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6月21日

|

您当前所在位置: 河南省党史方志网 > 重要文献 > 重要文献

胡锦涛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来源: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时间:2022-10-12分享:

  党的十六大后,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频繁发生的多种自然灾害,迎难而上,顽强拼搏,开拓创新,以科学发展观指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显著成就,从理论和实践层面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进行了深化和拓展。

  提出中国式现代化的阶段性目标

  20世纪末,我们党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过程中,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但业已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中国生产力和科技、教育还比较落后,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还没有改变,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尚未扭转,贫困人口还为数不少;人口总量继续增加,老龄人口比重上升,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增大;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我们仍然面临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经济体制和其他方面的管理体制还不完善;民主法制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巩固和提高目前达到的小康水平,还需要进行长时期的艰苦奋斗。

  基于这样的认识,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经过这个阶段的建设,再继续奋斗几十年,到本世纪中叶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2007年10月,胡锦涛在党的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已经迈出的坚实步伐,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对中国发展提出新的更高要求。这就是: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胡锦涛指出,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时,我们这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和发展中社会主义大国,将成为工业化基本实现、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的国家,成为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成为人民享有更加民主权利、具有更高文明素质和精神追求的国家,成为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社会更加充满活力而又安定团结的国家,成为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贡献的国家。

  胡锦涛根据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要求,不断拓展小康社会的内涵,丰富和深化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对于实施“新三步走”战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要意义。

  明确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立场

  中国式现代化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追求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人民既是现代化的创造者和推动者,也应是现代化的受益者。胡锦涛提出以人为本,明确了人民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的主体地位,在推进现代化进程中站稳了人民立场。

  2002年12月,党的十六大闭幕后不久,胡锦涛率领中央书记处的同志去西柏坡学习考察,讲话中提出“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重要论断,要“实实在在地为群众谋利益,带领群众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2004年2月,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专题研究班上,胡锦涛对以人为本作了详细阐述,他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经济、政治、文化权益,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2007年,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进一步明确了发展与人民的关系,他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必须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现了快速发展,城乡居民收入有了快速增长。然而在发展进程中,城乡差别、区域差别、贫富差距有了进一步扩大的趋势。很多人把发展片面地理解为经济增长,从而造成了经济高增长、社会低发展的失衡局面。胡锦涛提出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就是要求我们党在带领全国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导向,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相信和依靠人民群众,从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共同富裕观。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抓住了发展的核心和本质,回答了发展为了谁、发展依靠谁的问题,突破了西方式现代化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老路,符合中国人口规模巨大的基本国情,适应中国式现代化的需求。这对中国的现代化道路是一个重大贡献,对世界的现代化进程也有着重要的启示。

  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途径

  党的十六大之后,各地区各部门按照十六大的部署大力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项事业。然而,2003年初非典疫情的迅速蔓延,集中暴露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2003年7月,胡锦涛在全国防治非典工作会议上讲话指出,通过抗击非典斗争,我们比过去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城市发展和农村发展、区域发展不够协调;公共卫生事业发展滞后,公共卫生体系存在缺陷;突发事件应急机制不健全,处理和管理危机能力不强,一些地方和部门缺乏应对突发事件的准备和能力。问题的关键,是要解决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

  胡锦涛正确判断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强调要解决中国的发展问题,必须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第一次完整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并首次提出“五个统筹”。2004年3月,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座谈会上发表讲话,第一次明确阐释和科学界定了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基本要求。随着科学发展观在实践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完善,2004年9月,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胡锦涛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目标。自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更加明确地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其中,经济建设提供物质基础,政治建设提供政治保证,文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社会建设提供有利的社会环境和条件。

  “四化同步”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具体途径。胡锦涛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加快转变增长方式,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正确处理工业和农业、城市和农村、城镇居民和农民的关系,加大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力度,使稳妥推进城镇化和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为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双轮驱动,从而逐步解决城乡二元结构矛盾。最终实现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形成、“四化同步”的提出,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思想指导和行动指南,是胡锦涛对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思路和发展途径进行思考和探索的结果。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这既是我们党领导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新发展理念的‘根’和‘魂’。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才会有正确的发展观、现代化观。”新世纪新阶段,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这一点,成功在新形势下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作者单位: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第七研究部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