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淞在《党史学基本问题研究》中指出,党史基本著作是党史研究成果的集中展示,是我们的“拳头”产品,是实现资政育人根本任务的主要载体。学习《中国共产党的一百年》这个“拳头”产品有助于我们党史工作者学习先进,创作出更多的“拳头”产品。
一、如何谋篇布局
本书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去分析、展现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这两个维度既区别又联系的有机结合在一起,并佐以相关的历史背景、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勾划出党的历史全貌。从时间上看,党的历史表现为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4个历史时期的历史;从空间上看,党的历史又表现为党的不懈奋斗史、理论探索史和自身建设史。在时空布局的统筹兼顾之下,重点突出,以历史与现实的结合点,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最需要解决的重难点为突破口,突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正确把握社会主要矛盾和中心任务、重视战略策略问题、永葆党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本色,实现牵一发而动全身、纲举目张的效果。
在时间维度上,在4个历史时期的总体布局下,设置了次级布局,如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包含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和投身大革命的洪流,掀起土地革命的风暴,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伟大胜利等次级布局。次级布局之下,有更为具体的布局,如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和投身大革命的洪流的布局之内,有近代中国社会和各种力量的艰难探索,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等更为具体的布局。从基本布局到中间层次的布局,再到更为具体层次的布局,层层展开、环环相扣,逐渐深化对党的百年历程、成就、经验、意义的研究。
在空间维度上,党领导人民的不懈奋斗史集中体现在党在4个历史时期的主要任务以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军事、外交、党建等不同层面的内容,共同勾勒出党百年奋斗的历史脉络,呈现了党的全部活动的基本面貌。党的理论探索史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展现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过程、特点,时代背景、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基本要求,领袖人物在其中的地位和作用。通过党在各个历史时期确立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和党面对不同任务和问题所采取的战略和策略的变化透析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内涵和理论源流。在此之下是党的领袖人物包括主要代表人物和中央领导集体中的其他人物的思想贡献。党的自身建设史沿着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到“新的伟大工程”的历史进程,通过党在不同历史时期开展自身建设的历史背景和主要内容,勾勒出了党的各方面建设的基本面貌,如加强和改进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制度建设,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党的组织和队伍不断发展壮大等。在此之下,还有更具体的布局,如第九章扎实推进党的各方面建设和开展“三讲”教育一节就涉及到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党员队伍建设、领导班子建设等都属于党的组织建设范畴。
二、如何叙述历史史实
1.人民斗争史的背景中发端
胡乔木说:“党史是人民构成的历史,跟人民斗争的历史分不开,我们要在人民斗争历史的背景下写党史。”他提出写人民斗争历史要写清楚党是在人民中间奋斗的,是在群众斗争的基础上引导斗争的,是密切地依靠群众才取得胜利的,是依靠跟党密切合作的人共同奋斗的,是广大干部和党员共同奋斗的,所以历史史实的叙述要从人民斗争史的背景下开始。
本书第一章第四节党的二大和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这一部分,编者始终围绕核心要素制定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纲领展开。当时社会的大背景是中国人民对外国侵略者和本国封建统治者进行了长期的斗争,但是成效甚少。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纲领正是在总结以往斗争失败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制定的。“这些斗争有重大的意义,但有两个根本性的弱点:第一,没有认清革命的对象,不能团结真正的朋友以攻击真正的敌人。第二,没有广泛地发动群众,特别是没有深入到下层的工农群众中去,未能形成有组织的、持久的群众运动。”党的二大第一次提出了明确的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纲领,有利于广大党员干部认清革命的对象,团结真正的朋友,广泛地发动群众,攻击真正的敌人。
2.国家和社会发展史的多层互动中展开
