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6月21日

|

机制活 产业优 百姓富 生态美 福建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

来源:人民日报时间:2022-05-18分享:

         宁德,闽东大山依旧,发展面貌一新。当年为摆脱贫困而奋战,而今连抱产业“金娃娃”,开启高质量发展“加速跑”。

  厦门,凤凰木火红如故,“鹭岛”旧貌换新颜。昔日东南沿海小渔村,当下已成高素质的创新创业之城、高颜值的生态花园之城。

  长汀,往日濯濯童山,今朝花果飘香。曾经我国南方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如今再现绿水青山,共享“金山银山”。

  “挽住云河洗天青,闽山闽水物华新。”往日画面,今朝新景,沧桑巨变。

  “从1985年到2002年,我在厦门、宁德、福州和省里工作了17年半,对八闽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都充满感情,同福建广大干部群众结下了深厚情谊。”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到福建考察调研,多次对福建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批示,亲自为福建发展擘画蓝图、指明方向,成为福建做好各项工作的根本遵循。福建广大干部群众始终带着特殊感情和责任,牢记嘱托,一张蓝图绘到底,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

  机制活——

  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

  “一个平台、一个界面、一点接入、一次申报”——中国(福建)国际贸易单一窗口,眼下已迈入4.0版本。货物进出口时间从4个小时减少至5——10分钟,船舶进出境从36个小时减至2.5个小时,每年为企业省下的开支超过300亿元……改革成绩单,写满获得感。

  国际贸易单一窗口,诞生于福建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的迭代演进,映射出福建全面深化改革的蹄疾步稳。

  船到中流水更急。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深化改革向纵深推进,“爱拼敢赢”的福建人自觉在大局下思考行动,向改革要动力,以开放激活力,奋力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

  勇担国家使命,敢闯敢试走新路——

  经济特区、自贸试验区、综合实验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福建有着多区叠加的政策优势,更承担着先行先试的多重使命。福建敢闯敢试,多点突破:自贸试验区推出17批480项创新举措,其中全国首创196项;“丝路海运”“丝路飞翔”等八大工程深入实施;平潭综合实验区全力打造“一岛两窗三区”,目标直指福建乃至全国对外开放的海上新支点。

  求解发展难题,善用改革开新局——

  从开办企业到工程建设项目审批,从电力供应到不动产登记,福建勇于“刀刃向内”,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如今,全省依申请审批服务事项网上可办率超过97%,“一趟不用跑”占比超过65%,开办企业时间压缩至3个工作日内……2019年全国营商环境评价中,厦门、福州在全国41个城市中位居前列。

  紧盯民生痛点,群众所需为改革所向——

  三明医改,享誉全国。从最初的治混乱、堵浪费,到“三医”联动、“两票制”、“年薪制”,再到如今的医保打包支付、组建总医院、C——DRG收付费,三明医改已迈入“以健康为中心”的3.0版。三明的同志说:“只要是群众得实惠的改革,阻力再大也要干。”

  产业优——

  提升传统产业做大新兴产业

  闽东宁德,宁德时代的总部基地状如锂电池电芯,高高耸立。新能源动力从这里输送全球,也为闽东大地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短短数年,宁德锂电新能源从无到有,如今已领跑全球。以宁德时代为龙头,产业链布局不断延展,辐射山海。近年来,宁德连抱产业“金娃娃”,锂电新能源、新能源汽车、不锈钢新材料、铜材料四大主导产业强势崛起,当年东南沿海的“黄金断裂带”,如今已是福建新的经济增长极。

  宁德新气象,展现出福建发展新律动。站在新的历史起点,福建提出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超越。产业优化升级,既是题中之义,也是关键支撑。

  主导产业“强筋健骨”。

  厦门翔安,总投资480亿元人民币的天马第六代柔性AMOLED生产线项目,前不久刚刚封顶。天马第六代柔性AMOLED生产线项目,主要生产曲面屏和折叠屏,项目达产后,将实现月产能4.8万张玻璃基板。作为福建三大主导产业之一,福建电子信息产业长期缺“芯”少“屏”。福建瞄准短板,着力填“屏”补“芯”,产业根基不断夯实。

