主义的模式。优先发展重工业,是苏联工业化的主要特征之一。
混合式现代化与以上两种范式都不同,不能进行简单的归纳,如巴西、澳大利亚、墨西哥等国家根据本国实际,形成自己的发展模式,经济上也是混合型经济居多。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一直在探索适合我国发展的现代化模式。中国仅在上世纪50年代短暂学习了苏联模式,随后就在总结世界现代化建设规律的基础上,走出了一条极具鲜明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新道路。由于中国国情的独一无二,中国共产党努力把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结合起来,把经济起飞与社会全面发展协调起来,把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的微观运行结合起来,把公平与效率结合起来,把传统与现代结合起来,从而形成一种新的现代化模式,即中国式现代化。
第三,中国的人口和资源具有特殊性。
中国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和资源环境处于紧平衡状态。在世界范围,还没有哪个国家在10亿人口规模实现过现代化。“我国十四亿多人口整体迈进现代化社会,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人口的总和,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发展途径和推进方式也必然具有自己的特点。”
200多年前,英国经济学家马尔萨斯提出,人口按几何级数增长,而粮食只能按算术级数增长,所以不可避免地要导致饥馑、战争和疾病。这就是有名的“马尔萨斯陷阱”。马尔萨斯认为,一个国家的人口不可能无限的增加,否则这个国家将养不活这么多人口,因为资源是有限的。与中国相比,不论是人口体量千万的西欧国家,抑或是人口规模过亿的美国,都谈不上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人口既是中国现代化的优势和动力,可以吃人口红利,集中力量干大事;也给我们带来艰巨的挑战,人均GDP增加十分困难,经济发展和资源短缺的矛盾比较突出。
第四,中国的文化和文明具有特殊性。
中国有着丰厚的文化遗产,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蕴藏丰富,在五千多年的光辉历史中,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共同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中国的文化和文明和西方文明截然不同,中国式现代化产生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之中,同时得到深厚的中华文化滋养。传统的中国文化主张“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贵和尚中、善解能容,厚德载物、和而不同”等观念,主张通过和而不同、兼容并包把现代性和传统性有机结合起来,探索创造具有包容性的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为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充分尊重文明多样性,推动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世界文明朝着平衡、积极、向善的方向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北京中国尊大厦 图源:新华社
二、“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第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性质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
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一切为了人民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遵循。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并成为一条贯穿我们党过去、现在和将来一切奋斗的不变的红线。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始终与人民的需要紧密结合。与一些发达国家少数人享受现代化成果不同,中国的现代化不是少数人的现代化,而是着眼于最广大人民利益实现的现代化,是以全体人民为中心的全面发展的现代化。党的领导决定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性质。中国搞现代化,只能靠社会主义,不能靠资本主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只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而不是别的什么现代化。
第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全体人民的主心骨。
当前,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党的领导凝聚起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磅礴力量。在习近平总书记作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掌舵领航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下,全国人民万众一心奔向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
与其他现代化范式相比,中国式现代化破解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诸多难题,摒弃了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两极分化的现代化、物质主义膨胀的现代化、对外扩张掠夺的现代化,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提供了更好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马克思曾在《共产党宣言》说:“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过去哪一个世纪料想到在社会劳动里蕴藏有这样的生产力呢?”在过去的二三百年里,西方式的现代化似乎锐不可当。但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伴随着多数西方国家国内经济的衰退、资本的跨国流动和传统产业的空心化以及几次移民潮的到来,当代西方国家的社会结构和政治生态正不断被解构与重塑,由此所诱发的一系列认同危机、信任危机、参与危机、分配危机等,已成为撕裂西方国家和社会的一道难以弥合的伤口。”在急剧变迁的社会结构、人口结构、产业结构和文化结构面前,西方国家的应对开始捉襟见肘。与此同时,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行稳致远,是符合中国实际、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道路,既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也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第三,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进行了史上最大规模的脱贫攻坚,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历史性地得到解决,创造了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脱贫攻坚,归根结底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在全球贫困状况依然严峻,一些国家贫富分化加剧,全球还有7亿左右极端贫困人口的背景下,我国如期完成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不仅标志着我国人民整体告别绝对贫困、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也向世界宣示: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为全体人民谋幸福,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郑州CBD 顶端新闻·河南商报首席记者 宋亚猛/图
三、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必然要求
中国是一个后发型现代化国家。“现代化”这个词来自于西方,西方国家在经历18世纪的工业革命和法国大革命之后,率先实现了经济和制度的现代化,具有现代化的先发优势。西方国家还依托殖民等途径,传播西方文化,迅速扩大在世界文明中的影响力。从世界现代化的进程中看,中国的现代化起源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起步较晚,比西方晚了一个多世纪,比明治维新晚了三十多年,是后发型现代化国家。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是主动的,执政党对方向的选择起决定性作用,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的现代化速度后发先至,通过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式现代化的最终目的就是通过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迈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并且更好地解决我国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200多年前,我们已经错过工业经济取代农耕经济的历史机遇,现在知识经济正在取代工业经济,我们只有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才能逐步缩小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要显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归根结底要落脚到发展上。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能不接解决好发展问题,直接关系人心向背、国家兴衰。
第一,中国式现代化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与时俱进。
从新中国成立到新时代,党的执政理念不是一成不变的。进入21世纪,中国面临着机遇和挑战,中国共产党也面临着机遇与挑战。一方面,党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进一步发展和创新,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另一方面,党所处的历史方位、所肩负的历史任务、党的自身状况,都发生了新变化。在极其复杂、严峻的国际国内形势下,党不断以自我革命提升执政自觉、维护群众利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要随时“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在党的领导下,我们实现了从贫穷落后到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中国人民正信心百倍推进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第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通过中国式现代化来完成与实现。
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人矢志不渝地追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科学谋划,从新中国成立后提出的“四个现代化”战略目标,到改革开放后提出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再到新时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两步走”总体战略安排,一步步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条康庄大道。“历史和实践已经并将进一步证明,这条道路,不仅走得对、走得通,而且也一定能够走得稳、走得好。”
第三,中国式现代化既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运用,也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实践的继承发展。
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一直致力于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作出符合中国实际和时代要求的正确回答,得出符合客观规律的科学认识,形成与时俱进的理论成果,更好指导中国实践,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同时又努力倡导并践行与世界和谐共处。中国作为既创造过辉煌也经历过苦难的东方古国,摒弃“国强必霸”思维,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正像党的二十大报告所提出的那样:“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呈现出鲜明的中国特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积淀,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必然结果。
治国有常,利民为本。作为执政党,具备战胜各种风险考验的能力,才能更有生命力,才能赢得最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坚定支持。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守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的基本理念与实践,实现自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目标,即人民幸福、民族复兴,为中国未来经济社会的发展明确方向和路径,在保证人民利益的前提下,实现全体人民的现代化。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独特优势,也是中国式现代化区别于其他现代化的根本所在。
张艳慧|河南省委党史和地方史志研究室第二研究处副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