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6月21日

|

您当前所在位置: 河南省党史方志网 > 工作动态 > 市县动态

林州市地方史志工作回眸

来源:河南省地方史志办公室时间:2013-07-10分享:

  林州市位于“鸡鸣闻三省”的晋冀豫交界处,是“人工天河”红旗渠的故乡、红旗渠精神的发祥地。近年来,林州市地方史志办公室大力弘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地方志工作条例》,紧紧围绕“修志、编鉴、服务”三个重点,全力实施林州史志系统“41711”工程,坚持规范修志夯基础,搭建平台聚合力,锐意创新求突破,有效推动了林州史志工作科学发展。在历年林州政府组织的目标考核中,史志系统均位居前列,连续三年被评为安阳市“地方志工作先进单位”,2010年度被评为河南省河南省地方史志系统“先进集体”。特别是近三年来开展的旧志整理工作,得到了省志办霍宪章主任的充分肯定,称该项工作是“冷板凳坐出了新热点”。

  该市主要做法是:

  一、 立足于“规范”,出台两个文件,夯实史志工作基础

  地方志一个最显著的特征是“官志官修”,这决定了地方志工作导向上必须紧密围绕党政决策开展,保障上必须充分挖掘领导资源,目标上必须服务好本地经济社会科学发展。为此,林州市在研精吃透省、安阳市史志系统有关精神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实际,以该市人民政府的名义,出台了两个文件:

  一是制定了一个《意见》,充实了史志工作力量。《意见》即《关于进一步加强地方史志工作的意见》(林政[2009]48号),将林州市地方史志工作纳入了全市工作总体布局,每年政府工作计划,在科教文章节单列出地方志鉴内容进行部署;同时在林州历史上首次将地方史志工作纳入政府目标考核范围,分值占到7分,规定凡未完成当年度志鉴工作编纂任务的各乡镇街道、市直单位,科教文项目考核一栏不得定为优秀分值。此外,自2009年以来,林州市委先后三次对史志办领导班子进行了充实调整,截至目前,史志办三名正副主任平均年龄36岁,学历均为本科以上,实现了班子的年轻化、知识化;2012年年底,市委又经过研究,把单位一名业务骨干确定为副科级非领导职务,有效调动了史志系统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

  二是实施了一个《规划》,规范了修志编鉴行为。《规划》即《林州市地方史志总体规划》(林政[2009]49号),在反复征求各乡镇街道、市直单位的基础上,制定出台了全市史志工作五年规划,根据全市中心工作的调整和,各项工作的轻重缓急制定各单位志书编写台账,明确各乡镇、部门和村志编纂的责任人和时限,由史志办督促、指导逐步完成各级志书编写。在此基础上,规范了志书、年鉴“编、审、印”程序,要求各单位必须按照规范的审批编印程序修志。第一步,制定修志规划报请市政府批准;第二步编,由史志主管部门统一组织编写,编辑人员必须是方志专业人员并经过史志主管部门培训;第三步,由史志主管部门邀请历史、文化、文物、档案等相关专家对志稿进行评审,未经评审的志书不得出版发行;第四步,印刷,志书封面一律标明“林州史志丛书”字样;第五步备案,志书正式出版后三个月内必须报史志主管部门备案,最终实现审批、编写、评审、印刷、备案五统一。

  二、 立足于“聚才”,建好四个机构,整合史志编修力量

  编制史志年鉴,离不开一大批关心支持史志、真心热爱史志、积极投身史志的干部人才队伍。众所周知,史志机构历来是弱势部门、微型单位,紧靠自身力量推动地方志鉴工作蓬勃开展难度极大。为此,林州市在吸收其他先进县市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探索成立了4个层面的工作机构,为各单位、各部门以及民间的史志爱好者搭建了广阔的工作交流平台,最大限度地实现了“聚才”编志,借势发展。

  (一)成立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该机构是林州市地方史志工作常设性综合协调机构,由市长担任主任,对史志和年鉴工作负领导责任。委员会每年年初听取史志工作计划,年终审议史志工作总结;在需要时,编纂委员会主任协调财政部门追加史志工作专项经费。2010年,林州史志办拟对该市明朝以来的六部旧志进行汇编点校,方案呈送编委会后,委员会主任、市政府市长王军当即批示15万元,用于先期运作费用。

  (二)设立林州市地方史志协会。协会是由林州市民间史志爱好者、离退休历史科老教师以及各乡镇各单位志鉴撰稿人组成的自治组织,目前共吸纳90余人;协会所有成员,均可以协会集体名义编纂志书、年鉴,成书经审定后要统一加“林州市地方史志协会”署名,并依授权在封面标明“林州市地方史志丛书”;协会办公地点设在地方史志办公室,每季度组织召开一次活动,以交流志书信息、点评会员新作、切磋撰写技巧、培养写作新秀。截至目前,共举办各类评比交流活动10余次,在志鉴写作爱好者之间形成了争先恐后比作品,你追我赶赛质量的浓厚氛围。