  传统产业提质升级。

  粗纱产品刚刚下线,就通过空中自动化轨道进入下一道工序;机械手将两端线头轻轻一捻,纱线接头工序便瞬间完成……纺织业重镇福州长乐,长源纺织公司通过数字技术赋能,刷新着传统产业的新气质。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让传统产业翻好技改“高低杠”,“十三五”期间,福建技改投资年均增长15%以上。

  新兴产业快速成长。

  “十三五”期间,福建新能源、物联网、生物医药加快发展,一批龙头企业脱颖而出。2020年,福建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到了规上工业增加值的25.6%。未来,将着重做好数字经济、海洋经济、绿色经济三篇大文章。

  百姓富——

  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心头事

  沙县夏茂镇俞邦村,小吃的味道浸润着村里每个角落。村民们的营生,几乎都跟小吃业相关。村民林木英,兄弟姐妹7人,6个在外做小吃生意;两个儿子一个女儿,也都是小吃业主,门店开到了武汉和南京,一年收入少说也有十几万元。

  沙县是革命老区,重重大山围绕,群众的日子紧巴巴。吃苦耐劳的沙县人在舌尖上闯天地,党委政府持续引导扶持——小吃业成了老区人民脱贫致富的“金钥匙”。

  福建不算脱贫攻坚主战场,可精准扶贫的工作,丝毫不敢大意。全省精准识别建档立卡农村贫困人口45.2万人,分类施策:安排财政专项扶贫发展资金,扶持建档立卡贫困户因地制宜发展增收脱贫项目;易地搬迁172万多人,整体搬迁7300多个自然村;在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面享受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等政策的基础上,实施精准扶贫医疗叠加保险政策……2020年末,全省现行标准下的所有贫困人口,如期实现脱贫摘帽。“十三五”期间,福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5年的25404元增加到37202元,居全国第七位。

  发展以人民为中心,群众的心头事,就是党委政府的要紧事。

  “十三五”期间,在广泛征集群众意见的基础上,福建全省共实施129件为民办实事项目,着力解决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头等大事”和“关键小事”。

  全省医疗机构床位数增长超过25%,看病“一床难求”得到缓解;“厕所革命”三年行动,全省新建改建公厕6300座、旅游厕所2019座;福州、厦门城市建成区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均达90%以上,9个设区市和平潭基本建成餐厨垃圾处理厂……

  生态美——

  让绿水青山永远成为福建的骄傲

  福建多山、多水、多绿,是名副其实的“生态优等生”。这些年,“生态优等生”还在竿头日进:森林覆盖率连续42年保持全国首位;所有设区城市空气质量达标天数比例98.8%,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1.8个百分点……

  生态高颜值与发展高素质齐头并进,福建为什么能?

  生态治理,常抓不懈——

  持续推进蓝天、碧水、碧海、净土工程;全面推行河长制,实现省、市、县、乡、村五级治水全覆盖;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系统推进美丽城市、美丽乡村、美丽河湖、美丽海湾、美丽园区建设。

  生态改革,勇闯新路——

  作为全国首个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福建率先扛起环境保护“党政同责”大旗;林业碳汇交易成交量和成交额均居全国前列;建成全国首个省级“生态云”平台……探路3年多,22项“福字号”改革经验向全国复制推广。

  生态理念,深入人心——

  将乐县常口村,习近平同志当年考察时留下的“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的嘱托,村民们将嘱托融进村规民约,刻在了石碑上:“绿水青山,金山银山,永续利用,惠泽子孙。”

  今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再次殷殷叮嘱:“绿色是福建一张亮丽名片。要接续努力,让绿水青山永远成为福建的骄傲。”

         《 人民日报 》( 2021年05月18日   第 09 版)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