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6月21日

|

改革创新添活力 幸福美好新生活

来源:人民日报时间:2022-05-18分享:

  图①:甘肃武威大力发展藜麦产业,助力乡村振兴。资料图片  

                                                                                                                                                     图②:甘肃白银的黄河湿地公园。  宋秉棣摄  

                                                                                                                               图③:甘肃金昌发展光伏产业,建设规模达1000万千瓦。  李发华摄

  兰州

  推进养老机构“公建民营”

  本报记者银燕

  “这里有许多同龄人,一点不孤独。”虽然已经91岁高龄,但田泽民依然精神矍铄。他还加入了老年合唱团,正为建党100周年歌咏比赛进行排练。

  在甘肃省第一家“公建民营”养老项目——兰州安宁孝慈苑,老人们笑容满满。

  2018年,田泽民卧病在床,老伴儿身体也大不如前。为获得专业护理照料,田泽民老两口一起入住孝慈苑。

  通过专业评估,护理部为田泽民专门制定了康复护理计划。日复一日的肢体康复训练、专业护理和合理饮食,让老人的身体素质提高了不少。

  在孝慈苑,70岁的柴德满也感觉很温暖。“这就是我的家,护理员待我们很亲切。”柴德满来自农村,没有固定收入,只有侄女、侄子两个亲人。入住兰州安宁孝慈苑后,他又找到了新的“家人”。

  在孝慈苑,像柴德满这样由政府兜底集中供养的特困老人共有16人。他们在这里生活和康养,不需要自己出一分钱。

  2016年,兰州市安宁区政府投资建设的孝慈苑成立,拥有养老床位400多张,同时承担安宁区社会福利中心相关职能,提供机构、社区、居家、医疗康复一体化的养老服务。这个项目被民政部授予“全国公办养老机构改革试点单位”。

  数据显示,“十三五”期间,兰州市新增优质公办养老机构床位1100张。当地积极推进公办养老机构“公建民营”,全市有4家公办养老机构由社会力量承接运营;全市养老机构从“十二五”末的16家增加到32家,对有入住意愿的特困人员进行集中供养,实现了应收尽收。

  张掖

  转型发展迈出新步伐

  本报记者付文

  “咩咩咩……”天还没亮,兰永花就一头扎进了棚圈,新引进的一群小羊羔正张大了小嘴嗷嗷待哺。

  这里是张掖市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桦树台子养殖区。去年1月,兰永花在此盖起600平方米的棚圈,发展舍饲养殖。“从市场购买羔羊喂养,一只利润300元左右。”

  兰永花是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149户牧民中第一户签字搬离的人。“政府给我们搞过电焊、餐饮等技能培训,我还是习惯干养殖的老本行。”兰永花说。

  张掖市把整改整治祁连山生态环境问题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天字一号工程”。目前,张掖段整改整治任务全面完成,并全部通过省级复核验收。

  与此同时,当地持续抓好全域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组织实施祁连山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等重大生态项目,累计完成投资60多亿元。3年完成营造林163.87万亩,修复“三化”草地170万亩,带动全市近3年每年造林面积均达到50万亩以上。

  “近年来,我们坚决扛起生态环境保护建设政治责任,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做到‘凡不符合国家生态环保政策法规的决策一个不能定、项目一个不能上、事情一件不能办、活动一项不能搞’。”张掖市委书记杨维俊表示,坚决筑牢守好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推动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转型发展迈出新步伐。

  天水

  城市更新让生活更美好

  本报记者王锦涛

  “可算是要拆了!”听说自家居住的片区要改造,天水市秦州区枣园村陈家庄片区居民王锁军心中石头终于落地。这些年,生活的环境脏乱差,一到冬天还要自己烧炉子,他最大的愿望就是能搬到宽敞明亮的楼房里去。

  陈家庄片区是典型的城中村,违章建筑多、人居环境差、安全隐患突出……今年初,天水市启动了陈家庄片区城市更新改造工作,计划在原址规划建设基础设施完善、服务功能齐全的安置小区。

  “住户在家的时间就是我们工作的时间,一趟解决不了就多跑几趟。”天水市城市更新服务中心安置科负责人龚雷雷介绍,此次安置房共配备了14个户型,从87.24平方米的两室两厅到138.84平方米四室两厅不等,可供不同需求的居民挑选,同时,水、电、暖、燃气、通信等设施配套也一应俱全。“现在呀,就只等着‘上楼’了。”王锁军满是希冀地说。

  2020年4月,天水着眼于制度创新、理念创新和方法创新,开展城市更新专项行动,通过公开招标、融资、房屋征收、安置房建设和回购安置、土地开发出让、返还投资等方式,完善城市更新流程步骤,规范工作环节和运行渠道,摸索出了一套紧贴天水实际、行之有效的城市更新发展模式,让许多人“无房变有房、小房变大房、旧房危房变新房”。

  “城市更新将让城市功能升级,城市发展方式迭代。”天水市副市长张栋梁说,同时,城乡一体化发展、人口在城乡之间的格局将更加合理,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形成重要支撑。

