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①:邹平市魏桥铝深加工产业园工人正在查验铝卷。 董乃德摄(人民视觉)
图②:俯瞰荣成市的海洋牧场。 李信君摄(人民视觉)
图③:山东港口集团青岛前湾港自动化码头吊臂林立。 张仁玉摄(人民视觉)
图④:黄河济南段风光。 刘悦琛摄(人民视觉)
新兴产业显活力
本报记者肖家鑫
济南东部,十里钢城。2017年7月,作为山东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的一项重要举措,济南钢铁集团在济南市的钢铁生产线全面停产。
全国劳动模范、当年50岁的姜和信选择和济钢一起转型,投身“再造一个新济钢”。通过竞聘上岗,他来到济钢集团瑞宝电气公司,从一名电工转型为电气产品研发人员。
历经3年磨砺,姜和信迎来了职业生涯的第二春。“原先是跟不会说话的设备打交道,开发创新产品,好使就行。现在要和用户打交道,满足各类需求。”姜和信说,他的团队已完成50多项创新成果,多个产品推向市场。
“去产能不是去企业,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是关键。”济钢集团董事长薄涛介绍说,钢铁主业关停后,济钢集团以“多元主打、培育发展新兴产业”为战略目标,梳理形成十大转型发展项目。
坚持“变革突破+机制赋能”,济钢集团建立起面向市场的研发导向机制和有效激励机制,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如今,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现代城市服务已成为新济钢的三大主业,与之相适应的空天信息、智能制造、现代物流等一大批重点项目相继落地。
沉寂3年的济钢老厂区也将恢复活力:济南市与中科院合作,将在这里建设空天信息产业基地。
济钢集团的转型,是济南市近年来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的缩影。
立足工业强市战略,济南加速构筑集聚集群集约、高端高质高效的现代工业产业体系。四大主导支柱产业链式集群规模化发展,大数据与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与高端装备产业规模已突破4000亿元,精品钢与先进材料、生物医药与大健康产业规模已达1500亿元。
海洋经济展前景
本报记者侯琳良
青岛西海岸新区东南120海里处,南黄海海域,从空中俯瞰,一枚“圆环”在海面上静静漂浮。
“它叫‘深蓝1号’网箱,里面有近20万尾三文鱼,再过一段时间,第一批鱼就能上市了。”山东深海冷水团海洋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克明介绍。
去年8月,依托这片海域,深远海绿色养殖试验区正式获批。以此为契机,西海岸新区加快探索深远海资源开发利用模式。
来到位于西海岸新区的海西湾船舶海工产业基地,10万吨级的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正在建造。产业基地负责人介绍,这艘船长249米,养殖水体达8万立方米,投产后预计年产精品鱼类4000吨、年均营业收入约2.2亿元。
“一艘养殖工船,就是一个海洋牧场。”青岛西海岸新区工信局总工程师阚志强说,养殖工船不仅开创智慧养殖新模式,还推动了船舶设计及建造、水产品深加工等多个产业融合发展。
行走西海岸新区,既有看得见的“海洋重器”挺进深蓝,更有看不见的新技术孕育新动能。
“非洲肺鱼除了以鳃呼吸外,还能以鳔代肺呼吸,可在枯水期钻入淤泥休眠数月之久。”说起万种鱼基因组项目发布的第一期研究成果,青岛华大基因研究院执行院长范广益颇为兴奋,“破译非洲肺鱼呼吸系统进化的密码,可以为人类相关器官的疾病诊断和治疗提供有益借鉴。”落户西海岸新区5年,青岛华大已建成国家海洋基因库,发布海洋生物基因组学科白皮书,成果颇丰。
面向海洋,“蓝色”新动能加快成长。“十三五”期间,西海岸新区海洋生产总值实现翻番,到2020年总量达到140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37%。“‘十四五’期间,我们将坚持把海洋经济作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领域,力争海洋经济年均增速达到15%。”青岛市委常委、青岛西海岸新区工委书记孙永红说。
生态渔业正拔节
本报记者李蕊
屏住呼吸,盖江涛小心翼翼提起料台,仔细一瞧,网起的小虾们蹦得欢快。“扑通”,几只小虾跃进水里,激起一朵朵小浪花。盖江涛咧嘴一笑:“咱这虾,吃料好,长得旺,不愁卖。”
盖江涛干过建材行业,卖过红酒,2012年回乡养起对虾。他的家乡滨州市博兴县乔庄镇,被中国渔业协会授予“中国白对虾生态养殖第一镇”称号。靠着在盐碱地里养对虾,当地群众顺利脱贫致富。
过去,守着低洼涝碱地,乔庄人种水稻、棉花、冬枣,但效益低、收成少。2001年,乔庄镇调整产业结构,引进南美白对虾品种,利用地下微咸水资源发展水产养殖。2006年以来,全镇推行以奖代补,对连片成方开发200亩以上的村,给予1万元以上奖励;协调农信社为虾农提供小额贴息贷款。
养好虾,技术是关键。2012年,博兴县以渔业科技入户工程为抓手,培养科技指导员入户传授养殖技术。盖江涛说:“镇上还推广科学养殖模式,如今亩产达2000斤,产量是原来的5倍多!”
