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禾钢
历史往往会发生一些有趣的巧合。秦汉之际,就出了两个叫韩信的名人。更巧的是,二人还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了一起——效命刘邦,最后做了刘邦的封疆大吏。为便于区别,姑且以"彼"、"此"称之。
"彼韩信"名气老大了,号称顶级军事家,成语"多多益善"的上半句,那位"将兵"的主,便是他。剩下的这位"此韩信",由于史学家宣传力度不够,大家比较面生,然而在历史上他确实也是个够级别的人物。
"此韩信"虽然名气不敌"彼韩信",但他有自己的优势——正宗的贵族血统。他的爷爷,是做过韩国(都今河南新郑)首席执政官的韩襄王。尽管非嫡出,但这份荣耀还是让刘邦善加利用了。刘邦降服韩国故地,匆匆找来"此韩信",特殊人才特殊对待,免去考察程序,直接对他下了破格任命——破落贵族公子摇身一变就成了威风八面的韩国将军。打这起,这个身长八尺五寸的彪形大汉正式加盟"刘家军"。
不久,刘邦做了汉王,势力看涨。"此韩信"预感这个汉王日后有戏,便找机会抢先卖乖,对项羽欺负刘老兄大鸣不平,并极力鼓动刘邦挥师东进,与西楚霸王一决雌雄。刘邦感动得不行,暗暗记下了这位贵族大汉的好;待平定三秦后,就放出话来:将来的韩王,非"此韩信"莫属。
冲着刘邦的"预约","此韩信"热血沸腾,神勇异常,不到一年工夫,便打下了韩国的十几座城池,并在阳城与项羽封的"伪"韩王郑昌进行了一场生死对决,最终将对手赶下PK台。刘邦也爽快,当下就把韩王的桂冠授予了功勋卓著的"此韩信"。
然而,当天下太平后,刘邦却后悔了。因为后院"彼韩信"那厢起火了。"彼韩信"被人匿名举报在思想和行动上疑似谋反,刘邦便对其采取了必要的纪检干预,即将进入"双规"程序,事态尚在进一步观察中。刘邦由"此"及"彼"一联系,就感觉中原腹地的这块地盘太重要,托付给异姓王打理,委实不够稳妥。保不准"此韩信"也是个脑后有反骨的主,一旦克隆起"彼韩信"……刘邦不敢往下想了。
不过,刘邦毕竟老辣,拿捏这种事还是游刃有余,一道诏令,就把"此韩信"支到了临近匈奴的晋阳——你如果想玩暴力,找匈奴人玩去。一箭双雕!"此韩信"这"嫩姜"倒是一腔真诚:既然是抵抗匈奴,不如建都离匈奴更近的马邑,那样更利于对敌斗争的需要。嗬,刘邦大喜,难得"此韩信"态度这般诚恳,积极性如此之高。
"此韩信"一到马邑,匈奴人就及时安排了"欢迎式"——里外三层把马邑围了个水泄不通。"此韩信"这才领教了匈奴的"凶",赶紧派使者到匈奴处请求"私了"。不料这事让汉朝发来的援兵知道了,就怀疑他有叛汉之心。刘邦得报后派人赐书"此韩信",将其骂了个狗血喷头。
老大欺人太甚!"此韩信"愤愤地想,既然到了这步田地,不如索性反了!他"彼韩信"做得,我"此韩信"怎么就做不得?做!马邑城白送匈奴,权当见面礼了——他和匈奴人结成了统一阵线,并率军回攻太原。
嘿,这小子果然玩"克隆"了!刘邦咬牙切齿,带队御驾亲征,只想斩立决速办了"此韩信"。可惜,这次没办成,机警的"此韩信"成功开溜了。
汉高祖十一年春天,"此韩信"再次与匈奴联袂犯汉。刘邦命柴武带兵迎击。柴将军致信"此韩信",劝他迷途知返。可"此韩信"已获知"彼韩信"的悲惨结局,料定刘老大断不会饶过自己。横竖一个死,他宁愿痛痛快快地死,也不愿重复"彼韩信"自投罗网的遗憾。
柴将军成全了这位昔日战友,在对参合(地名)的屠城中,将"此韩信"的脑袋砍下。此时,距"彼韩信"人头落地,只不过两三个月。
这样来回"彼"、"此"的叫法挺别扭,没关系,司马迁大师为我们破解了这个"难题"--在《史记》中,"彼韩信"称"淮阴侯",而"此韩信"则称"韩王信"。
(作者单位:河南省地方史志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