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市地方史志办公室
近年来,郑州市史志办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史志办的有力指导下,深入贯彻落实《地方志工作条例》《河南省地方志工作规定》和《全国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年)》,按照"贴近中心,服务社会,突出特色,扩大影响"的要求,扎实做好修志编鉴工作,积极拓宽史志工作领域,努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强化史志工作保障,全市史志工作呈现持续深入发展的良好态势,在服务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着力志鉴编修,做实史志事业基础
修志编鉴是史志部门的基本职责,是发挥史志重要作用的必要基础,我们始终坚持把志鉴编修工作摆在主业的位置。二轮修志规划编纂10部志书,除《荥阳市志》正在修改完善外(已通过省市审核验收),已全部完成出版任务。二轮修志任务基本完成后,加大乡镇志编修督导力度,推动志书编修持续深入发展;着力巩固、提升年鉴编纂常态化,市县综合年鉴编纂实现全覆盖。
一是扎实推进乡镇(街道)志编纂。根据省史志办的统一部署,2014年我市及时把志书编修工作重点转向乡镇(街道)志编纂,制定下发《关于全面启动乡镇志编纂工作的通知》,印制《乡镇志编纂工作文件汇编》1000本,在全市启动了乡镇(街道)志编纂工作。采取试点引路的方法,要求各县(市)区选择1-2个基础好的乡镇(街道)作为试点,重点指导,以点带面,稳步推进。2015年先后召开全市乡镇(街道)志编纂工作推进会、县(市、区)史志工作督查会,总结交流经验,分析存在问题,强化督促指导。根据乡镇、街道办无专职修志人员、技术力量不足的实际,大力开展培训活动,2014-2015年连续两年举办为期3天的全市乡镇(街道)志编纂业务培训班,邀请省内外史志专家授课,重点讲授史志理论、编纂规范和技巧;挑选担任过乡镇志主编、具有实际经验的人员授课,重点讲授编纂工作开展流程、篇目设置、资料收集、编写要领等,还购置一批质量较好的乡镇志供参训人员学习参考。同时积极参加省史志办组织的培训,两年来共培训乡镇(街道)志编纂骨干200余人。各县(市、区)以举办专题培训班、以会代训等形式,广泛开展编纂业务培训活动。至2015年底,全市50个乡镇(街道)开展了志书编纂工作,其中已出版3部,准备出版2部,完成初稿6部,正在编写7部。
二是创新开展乡镇(街道)图志编纂。我们从新型城镇化快速推进、留存乡土记忆的紧迫性出发,从短时间内乡镇(街道)志难以全部编纂完成的现实考虑,2012年启动了郑州市乡镇(街道)图志丛书编纂工作。选取新密市、中原区先行试点,根据阶段工作情况,先后召开论证会、座谈会、样稿研讨会等,不断解决编纂过程中遇到的业务问题,注意总结完善,制定了"郑州市乡镇(街道)图志丛书编纂工作补充意见",从志书定位、形式、规范等方面进行了具体明确。《新密市乡镇(街道)图志》《中原区街道图志》于2015年7月组织专家评审,近期可出版发行;金水区进入复编阶段,二七区完成初稿,其他县(市、区)有序进行。
三是持续深化年鉴编纂。按照"科学、创新、争优"要求,调整栏目设置,优化框架结构,突出当今特点,郑州航空港试验区建设单独成篇,着力反映郑州都市区建设重要成就,努力保证资料性,体现时代性;坚持实行责任编辑初编、副主编复编、主编统编责任制,狠抓编校质量,《郑州年鉴(2015卷)》于2015年12月出版发行。连续规范出版的31卷中,2011卷荣获第六届全国年鉴编校质量检查评比一等奖,2012卷荣获第七届全国年鉴编校质量检查评比特等奖,2014卷荣获全国第五届年鉴编纂出版质量评比综合一等奖、印刷质量特等奖。强力督导县(市、区)开展年鉴编纂工作,实现了市县两级综合年鉴编纂工作全覆盖。在全国第五届年鉴编纂出版质量评比中,《中原区年鉴》荣获综合一等奖,《上街年鉴》荣获综合二等奖,《新郑年鉴》《中牟年鉴》《管城年鉴》分别荣获综合三等奖。
二、创新史志传播载体,推动史志文化走向社会
一是持续开发编辑地情书。以传承历史文化、宣传推介郑州为出发点,我们在认真梳理郑州各种"有名"资源的基础上,策划实施了《郑州名典》系列地情书编辑工作。按照成熟一册出版一册的原则,先后出版了《名产》《名镇》《名村》分册,《名山》分册正在修改完善。各县(市、区)地情资源开发工作持续推进,2015年新郑市的《乡愁》、中原区的《回眸中原2014》、管城区的《守望乡俗》、荥阳市的《荥阳回族简史》等10余部地情书出版发行。
二是规范编辑发行《郑州地情活页》。以"传承华夏文明、记录郑州跃升、服务都市建设、走进基层百姓"为办刊宗旨,以"紧贴时代、形式新颖、图文并茂、内容丰富"为表现形式,精心办好《郑州地情活页》季刊。通过领导人在郑州、领导人与方志、魅力地标、文化视窗、文明之根、图说郑州、人物春秋、老城风物、地名由来等栏目,传播历史文化,服务大众需求,每季度1期,已编印发行18期。
