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6月21日

|

您当前所在位置: 河南省党史方志网 > 学术研究 > 党史研究

对新时代河南省“五区”国家级战略平台的历史考察

来源:省委党史和地方史志研究室作者: 赵太航时间:2022-08-01分享:

  党的十八大以来,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国(郑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国家大数据(河南)综合试验区等一批事关全省长远发展的国家级战略平台在河南落地建设。如今,这些重大战略平台已经构成引领带动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组合,在区域发展、改革开放、创新驱动等方面形成了诸多战略先导优势,为河南高质量发展不断开创新局面、接续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绚丽篇章提供了强劲动力。

  一、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

  河南省地处内陆、不沿边不靠海,这样的区位限制使得河南的对外开放与东南沿海地区相比受到很大制约。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航空经济成为提升在全球范围内配置高端生产要素、促进跨越式发展的“新引擎”,为河南破解区位瓶颈、加快融入全球经济大循环、推动自身发展带来了新机遇。河南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抢抓机遇,在全国率先提出建设航空经济实验区的战略构想。2013年3月7日,国务院正式批复《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发展规划(2013—2025年)》,赋予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国际航空物流中心、以航空经济为引领的现代产业基地、内陆地区对外开放重要门户、现代航空都市、中原经济区核心增长极“五个战略定位”,要求“努力把实验区建设成为全国航空港经济发展先行区,为中原经济区乃至中西部地区开放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由此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成为全国首个上升为国家战略、目前唯一一个由国务院批准设立的航空经济先行区。

  自获批以来,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以“空中丝绸之路”建设为统领,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建设大枢纽、发展大物流、培育大产业、塑造大都市,为我国内陆地区探索出一条依托航空扩大开放、转型发展的新路径。如今,实验区已经建设成为一个拥有航空、高铁、地铁、城铁、普铁、高速公路与快速路等多种交通方式的立体综合交通枢纽,是我国内陆首个人民币创新试点、三个引智试验区之一、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河南唯一一个区域性双创示范基地、河南体制机制创新示范区,被列为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引领”、河南“五区一群”国家战略首位、河南最大的开放品牌、带动河南融入全球经济循环的战略平台。2021年,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172.8亿元,对郑州市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22.3%。全区外贸进出口总额突破5000亿大关,达到5245.6亿元,在全国各类开发区中排名第四,分别占河南省、郑州市的64%、89%。全区四上企业营业收入达到6365亿元,工业总产值达到4174.5亿元;其中电子信息业产值完成4110.5亿元,在河南省、郑州市占比分别达到79%、95%。

  二、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依托国家高新区建设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是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最高层次载体。进入新时代,河南省将创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作为引领支撑全省创新发展、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重大工程和重要抓手加以推进。2014年12月,河南省政府正式向国务院报送《关于建立中原城市群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请示》。2016年3月3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要在现有11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基础上,再新设河南郑洛新等3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同年4月5日,国务院批复同意科技部、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郑洛新国家高新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请示》。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成为国务院批复的第12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同年5月26日,河南省委、省政府印发《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5月27日,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正式揭牌、启动建设。河南省将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确立为全省创新驱动发展的核心载体,将其总体定位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原创新创业中心,具体定位为开放创新先导区、技术转移集聚区、转型升级引领区、创新创业生态区。自成立以来,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强力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先行先试,不断强化有效政策供给,多方协同推进创新引领型企业、平台、人才、机构和科技金融体系建设,推动示范区建设持续迈上新台阶,带动全省科技创新能力稳步提升。

  经过6年多的建设,如今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已经成为引领全省创新发展的核心增长极,培育、集聚了全省60%的国家级创新平台、61%的高新技术企业、50%的创新型龙头企业、2/3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和80%以上的国家重点实验室,示范区内盾构、新能源客车、超硬材料、流感疫苗等产业的技术水平和市场占有率均位居全国首位。截至2020年,示范区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3883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数量达7823家,分别占全省的61.3%和66.2%,带动全省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达到11826家,居全国第5、中部首位,全省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6333家;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2.29件,是全省平均水平的3.2倍;技术合同成交额达306.8亿元,占全省的79.8%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57.4%,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4个百分点;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2.2%的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贡献了22.6%的产值,带动全省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43.4%。

  三、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

  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是党中央在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战略举措,在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2015年2月28日,河南省政府向国务院上报了《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设立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的请示》,并随文上报了《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草案)》。2016年8月31日,国务院决定设立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2017年3月15日,国务院印发《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明确了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的总体要求、区位布局、主要任务和措施、保障机制,标志着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获国务院批复成立。2017年4月1日,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挂牌成立。这为河南实施更加积极主动开放战略、培育面向全球的竞争新优势、加快建设内陆开放高地带来重大发展机遇。试验区涵盖郑州、开封、洛阳3个片区,其战略定位是: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以可复制可推广为基本要求,加快建设贯通南北、连接东西的现代立体交通体系和现代物流体系,将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成为服务于“一带一路”建设的现代综合交通枢纽、全面改革开放试验田和内陆开放型经济示范区。

