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绪银 郭柳纤 谭文韬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真理性,主要是依据它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的实际作用、实际成效来检验和证明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刻反映70年来党和人民的奋斗实践,深刻解读新中国70年历史性变革中所蕴藏的内在逻辑,讲清楚历史性成就背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优势,更好地用中国理论解读中国实践”。因此,要坚定“四个自信”,必须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在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科学性、真理性、实效性上下功夫。
只有讲历史才能说服人。正是在纪念建党95周年这个回顾历史、展望未来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正式地提出“四个自信”、突出强调“不忘初心,继续前进”。针对学习历史的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指出:“历史是一面镜子,它照亮现实,也照亮未来。了解历史、尊重历史才能更好把握当下,以史为鉴、与时俱进才能更好走向未来。”“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中国近现代以来历史最为可歌可泣的篇章,学习中国近现代史要特别注意学习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历史在人民的探索和奋斗中造就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又造就了新的历史辉煌。”“今天之中国,同新中国成立以前之中国相比,同鸦片战争以后之中国相比,有天壤之别啊!”“全党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这些话启示我们,只有用心审视历史,唤醒对民族过去的记忆,总结历史经验,揭示历史规律,把握历史趋势,才能在历史的回顾中汲取力量;“四个自信”本质上就是植根于我们党的伟大历史成就和由此奠定的历史自信的基础之上的。这正是“四个自信”所具有的强大信仰力量的源泉所在。
要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自信,必须首先从其无可辩驳的实践成果和无比辉煌的历史成就讲起,从建立“历史自信”抓起。只有这样,才能唤起人们的自豪感、光荣感、自信心,积极主动地去认识中国道路的正确性、理论的先进性、制度的优越性、文化的独特性,在学思践悟中逐步获得理性认同。党的十九大报告在讲清楚五年来全方位的、开创性的历史性成就和深层次的、根本性的历史性变革的基础上,再顺理成章地系统阐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其内在逻辑也正在于此。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也是植根于坚实的历史自信之中的。如果不曾有过伟大而辉煌的历史,“伟大复兴”就无从谈起;如果有过伟大而辉煌的历史却被遗忘了,从而没有了历史自信,“伟大复兴”的梦想也就无从产生或长期保持。所以,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一定要通过学习树立对五千多年文明的自豪感,树立文化的自信、民族的自豪感。”“对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光荣历史,要加大正面宣传力度,通过学校教育、理论研究、历史研究、影视作品、文学作品等多种方式,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我国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他还指出:“支撑话语体系的基础是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没有自己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就没有话语权”,而“历史研究是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所以当前最紧要的是整合国内社科界在中国历史、世界历史、考古等方面研究力量,重建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本位、以中华民族发展史为主体的历史话语解释体系,重建以最新、最可信的考古学成果为依据的客观性和以新时代历史哲学为依托的逻辑性相统一的新史学体系。我们的祖先在历史上创造了古老的中华文明,今天,我们有信心在此基础上继续探索和奋斗,为中华民族创造更加光辉灿烂的未来。
概而言之,人们必须先有发自内心的历史自觉、历史自信,才会有“四个自信”;有了发自内心的“四个自信”,才会真正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探究兴趣和理性认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系列论述,关于“我们有本事做好中国的事情,还没有本事讲好中国的故事?我们应该有这个信心”的要求,其深意也在这里。这就是说,我们要通过打造充满历史自信的“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和“文学艺术中的中国”,让世界知道“人类历史上的古老中国”“当代发展中的奋斗中国”“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和合中国”。可见,高度重视和倡导历史自信,学会从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国家发展的伟大成就中汲取话语资源和精神力量,对于从历史内涵上深刻理解和宣传“四个自信”,把“四个自信”真正转变为全民族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共同的集体意识,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所以,历史自信是“四个自信”的题中之义,共同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坚定的政治自信和民族自信。
〔作者:方绪银,广东省茂名市委党校(行政学院)常务副校(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