马克思说:“现代历史著述方面的一切真正进步,都是当历史学家从政治形式的外表深入到社会生活的深处时才取得的。”胡乔木说:“党的历史与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历史是不能分开的,否则我们党的历史便得不到科学的解释。”欧阳淞说:“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在各种社会因素的相互作用下形成的,是各种历史因素合力的结果,其中有国际因素与国内因素的互动,有党与国家、社会的互动,有中央领导机关与地方、基层组织的互动,有党组织与党员的互动,有经济需求与政治因素的互动,有历史积淀与现实问题的互动,等等。”所以历史史实的叙述要同人民的历史、国家和社会的历史相统一。
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纲领是在党组织与党员的互动,国际因素与国内因素的互动,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互动中,通过中国共产党人亲身实践总结经验得出的。“1922年1月,《先驱》的发刊词指出:必须把‘努力研究中国的客观的实际情形,而求得一最合宜的实际的解决中国问题的方案’,当作‘第一任务’。”中国共产党人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观察和分析中国面临的实际问题,这是党组织与党员的互动。“1921年底至1922年初帝国主义列强召开的华盛顿会议,通过《九国公约》,肯定了美国提出的‘各国在华机会均等’和‘中国门户开放’的原则……在此背景下,中国各派军阀展开更为激烈的争夺……这些事实,使中国共产党人开始认识到,中国人民所受的最大痛苦,还不是一般的资本主义剥削,而是帝国主义的压迫和封建军阀的统治。”在国际形势和国内形势的互动下,中国共产党人开始认识到中国人民所受的最大的痛苦是帝国主义的压迫和封建军阀的统治。“1922年1月至2月,共产国际召开远东各国共产党及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中国共产党派代表出席。大会阐明了列宁关于民族和殖民地问题的理论,指明中国‘当前的第一件事便是把中国从外国的羁轭下解放出来,把督军推倒’,建立一个民主主义共和国。”这是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组织的互动,共产国际认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的第一件事是建立民主主义共和国。在历史的多层互动中,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召开。
3.“党怎么说”与“党怎么做”相结合
“党怎么说”指的是党的指导思想,不同历史时期的路线方针政策、重大决策部署。“党怎么做”指的是党的创造性实践活动。二者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紧密结合起来。本书第一章第四节“制定民主革命纲领,开展工农运动”就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初期将党的思想理论与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工农运动实践统一起来。
“党的二大和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这一“党怎么说”部分注重宏观把握,提炼、归纳核心内容以展示党的思想理论的内涵和精髓。编者用寥寥几句点明党的二大召开的时间、地点、人员,通过文件,组成机构,篇幅重点放在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和组成“民主主义联合战线”上,这样的布局方式重点突出,展示了党的二大的内涵和精髓。“1922年7月16日至23日,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举行。出席大会的代表12人,代表全国195名党员。”一句话对事件进行简单描述。“党的二大通过对中国经济政治状况的分析,揭示出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这一段初步阐明了新民主主义时期中国革命的性质、对象、动力、策略、任务和目标。“党的二大宣言……指明了中国革命的前途……”这一段指明了新民主主义时期中国革命的前途。“大会指出,为了实现反帝反军阀的革命目标,必须组成‘民主主义的联合战线’……”这一段指出要组成“民主主义的联合战线”。这三段是党的二大的重点内容和精髓所在。“党的二大在全中国人民而前破天荒第一次提出了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这一段对党的二大进行积极评价。“大会通过的《关于共产党的组织章程决议案》等文件,阐明了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中最有革命精神的分子所组成的政党。”“大会选出由陈独秀、张国焘、蔡和森、高君宇、邓中夏五名委员和三名候补委员组成的中央执行委员会。”这两段对党的二大通过文件和组成机构进行简要描述。“不过,党在当时对中国革命问题的认识也还有缺点……”这一段点出党的二大的不足之处。整个篇章对党的二大进行宏观提炼概括,重点突出,精当点评穿插于文章之中,客观性和思想性兼具。
“工人运动的高潮和农民运动等革命运动的初步开展”这一“党怎么做”部分以更多的笔墨记述中国共产党作为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如何以党的二大思想为指导,动员、组织、带领党员群众为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谋利益的,为他们的解放事业服务的。本节重点选取了1922年1月香港海员罢工,1922年9月安源路矿工人罢工,1922年10月开滦煤矿工人罢工,1923年2月京汉铁路工人罢工和农民运动,青年团组织,女界联合会等典型事例展现了工人、农民、青年、妇女在党的领导下开展丰富多彩的创造性实践活动的全过程。通过“党怎么说”和“党怎么做”的历史性互动,既阐明了制定民主革命纲领和开展工农运动的深层次原因,也全面客观、生动感人的展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初期工农群众运动的历史实际,还显示了中国工人阶级坚定的革命性和坚强的战斗力以及要掌握革命的武装斗争,争取一切可能的同盟者的经验教训。
