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①:六盘山红军长征景区。 韩胜利摄
图②:固原市原州区姚磨村村民在采摘西红柿。 固原市委宣传部供图
图③:银川市宝湖公园。 银川市委宣传部供图
宁夏永宁县农作物种子育繁所原所长裘志新
育良种保大地丰收
本报记者秦瑞杰
步入初夏,宁夏银川市永宁县的田地里,大片小麦正吮足水分,灌了浆,在微风里泛着绿浪。这是裘志新培养的“宁春4号”小麦。48年来,裘志新扎根宁夏,先后培育出13个小麦品种,为大西北累计增产75亿公斤。
1965年,18岁的裘志新从家乡杭州来到宁夏,在永宁县插队当农民。初来宁夏,裘志新不熟悉农事,可他带着拗劲儿,“与农民交朋友、拜庄稼汉为师”,自学良种繁育,完成杂交组合2万多个,很快成了永宁县良种繁殖场的种田好手。1973年开始,为了加快育种的进度,每年宁夏小麦收割后,裘志新都会将种子运到云南和海南去加代繁育。
这是实打实的苦差事,可作为党员,裘志新却总是抢着去。路上没有运输条件,他就把废水泥袋改成种子袋,用报纸代替高级硫酸纸当作杂交袋;没有科研资金,他从来只买硬座票,没票时,困了就在硬座底下的空隙内躺着休息。“硬座底下正好宽敞又凉快,美得很。”裘志新回忆说。
经过数年艰苦探索,1981年,裘志新育成适应性广泛的“宁春4号”。目前,“宁春4号”在宁夏、新疆等地种植面积达1.5亿亩,成为我国推广面积最大的春小麦品种之一。
2013年,裘志新因突发脑梗卧病在床,可他仍然惦记着那片麦田:“想看到自己亲手培育的小麦,迎来一个又一个丰收年。”
宁夏东方有色金属集团原党委书记何季麟
让中国钽铌产品享誉世界
本报记者刘峰
“让中国钽铌产品享誉世界,这是我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责任和使命,是将信仰化为力量的具体实践,更是中国人的志气。”作为我国钽铌高技术产品技术提升方面的学科带头人,扎根宁夏五十载,宁夏东方有色金属集团有限公司原党委书记、董事长何季麟的初心从未改变。
“听党的号召,到艰苦的地方去就是为祖国作贡献!”1970年,何季麟主动申请来到贺兰山下三线建设军工配套的钽铌铍冶炼加工厂。1990年开始,何季麟担任超高比容钽粉、钽铌湿法冶炼、钽电容器阳极引线用钽丝3个国家级重点技术改造项目的总指挥。他夜以继日地和同事们奋战在实验室,仅用一年时间,就研制出高比容钽粉,一举获得国际认证。
“一个国际化的企业,一定要站在一个新的高度面对世界,必须致力于技术的跨越式发展。”1996年,何季麟被任命为企业一把手,他致力于对钽铌行业的许多世界性前沿课题进行攻关,带动我国钽铌行业和电子工业的发展。“作为党员,我一辈子与科学技术结缘,几十年与冶金专业、材料制备技术相伴,产业报国,就必须实现科技自立自强。”何季麟说。
宁夏回族自治区水利厅原总工程师李识海
把苦咸水变成甘甜水
本报记者刘峰
“我的一生只做一件事,那就是把苦咸水变成甘甜水。”投身水利七十载,宁夏山川大地留下了他奔忙的身影和不倦的足迹,参建的一条条沟渠造就了沃野千里的塞上江南、一座座扬黄工程让“苦瘠甲天下”的西海固老百姓向水而生、摆脱贫困、走向幸福。他,就是宁夏回族自治区水利厅原总工程师、95岁的老党员李识海。
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李识海毅然放弃到北京工作的机会,全身心投入到宁夏的水利建设热潮。“群众吃的是苦咸水,他们缺水、盼水。”在宁夏中部干旱带,眼前的场景让李识海暗下决心:一定要解决群众吃水难的问题。
临河而建的泉眼山泵站是固海扬水工程的首级泵站,被称为固海扬水的“龙头”。岩石层泉眼数十处,每小时出水量1700立方米,湍急的黄河水流最深处达7米,给施工带来了极大困难。担任总工程师的李识海坐镇指挥千人奋战9个昼夜,长242米、顶宽15米的草土围堰胜利合龙,成功堵截地下水,确保工程如期完工。工程运行40年来,彻底改变了当地群众生产生活面貌。李识海一辈子以担当践行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用忠诚诠释“黄河水甜,共产党亲”的赤子情。
《 人民日报 》( 2021年06月05日 第07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