三是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郑州市情网"自2013年运行以来,不断更新、完善,栏目设置增至50个,上传信息、文章4200余篇,文字量1200万字,累计访问量超过60万人次。郑州地情数据库数字化了160余部市县(市、区)志鉴、230余册地情书籍,总字数1.5亿余字。依托地情数据库,以U盘为载体,开发的《郑州地情文献集成》大型历史文献电子出版物,已进入审核出版阶段。《郑州地情》APP应用,累计下载和访问量超过4万人次。11个县(市、区)中,中牟县、二七区、上街区、中原区、管城区等开发建有地情网站,其他县(市、区)依托政府网站建有网页链接。
三、贴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扩大史志工作影响
一是开发年鉴资源,编辑大事月报。依托《郑州年鉴》,编辑出版《概览郑州》《民生郑州》《数字郑州》《荣誉郑州》《领航郑州》系列微型书,与《郑州年鉴》同步发行,增强了年鉴的实用性,做到了年鉴服务现实具体化,受到了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的欢迎和好评。立足全市工作大局,坚持服务经济社会与积累资料相结合,紧紧围绕党委、政府决策部署、大事要事,加大新情况、新发展、新亮点反映力度,在贴近决策需要、服务现实上下功夫,汇集决策部署精神、突出阶段工作重点、反映工作推进状况、提供借鉴学习经验,连续编发52期《郑州大事月报》。在编好本级大事月报的同时,督导县(市、区)史志机构积极作为,围绕中心工作开展服务,二七、上街等10个县(市、区)按期连续编辑大事月报,覆盖面达到90以上。
二是加强部门志、行业志指导。积极主动了解机关、企事业单位编修志书意向,热情指导部门志、行业志编纂,有针对性的培训编写人员,严格把关编纂质量。2014-2015年市县两级史志机构指导出版《郑州大学附属中心医院志》《郑州市水务志》《中牟黄河志》《荥阳农业志》等20余部志书,为借鉴历史经验、传承优良传统、开展岗位培训提供有力支持。
三是注重史志成果运用。我们始终坚持修以致用的方针,充分发挥地情资料库的作用,运用各类史志成果,积极为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特色规划、展览展出、文化名村申报等提供资料和咨询服务。2015年按照市委宣传部要求,对郑州市市花、市树、市歌、市徽及十大历史人物等进行查阅整理,提供确定时间、内容等情况;参加郑州市都市生态农业产业形态和空间布局研究座谈会、郑州市国家历史名城保护规划编写内容座谈会、市委办公厅关于《多彩郑州》修改稿研讨会、市政府办公厅"关于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的实施意见(讨论稿)"征求意见座谈会等。登封市史志办组织参与"嵩山论坛""二十四节气"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新郑市史志办连续参与组织黄帝文化国际论坛和黄帝故里拜祖大典系列活动等。
四、重视环境营造,提供史志工作保障
一是重视自身建设。通过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不断加强和改进作风建设。积极创建省级文明单位,借此优化、美化工作环境,营造向上、心齐、和谐的工作氛围。采用遴选、招录形式,充实工作人员7人,增强了干部队伍活力。倡导正确的工作导向和选人用人导向,在年度公务员优秀等次评定、优秀共产党员评选等方面,坚持优中选优,激发干事热情。积极参加市委、市政府部署的驻村工作、选派村第一书记工作等,在参与中心工作中发挥作用、锻炼培养干部。
二是主动汇报争取领导支持。平时多向市政府分管领导、协调部门汇报,既反映上级精神、工作成绩,又反映工作中的困难、与先进地方的差距。在文化口年初工作安排、年中年尾工作总结时,精心准备汇报材料,积极参加会议,让领导了解、理解史志工作,赢得关心、关怀、支持。分管市长连年出席全市年度史志工作会议,市人社局领导宣读联合表彰通报。
三是持续争取基础项目。连续三年向市法制办报送《郑州市地方志工作规定(送审稿)》,连续多年向市政府有关领导、发改委等部门报送郑州市方志馆项目建议,在论证过程中宣传史志的重要作用。《郑州市地方志工作规定(送审稿)》经专家论证,列入2016年全市争取立法项目;方志馆项目作为郑州西区市民公共文化服务区首批入住项目,于2015年11月开工奠基。
四是努力推介史志工作。在清华、浙大、北大、复旦等高校举办志鉴业务培训中,有计划地分别吸纳20个左右的市直部门人员参加,普及史志知识,宣传史志工作,为建设一支具有基本史志素养的兼职修志队伍打好基础。改进史志书籍、资料送阅方式,采取四大班子直接送达、部门主要领导直接邮寄本人与通过市公文交换站传递结合,力争使各级领导看到我们的各类史志成果,扩大史志工作影响。通过多种措施,努力为史志工作开展营造一个好的环境。
在省史志办的大力指导下,借鉴学习兄弟市好的经验、好的做法,我们做了一些应该做的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上级的要求、与兄弟市相比,还有这样那样的差距,在"一纳入,八到位"落实上、史志成果质量提升上、服务经济社会创新上,还存在不少问题。下一步,我们要认真贯彻省政府领导和管主任工作报告精神,不断向兄弟市学习,努力推动我市史志工作实现新发展,为郑州国际商都建设做出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