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马店市地方史志办公室
近几年,在驻马店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和省史志办的指导下,我们以贯彻落实《地方志工作条例》《河南省地方志工作规定》《全国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年)》为契机,以修志编鉴和资源开发为手段,以"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为主旨,联合社会力量推进项目建设,不断拓宽服务渠道、增强服务功能,在历史文献的研究整理、地方文化的开发利用等方面做了一些尝试和探索,收到一定成效。
一、探秘地方文化源流,系统整理历史文献,为地方文化传承打牢坚实基础
1.启动《家谱丛刊》征集重印项目。家谱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它与方志、正史构成中华民族历史大厦的三大支柱。驻马店是蔡、吕、江、沈、房、道、概、堂溪、西陵等姓氏的起源地,出现过周、袁、应、梅、祖、干等名门望族。随着根亲文化的发展,全国各地甚至海外人士到驻马店寻根问祖的越来越多。蔡氏、金氏、房氏、周氏、梅氏、臧氏、陈氏等都多次举行宗亲联谊会。驻马店市政府办公室于2012年下发《关于开展征集整理家谱工作的通知》,在全市范围内开始征集家谱。2013年以来,我们重印出版了《西平陈氏家谱》《西平于氏家谱》《遂平远氏家谱》《泌阳张氏家谱》,近期将重印《新蔡谢氏宗谱》《新蔡宋氏族谱》等。
2.启动《历史文献丛刊》整理出版项目。驻马店有"天中"之称,古为蔡国和汝南郡、豫州、蔡州、汝宁府之地,培养出李斯、翟方进、陈蕃、干宝、范缜及杨靖宇等杰出英才,孕育产生了《汝南先贤传》《汝南志》《汝宁府志》等方志文献,传世有《盐铁论》《搜神记》《神灭论》《天中记》等重要著作。近年来,我们通过各地图书馆和互联网等多种途径,每年投入资金数万元,先后收集到汉代桓宽《盐铁论》,晋代干宝《搜神记》,唐代袁郊《甘泽谣》,宋代穆修《河南穆公集》、谢良佐《上蔡语录》,元代王鹗《汝南遗事》,明代李本固《汝南志》、陈耀文《天中记》,清乾隆和嘉庆《汝宁府志》、张沐《溯流史学钞》等一批历史文献的善本、孤品,计50余部200余卷。经过精心筛选、整理校勘,我们先行重印4部,即宋代《河南穆公集》《上蔡语录》、元代王鹗《汝南遗事》、明代李本固《汝南遗事》。2015年12月,《驻马店历史文献丛刊》(四种)由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发行。
旧志是一个地方最重要的地方文献,整理旧志不仅是对历史文化的最好传承,也是我们编纂新志书必需借鉴的古典范本。驻马店历史上见于著录的旧志有47部,存世的有30余部。其中现存最早的府志是明代《汝南志》,最完善的是清代嘉庆《汝宁府志》。明代《汝南志》正在整理,准备原版重印;清嘉庆《汝宁府志》聘请专家正在进行点校,全志60万字,现整理、点校基本结束,计划2016年印刷出版。
二、着力地方文化研究,深入发掘历史智慧,弘扬厚重天中文化
1.实施《汝南先贤传》辑佚工程。《汝南先贤传》为魏晋周斐撰,宋末散佚。此书是我国早期郡书的代表之作,为范晔《后汉书》等史籍的重要取材来源之一,具有十分重要的文化价值和史学价值。2014年,我们与河南师范大学吕友仁教授合作,着手对《汝南先贤传》进行辑佚、标点、注释和现代汉语翻译。在工作过程中,又对汉代汝南郡人物进行了研究,对《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风俗通义》等史籍中的汝南郡杰出人物进行了系统梳理,撰写出专题文章;对汉代汝南郡所管辖的37个属县和侯国,进行了考证列表;还对先秦至南北朝时期的重要著作进行了系统考察,撰写出专文《汝南著作考》。通过近2年的艰苦研究,编著成《〈汝南先贤传〉辑本注译》,2015年12月由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
2.实施《史籍人物传》编辑工程。汉代和明代曾有"汝颍多奇士""汝半朝"之说。为编纂好市志人物志,我们决定实施《驻马店史籍人物传》整理编辑工程,聘请有关专家,重点梳理《二十五史》驻马店籍人物传记资料。经过一年多的仔细核查,以现行政区域为界,《二十五史》中共为本籍人物立传80余篇,涉及人物110余人,收集资料近30万字。
3.实施《新蔡楚简》整理工程。1994年新蔡县葛陵故城楚墓发掘出一批楚简。楚简竹质墨迹,以楚国文字书写卜筮祭祷记录和遣策赗书,总计1571枚,文字数量近8000个。由于葛陵楚简出土于淮河流域,为研究楚国腹地和北部疆土之间在卜筮、祭祷等礼制风俗方面的异同提供了宝贵材料。2014年我们确定以葛陵楚墓楚简主题设立研究项目,重点整理葛陵楚墓的发现、发掘过程,征集楚简图片资料。我们联合市博物馆专家,撰写专题研究文章;与河南省文物考古工作队协商,征集到所有楚简的图片资料。现已基本定稿,正排版设计。