  (三)组建了林州市史志编审委员会。该机构是林州市志鉴编纂工作把关组织,人员由三个方面人员组成:一是林州市委、人大、政府、政协班子中负责分管、联系科教文史的4名副职,负责对志鉴送审稿的政治性、思想性进行把关审定;二是人民大学历史系教研室主任郭双林、著名史学家和诗人张之、安阳师院历史系教授郭旭东等专家学者,主要对志鉴内容的正确性审阅;三是安阳市史志系统相关专家、领导,林州市史志协会常务理事等人,主要对志鉴体例、格式等把关审核。林州市范围内编纂的志书,需经编审委员会审定后,方可出版印刷,以此最大限度地保证志书质量。

  (四)成立林州市史志文化传播中心。这是一个自主经营、盈亏自负的商业运作机构,职能一是承接各乡镇、市直单位、各村的志书以及各姓氏的家谱编纂业务,所承揽业务组织史志协会成员分头撰写,确保所有业务按进度完成;二是通过灵活多样的商业运作,对全市性志鉴类书籍在财政拨款之外的资金缺口进行筹措;三是对志鉴类书籍彩页、专版进行经营。我们力求通过商业运作,用市场手段弥补史志系统人少、钱缺的不足,达到尽心竭力想干事、千方百计干成事、合法合规不出事的良好成效。

  三、 立足于“创新”,办好七件实事,提升史志工作水平

  (一)多方动员修“志”。按照省志办整体部署,林州市第一轮、第二轮修志工作如期完成。近几年来,该市积极发挥史志编纂委员会和史志协会的力量,及早谋划,广泛动员,掀起了乡镇、部门,以及行政村的编志高潮。仅近三年时间,我们先后编制了河顺镇志、任村镇志、横水镇志等7部乡镇志,林州市人大志、林州纪检监察志、林州教育志等44部部门、专业志,和12部村志;另有林州组织志、城建志、原康镇志、石板岩乡志、南景色村志等10余部各类志书正在紧张编纂中。

  (二)开阔思路编“鉴”。2010年以来,我们根据省、安阳市史志办工作要求,充分听取了各乡镇街道、各市直单位的意见建议,对年鉴栏目设置做了调整,增设了“林州名片”、“林州人在外地”、“奇闻异事”、“林州慈善”、“特稿”等栏目,使年鉴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健全了“三审三签两校对”审核校对制,每一篇来稿,都要经过该单位拟稿初审、《年鉴》编辑部二审、编委会组织终审方可编入《年鉴》,每次审核都需要负责人签字负责,《年鉴》初稿要经过编辑部、送稿单位两遍联合校对方可印刷,最大限度保证了《年鉴》稿件质量;与《红旗渠报》联合开辟了“我为《年鉴》献一稿”栏目,面向各界群众广泛征集稿件,选用的稿件编入“特稿”栏目,通过这一活动,提升了《年鉴》的关注度和美誉度。

  (三)与时俱进建“网”。租用林州政府网“红旗渠网”的服务器,开通了“林州市情网”,建立了林州网上地情资料库,除设立“史志天地”、“网上年鉴”、“走遍林州”等栏目外,还专门设立“史志话题”、“热门论坛”等版块,使网站风格增添了生气活力。近期由于林州红旗渠网的正在迁入新址,网站暂时不能登陆;待各项工作就绪后即可重新启用。

  (四)争取支持设“馆”。由市委、市政府领导出面,在市图书馆为史志办协调了三间办公用房,作为“林州方志馆”,装修改造后设置了专用密集书架,并对林州史志办现存880余部志书、资料进行清理、登记造册,集中存放。凡办理林州图书馆借书证的读者,在借书证上加盖林州史志办“准许翻阅史志类图书”印章后,可在工作时间翻阅馆藏志书资料,大大提高了志书资料利用率。

  (五)立足服务抓“用”。与宣传、广电、教育、民政、新农办等部门合作,结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开展各种市情教育活动,让市情教育进校园、进社区、进农村。如“了解修渠历史、弘扬红旗渠精神、作新时期红旗渠人”,“林州市情知识竞赛”,“了解林州、走遍林州”等,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热爱林州、共建家园的豪迈热情。在网上开展“林州历史人文知识竞赛”、“林州旅游摄影大赛”、“我眼中的林州征文”、“歌颂林州原创歌曲比赛”、“幸运网友游林州”等活动,宣传林州,为林州旅游聚人气、造声势,开展“问计林州各界英才,共谋家乡发展大计”活动,让广大网友为林州经济社会发展出主意、想办法。

  (六)集中精力整“旧”。林州由官方组织编修的有史可查的修志活动有六次,分别为《万历林县志》、《顺治林县志》、《康熙林县志》、《乾隆林县志》、《咸丰林县志》和民国间《重修林县志》。2009年,林州史志办启动旧志整理工程,将六部志书一次性全部翻印出来,套装出版。此次整理本着“整旧如旧、便于阅读”的原则,主要做了三项工作:一是新编目录,分为“总目”和各部志书“目录”两部分,不仅让阅读者对原著的面貌一目了然,同时方便查找旧志的内容;二是文字变繁体为简体,顺应现代读者的阅读习惯;三是进行全文标点校对,段落划分。经过近三年的努力,现已完成印刷,正在做宣传推广工作。

  (七)结合实际办“报”。依托史志协会和史志文化传播中心,开办了“林州史志”报,科学设置了省、市史志动态、林州志鉴信息、林州史海钩沉、林虑景点觅古、林州古诗赏析、历史名人在林州等栏目,推动了史志协会编撰、研究等各项工作顺利开展,收到了良好效果。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