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6月21日

|

坚忍不拔 攻坚克难——纪念《愚公移山》发表70周年

来源:愚公移山干部学院作者:杨凤城时间:2023-02-27分享:

  七十年前,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上发表著名的《愚公移山》演讲,今天我们重温这一历史文献,仍然能够感受到其中的历史厚重和历久弥新的精神价值。下面,我从精神境界、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三个方面谈些看法。

  首先,“愚公移山”反映了中国人的精神境界、精神追求,那就是不畏艰难、坚忍不拔、自强不息,“咬定青山不放松”,“粉身碎骨浑不怕”的品格。中华民族有自己的文化基因,既然是基因,那就需要有长期的历史积累和沉淀。愚公移山的故事至少相传了两千多年,如此悠久的传颂,足以证明它从一个方面反映着中国人深层的价值追求、精神向往。愚公移山出自《列子·汤问》,列子一般被归为道家。但是,这一故事还可以在汉代刘向编辑的《说苑》中看到,而刘向一般被视为“儒家”。由此可以看到,在中华民族的价值追求方面有些元素和品格是共同的,无论是道家还是儒家。这种元素和品格,用今天的话来讲,可称之为中国精神或民族精神,是我们的文化之根,是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软实力。习近平总书记不止一次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道德精髓是中华民族立于当今世界的根基,具有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作用,殷切希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道德精髓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愚公移山对于当今凝聚中国精神,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对于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价值和意义需要我们重视并加以深入挖掘和阐释。

  其次,“愚公移山”精神对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事业曾起到巨大的鼓励和激励作用。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上讲愚公移山的故事时,抗日战争即将胜利,但是,中国要彻底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还需要长期的奋斗。毛泽东当年视之为需要子子孙孙几代人奋斗的事业,所谓“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正是这种坚忍不拔、永不松懈的精神,使得中国革命比预计的顺利和迅速胜利。新中国建立后,毛泽东又不止一次地用愚公移山的故事激励党和人民投身于国家建设事业。愚公移山的一个前提是形成共识,统一思想。愚公在移山前先是在家庭内部达成一致认识,然后挖山不止,然后感动邻居,感动上帝。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历史也充分证明思想认识一致的至关重要性,尤其是作为领导核心的中国共产党。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这是历史形成的,也是现实的需要。由此,党在重大问题上的思想认识一致就显得至关重要。历史上,以中共七大为标志,中国共产党在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达到空前的团结统一。没有这种思想认识上的统一便不可能有中国革命的胜利。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下,经过全党全国人民的辛勤努力,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人心齐泰山移,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更需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下,凝聚共识,团结一致,再接再励,创造新的辉煌。

  最后,愚公移山精神在当今具有重大的现实价值。众所周知,中国进入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改革进入了“攻坚期”、“深水区”。要贯彻落实“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尤其是“全面深化改革”,需要发扬愚公移山精神,敢于担当,攻坚克难。习近平总书记曾形象地指出,容易改的、皆大欢喜的改革基本上改完了,好吃的肉吃完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这就特别需要壮士断腕的勇气、敢于担当、迎难而上的精神,只有如此,改革方能深入持久地加以推进。今年5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呼吁干部要做“改革的促进派”,强调强化“敢于担当,攻坚克难”的用人导向,要把“想改革,谋改革,善改革”的干部提拔起来。在当今复杂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利益结构、政治结构等构成的错综交织的网络中,深化改革的每一个举措均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复杂性,难度大,风险高。在此背景下,愚公移山精神更值得大加提倡和弘扬。“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争取胜利”,毛泽东在70年前发出的号召,在今天依然闪耀着精神的光芒。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教授)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