三、拓宽视野,转换理念,探索史志工作参与文化建设的新途径
1.满足社会需要,编写市情读物《驻马店史话》。由于种种原因,驻马店市至今没有一部大众化、普及性的市情读物,同时社会上也普遍存在对驻马店历史、文化的诸多误解,比如"驻马店"的名称来源于"苎麻村",驻马店是"全国最大的驿站"等等。地方史志部门作为一个传承文化的专门机构,对此责无旁贷,有责任加强历史文化的挖掘、宣传、普及。为此,我们于2015年初启动了《驻马店史话》的编写项目,至年底完成初稿。全书共分市情概览、历史沿革、史海钩沉、地方文化、自然人文景观、现代风貌等6章87节,计11万字。计划于2016年出版,面向社会尤其是中小学校发行。
2.记录村落人文,探索以图说话,开展《乡村图志》编纂。传统村落是一个地方风土文化的积淀和浓缩,是珍贵的历史记忆和文化遗产。为让更多的市民记得住乡愁,看得见历史,更好地做好传统村落的保护和传承,也为乡镇(村)志编纂探索新途径、新方法,我们于2014年初以驿城区蚁峰乡庞阁村为试点,启动了《天中乡村图志》编纂工程。聘请专业摄影师通过全景式拍摄,全面记录当地农民的生存、生活现状,包括生活环境、人际关系、风土人情、生产过程、生老病养、文化生活等情况。现已基本完成拍摄工作,正在进行相关口述资料的收集整理。设想从2016年起,编纂一部乡村图志,出版一本乡土摄影集,举办一系列乡土摄影展览。
3.记录"活的历史",尝试开展《口述史》录制整理工作。口述史作为史学研究的一种途径,近年来得到较快发展。史志部门不仅要记载文献资料,也要记载口碑资料,挖掘好重大事件亲历者、各界成功人士的"活的历史"。从2014年7月开始,我们以录制、整理著名书法家张万庆口述史为试点,尝试开展这项工作。张万庆年近八旬,曾任河南省群众艺术馆馆长、河南省中国画院院长,在书法艺术、文化研究等方面有很深造诣,是全国首届"百杰书法家""德艺双馨艺术家",被誉为"陶瓷书法第一人"。目前口述史稿整理完成30余万字,正修改润色配图,计划2016年内出版发行。
4.打造文化名片,编辑整理《王奎山小小说全集》。利用当代名人,打造文化名片,是文明城市建设的有效途径之一。驻马店农村土生土长的作家王奎山(1946-2012),是全国小小说创作的标杆式人物。我们经过充分分析论证,决定与市文联等部门联合,先行整理出版《王奎山小小说全集》,再召开王奎山文学成就研讨会,再设立一项"王奎山全国小小说大赛"评奖活动,倾力打造王奎山文学文化品牌。王奎山一生出版作品集4部,收录作品167篇,未收录的作品现已收集到120余篇。目前《全集》整理工作进入尾声,将在近期出版。
四、坚持与时俱进,强化服务意识,开拓读志传志用志的新途径
1.时时更新,不断完善市情网的知识信息系统。2013年6月,驻马店市情网站正式开通运行,成为驻马店市唯一一个运用文字、图片和视频为载体,集新闻资讯与历史文化资料查询于一体的综合信息网站。市情网设有14个栏目,有11个栏目属于实时更新栏目。通过提高网站内容的更新频率,不断增加新闻性和提高时效性。同时,上传志书、年鉴和历史文献等数据资料近5000万字,免费提供读者使用。截至目前,浏览网站次数累计10万多次,独立访客3万余人。
2.创新载体,开发掌上信息系统,提供移动、便捷的市情阅读新平台。近两年,社会发展真正进入了手机时代、移动时代。我们在2014年联合河南夏商周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共同开发《点击天中--驻马店方志馆掌上信息库》。经过两年努力,信息库开发研制成功。内容包括《修志文献》《驻马店地区志》《清汝宁府志》《各县旧志》《驻马店年鉴(1993-2014)》《民间文化》《古代文集》《当代著作》8大类,收录各类文献51种。掌上信息库的研发成功,是我们应对社会发展新需求、着力推进地方史志资源与互联网信息化相融合的创新之举,受到各界人士的高度评价和热烈欢迎。
近年来,我们致力于地方史志和历史文献资源开发利用,在历史文献的研究整理、地方文化的开发利用等方面做了一些尝试和探索,虽然取得一些成果,但与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实际、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文化需要和《规划纲要》提出的目标要求,还有不小的差距。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一如继往,开拓进取,认真学习借鉴各地好的经验、好的做法,全面提升驻马店市地方史志工作服务社会、服务大众的质量和水平,把地方史志工作打造成兼具专业性和普及性的文化资源高地,积极参与社会文化建设,确保地方史志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