既要技术规范化,还要产业规模化。博兴县集中连片开发乔庄镇盐碱地,配套水利工程,改造道路管网,打造现代渔业园区。截至目前,乔庄镇已建成高标准池塘1.2万个,养殖面积达3.5万亩。
采用封闭式养殖,不外排废水,不使用抗生素,只用有益微生物等方法调节,乔庄镇养出鲜嫩肥美的“生态虾”。2020年全镇养虾产值突破10亿元,虾农人均收入2.8万元。
“盐碱地里养对虾,是滨州发展生态渔业的一个缩影。”滨州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张成江介绍说,博兴、沾化、无棣三区县成功创建渔业健康养殖示范县,全市60%的养殖企业建成畜牧业生态循环生产设施,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配建率已达100%。
油城焕发新生机
本报记者李蕊
把一副假牙模型、一块手机背板、一个陶瓷轴承摆在一起,山东国瓷功能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员工毕先涛指着展示瓶中的粉体告诉记者:“瞧,这些都是它‘变’出来的。”
这一看似普通的粉体,是国瓷公司研制的氧化锆。随着像国瓷这样的新材料企业不断集聚,东营这座石油老城正焕发新生机。
多年前,人们形容东营有“3个70%”:70%的生产总值、70%的财政收入和70%的产业来自石油。“油竭则城衰。东营必须转型发展,未雨绸缪培育特色新产业。”东营市新旧动能转换办公室副主任张月锐说。
2015年,东营在全省率先开展化工企业“评级评价”工作,在首次“评级评价”中停产整顿乃至关停的企业占比超过1/4,淘汰石油炼化落后产能1607万吨。
东营还实施“优势产业+人工智能”三年行动计划,以智能制造赋能石化、橡胶轮胎、石油装备、有色金属等传统产业高质量发展。截至目前,全市入选省级“现代优势产业集群+人工智能”试点示范项目21个,东营港经济开发区建成“5G+”智慧化工园区。
既要破旧,更要立新。东营市立足资源优势、产业优势,把新材料产业作为转型发展的重要领域。2019年8月,国家级稀土催化研究院落户东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发挥研究院的带动功能,东营强化创新驱动,延伸产业链条,推动新材料产业集群发展。2020年,全市47家新材料企业营业收入达221亿元,实现利润总额35.5亿元,产值连续两年保持两位数增长。
“东营将推动企业加快设备更新、技术创新,推动新兴产业做优做强、集群发展,构建具有持续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东营市委书记李宽端说。
打造产业新优势
本报记者肖家鑫
在直径仅35毫米的圆形区域上,密密麻麻竖立着127根比头发丝还细的针。这些细针直径仅0.05毫米,高12毫米。
“用一根铝材质的棒料,连续不断加工21个小时,才有了这一根根细针。可以说,这些细针验证了我们机床的动态加工高精度。”山东蒂德精密机床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勇说。出色的加工精度让蒂德公司在国内高档数控机床行业脱颖而出,其产品已广泛应用于汽车制造、轨道交通、风电装备等行业。
锻造现代产业优势,很重要的就是培育优良产业生态。蒂德公司坐落于济宁市兖州区,这里聚集了一大批装备制造企业,具备一定产业基础。但数控机床作为装备制造业的“工作母机”、制造机器的机器,研发成本高、周期长、难度大,蒂德公司作为当地少有的机床企业,一度面临配套产业不够等问题。
如何营造富有竞争力的产业生态,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济宁着力强化项目招引、自主延链、吸引配套,补齐产业链短板,变优质企业“单打独斗”为“联合作战”,促进产业集群发展。
“我们把数控机床拆分出35个关键零部件,分析每一个零部件在当地产业链里是强还是弱,哪些属于空白。对于比较强的产业链企业,我们重点招引行业领军企业进驻;对于空白的,就明确重点区域、重点企业精准对接引进,完善产业链条。”中欧(济宁)国际合作产业园招商促进部部长王俏说。
通过“以链招商、以企招商、以商招商”,与蒂德公司有长期合作关系的国内外企业纷纷签约入驻产业园。项目建成后,预计可年产各类高档数控机床5000台、机床功能部件1万台(套),形成100亿元产业规模。
《 人民日报 》( 2021年05月20日 第10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