4.文字新鲜活泼、朴实生动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本书编写注重解放思想、与时俱进,运用新的历史资料、新的研究视角、新的研究方法,新的框架结构、新的语言风格、新的版式设计、新的图标使用等;注重修辞与写作方法,运用波澜起伏的叙述、精妙绝伦的文字、饱含情韵的笔触,鲜活的故事、感人的细节,丰富的文献、翔实的史料,达到深入浅出、雅俗共赏。
采用新的框架结构,《中国共产党的一百年》注重创新,采用新的结构框架,如明确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作为党的历史的第四个时期,将原书第一章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和第二章在大革命的洪流中合并为一章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和投身大革命的洪流等。
突出党的领导,在新的框架结构下,《中国共产党的一百年》语言表达突出党的领导力,如在大革命的洪流中改为投身大革命的洪流,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建立改为推动实现第一次国共合作,五卅运动和大革命高潮的到来改为掀起大革命高潮。
紧跟时代步伐,《中国共产党的一百年》用词紧跟时代进步、社会发展的节拍,如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和中华民族的两大历史任务改为近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改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初心使命的确立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初心使命等新词新句出现在《中国共产党的一百年》一书中。
突出核心内容,《中国共产党的一百年》编写注重突出核心关键因素,如党的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改为党的二大和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和向赣南闽西进军改为中国革命具有决定意义的新起点及建立井冈山农村革命根据地和向赣南闽西进军等。
注重历史感,《中国共产党的一百年》编写注重前后因果联系,更有历史感,如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改为五四运动: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左”倾错误的严重危害改为“左”倾路线的严重错误和红军进行战略转移等。
三、如何精当点评
中国史书编写历来有史论结合的传统,讲究以叙为主、以叙为本、以叙为体,坚持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夹叙夹议,以增强思想性、针对性、导向性。那么,如何对史实进行精当的点评呢?本书对五四运动意义的描写“陈言大去、新意迭见”,点评有根有据、准确生动,富有哲理、富有启发,历史感和时代性兼具。
本书对于五四运动的点评采用从具体到抽象,从直接到间接,层层递进,逐渐深入的方法,使点评基于准确叙史之上,恰到好处、要言不烦。在具体影响层面,从直接意义到间接影响,循序渐进的描述。书中解读五四运动的直接意义主要是从国家、社会、思想文化、民族复兴四个方面出发予以深刻阐释。“五四运动,爆发于民族危难之际,是一场以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五四运动对于国家而言是一场爱国革命运动,对于社会而言是一场拯救民族危亡、捍卫民族尊严、凝聚民族力量的社会革命运动,对于思想文化而言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和新文化运动,对于民族复兴而言增强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实现民族复兴的志向和信心。
书中解读五四运动的间接影响是在总结出五四运动的革命性、进步性、广泛性这三个特征后,从社会、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新的革命、民主主义革命、近代中华民族六个方面进行全面解说。“五四运动,以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追求救国强国真理的进步性、各族各界群众积极参与的广泛性,推动了中国社会进步……”五四运动对于社会这个宏大的概念而言直接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对于马克思主义而言促进了其在中国的传播以及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对于中国共产党而言为党的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对于新的革命而言为新兴革命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创造了条件,对于民主主义革命而言是新旧民主主义的转折点,对于近代中华民族而言促进了民族独立和发展进步。
在抽象意义层面,本书从爱国主义、全民觉醒、永久奋斗三个方面对五四运动的意义进行解读,对当今“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并且通过连续使用三个“全民族”的排比提出了对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进、振兴中华的殷切期望。“五四运动以全民族的力量高举起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五四运动以全民族的行动激发了追求真理、追求进步的伟大觉醒……;五四运动以全民族的搏击培育了永久奋斗的伟大传统……”。这样,对五四运动历史的评价全面科学,精准恰到,读来有酣畅淋漓之感。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中国共产党的一百年》一书中还有许多内容需要我们细细品味,慢慢体悟,只有踔厉风发,勤学不辍方能日有进益。(作者系省委党史和地方史志研究室第三研究处四级主任科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