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6月21日

|

刘毅:反对历史虚无主义要多管齐下

来源:求是网时间:2018-11-08分享:

历史虚无主义通过否定历史主体,颠覆唯物史观,用个体历史的碎片化来演绎整体历史,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具有极强的迷惑性和巨大的破坏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虚无主义以所谓重新评价为名,歪曲近现代中国革命历史、党的历史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历史虚无主义的要害,是从根本上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因此在新时代,党员干部要正视社会的发展轨迹,在文化、历史等多个领域中强本领,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思潮。

要提高文化修养来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听说读写是涵养文化的基本要素,坚持文化自信是文化修养的根本所在。党员干部要立足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以听说读写为整体抓手,揭开历史虚无主义的“虚无”面纱,清除历史虚无主义的碎片痕迹,坚定不移地还原历史本真,传承中华经典,弘扬红色文化。要有善“听”的敏感辨别历史虚无主义的哗众取宠之声,要有敢“说”的魄力发出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铿锵话语,要有会“读”的智慧推出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的精品力作,要有能“写”的决心讴歌中国共产党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艰辛付出和光辉业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历史悲剧。”所以,坚持文化自信,不仅仅是标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是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文化自信作为思想武器彻底识破历史虚无主义在文化领域的鬼魅伎俩。

要学习科学理论来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掌握科学理论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尤其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然而,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披着学术的外衣,依据零星史料颠覆马克思主义学说,甚至直接污蔑“马克思主义才是历史虚无主义”。因此,党员干部要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增强政治敏锐性和鉴别能力,警惕并防范马克思主义在一些学科领域“被边缘化、空泛化、标签化”,在一些学科中“失语”、教材中“失踪”、论坛上“失声”的现象。要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一系列新思想,认识到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破除“意识形态终结论”的桎梏,用新思想辨识并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从根本上避免在意识形态领域陷入历史虚无主义的泥潭。

要汲取历史智慧来反对历史虚无主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面对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思潮,党员干部汲取历史智慧关键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治史”要整体把握。区别于历史虚无主义从主观意愿出发,片面孤立、以偏概全,进而否定党史和国史的主流和本质,研究历史要坚持唯物史观,把握历史的总体脉络,尊重历史发展的客观逻辑和规律,多角度、多层面细致严谨地探求历史的主流和本质。二是“学史”要全面客观。要正确全面地认识中国各阶段的历史,并且通过学习历史坚定理想信念、提升道德修养。要从特定的历史条件、历史背景下看清中国近现代历史中的事实真相,理解中国共产党能够在中国成功的历史必然,深刻体会“历史在人民的探索和奋斗中造就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又造就了新的历史辉煌”。三是“用史”要实事求是。要以史为鉴,牢记1840年以来的中国近现代历史的经验、教训、警示,为国家与民族复兴提供有益借鉴。要科学传播历史,让革命历史、英雄事迹客观地、科学地、广泛地融入社会生活,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上好党课,讲好中国故事,在潜移默化中传播正确的历史观,借助人民的力量肃清历史虚无主义在中国近现代史和中共党史领域的影响。

(作者单位:中共溧阳市委党校)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