  定西

  引来洮河水生活更甘甜

  本报记者赵帅杰

  进门最显眼的位置垒起一座水池,拧开水龙头,清澈的自来水流了出来,“一天24小时都有。”赵俊海激动地说。

  地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的定西市,自古“苦瘠甲天下”,水资源匮乏,是全国干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水资源瓶颈严重制约定西经济社会发展。20世纪50年代,甘肃省委决定引洮河水上陇东董志塬,却因种种限制,工程被迫停止。

  随着经济、技术条件日益成熟,引洮工程再次启动。2006年底,九甸峡水利枢纽正式开工建设,甘肃历史上最大的跨流域调水拉开帷幕。

  挖渠、埋管、引水入户……期盼了半个世纪的引洮工程修到家门口,山区群众纷纷投工投劳,主动加入工程建设队伍。2014年底,引洮供水一期工程建成通水,陇中大地实现了从“水比油贵”到“源头活水”的跨越。截至目前,定西市受益区县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1%以上,集中供水率超过93%,近19万亩农田终于“解渴”。

  “攒劲,甜!”通水那天,赵俊海对着水龙头猛灌几口。过去因缺水不敢养牲口,如今他和老伴不光经营着40亩梯田,还搞起家庭养殖,“7头牛、10只羊,每年至少增收3万元。”赵俊海信心满满。

  有了水资源,致富路更宽。初夏时节,站在沟壑纵横的黄土梁上,映入眼帘的是满坡绿田,冒芽的玉米、抽穗的小麦长势喜人。“自从引来洮河水,山区还建起食用菌基地,群众农闲进棚务工,腰包越来越鼓。”定西市引洮工程建设管理局副局长王继宗说。

  兰州新区

  打造一流的政务服务环境

  本报记者付文

  “一次都不跑,实在太方便了!”近日,兰州新区推出“一次都不跑”政务服务事项改革,让刘东东尝到了甜头。

  刘东东是兰州新区一家水务公司的职员。5月11日上午,他通过兰州新区政务服务网,办理了工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登记表承诺备案,在申报事项时选择了“邮寄要件到窗口”。5月12日,生态环境局驻政务大厅工作人员收到其提交的资料后,快速进行审批,并通过综合速递平台,将办理结果邮寄给了刘东东。

  为打造一流的政务服务环境,兰州新区搭建“互联网+政务服务+邮政速递”综合速递平台,切实解决政务服务中群众办事“验”材料、“取”结果的“堵点”和“痛点”,实现了企业和群众办事“一次都不跑”。

  “目前,620项政务服务事项被列入‘一次都不跑’政务服务事项改革。”兰州新区经发局副局长、政务服务中心负责人侯成武说。

  从建设初期专注于规划编制、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功能配套,到2017年以后系统谋划推进改革,兰州新区在率先落实国家和省级重大改革任务基础上,以“管理效率最高、运营成本最低、服务水平最优”为目标,全方位推进系统改革。

  如今,兰州新区企业投资项目审批和开办时间大幅减少,前期费用下降70%,生产经营成本降幅20%。

  “去年,我们克服疫情等重大影响,一季度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2.3%。今年,同比增长20.2%。”兰州市委常委、兰州新区党工委书记杨建忠表示,我们将抢抓国家重大政策叠加机遇,苦干实干,确保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8%以上,争当改革发展排头兵。

  东乡

  扶贫车间拓宽致富路

  本报记者银燕

  在临夏回族自治州东乡族自治县大树乡南阳洼村,东乡族妇女马林红的生活,因为扶贫车间的建设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我没读什么书,在外打工没攒下什么钱,还见不到孩子,我们就回来了。”马林红说。

  东乡族自治县曾是“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地处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过渡带,山大沟深,十年九旱。脱贫攻坚战打响之后,短短几年时间,贫穷落后的东乡县发生了巨变。

  乡村要发展、产业是关键。2019年8月,为解决脱贫致富产业带动问题、解决农村贫困妇女就业增收问题,帮扶企业辽宁方大集团和当地一家公司合资,在大树乡南阳洼村办起扶贫车间。全自动绣花机、缝纫机、熨烫机一应俱全。车间建好后,马林红毫不犹豫地第一个报了名。由于踏实肯干,马林红被选为车间主管。

  “我几个月的工资在6000元左右。”马林红又开始学电脑,变得更积极、自信。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按照东西部扶贫协作和中央定点帮扶要求,厦门市和湖里区两级累计投入东乡帮扶资金4.74亿元、实施帮扶项目193个。自2013年以来,中石化集团累计投入帮扶资金4.46亿元、实施帮扶项目157个。方大集团、碧桂园集团等一批民营企业积极开展社会化帮扶。方大集团累计投入资金5.5亿元,实施产业帮扶项目27个,遍布全县18个乡镇60多个村,盘活运行扶贫车间31个,创造了9700多个就业岗位,实现了7500多人就业。

  如今,发展产业奔小康,实现乡村振兴的念头在东乡族群众心中生根发芽。

  《 人民日报 》( 2021年06月03日 第10 版)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