  自挂牌成立以来,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紧紧围绕国家赋予的战略定位,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以可复制可推广为基本要求,大胆探索、勇于突破,规定动作做到位、自选动作争出彩,推动试验区政务服务改革走在前列、贸易便利化水平加快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成效初显、差异化特色化探索持续深化、产业聚集效应逐步显现,很好地发挥了改革开放试验田作用。2021年11月召开的河南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明确提出,要高水平建设河南自贸试验区2.0版,开展首创性、集成性、差异化改革探索,推动区域扩展,建设开放创新联动区。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已经开始从“立柱架梁、夯实基础”走向“全面推进、提质跃升”的新阶段。2021年,试验区货物进出口总额580亿元,是挂牌前的4倍,实际利用外资19.8亿美元,是挂牌前的5倍。截至2022年3月底,试验区累计入驻企业11.8万家,注册资本总额1.34万亿元,分别是设立前的4.4倍、5倍,共有125家世界500强企业在试验区投资布局;累计实现税收收入1892.2亿元,年均增速6.8%,高出全省1.8个百分点;《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中160项试点任务已基本实施,创新构建了政务、监管、金融、法律、多式联运等五大服务体系;试验区累计形成479项改革创新成果,商事制度改革、跨境电商等领域制度创新走在全国前列,14项创新成果被国家层面采纳推广,80项成果在全省推广。

  四、中国(郑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

  建设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是新时代我国顺应世界经济和国际贸易全球化、信息化发展潮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深化内陆地区改革开放的重大战略举措。对身处内陆腹地的河南省而言,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更是扩大对外开放、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平台和全新机遇。早在2012年5月,郑州市就被国家发展改革委选定为首批5个全国跨境贸易电子商务试点城市之一。2015年,河南省牵头积极申建中国(郑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并起草申建总体方案上报国务院。2016年1月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在郑州等12个城市新设一批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用新模式为外贸发展提供新支撑。同年1月12日,《国务院关于同意在天津等12个城市设立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的批复》成文,同意在郑州市设立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2016年5月3日,河南省政府印发《中国(郑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实施方案》,将试验区定位为进出口商品集疏交易示范区、对外贸易转型升级试验区、监管服务模式创新探索区、内外贸融合发展实验区。

  自获批建设至今,中国(郑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坚持以创新驱动发展,在监管制度、业务流程和商业模式等方面均实现较大突破,引领推动全省跨境电商规模、应用水平和跨境电商综试区建设水平都稳居中西部首位。首创“电子商务+行邮监管+保税中心”通关监管模式(即“1210”跨境保税进口模式),业务覆盖196个国家和地区;对跨境电商产品“即报即备”“即查即放”,跑出了日均处理能力3000万包、通关速度500单/秒的“河南速度”;探索发展“一馆多模式”“一馆多业态”跨境电商O2O零售商业模式,启动E贸易核心功能集聚区建设,基本建成郑州市全球网购商品集疏分拨中心。商务部《中国电子商务报告(2020)》显示,郑州跨境电商零售进出口总额位居全国跨境电商综试区城市第3(仅次于广州、东莞),省会城市第2(仅次于广州)。在商务部“2021年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评估”中,中国(郑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综合排名处于成效明显的第一档。2021年,郑州市跨境电子商务交易额达1092.47亿元,全省跨境电商交易总额达2018.3亿元、跨境电商企业发展至8770家。

  五、国家大数据(河南)综合试验区

  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是党中央、国务院深刻把握全球发展大势、为更好发挥数据资源的战略作用、加快建设数据强国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河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大数据发展,于2015年10月明确提出希望国家支持河南建设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并将“大数据发展战略”列入《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2016年10月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央网信办发函批复,同意河南省建设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国家大数据(河南)综合试验区是国家确定的首批区域示范类综合试验区,是国家实施大数据战略的重要载体,承担着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开展大数据综合试验探索的重大使命。2017年4月,河南省政府印发《河南省推进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实施方案》,明确了国家大数据(河南)综合试验区建设的总体要求、重点任务、保障措施。同年5月,河南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打造全国一流的大数据产业中心、数据应用先导区、创新创业集聚区、制度创新先行区,建成引领中部、特色鲜明的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

  近年来,河南省扎实推进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着力将试验区打造成为数字经济高地。截至2021年年底,已引进华为、阿里巴巴、海康威视等一批具有行业领先地位的大数据企业,搭建互联网医疗系统与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等60个省级及以上大数据创新平台和12个大数据双创基地,形成以郑东新区龙子湖智慧岛为核心区、省辖市和济源示范区18个大数据产业园区为主要节点的“1+18”发展格局,郑州下一代信息网络、信息技术服务产业集群入选首批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在大数据产业方面,河南省争取获批建设国家社会信用体系与大数据融合发展试点省,交通、扶贫、金融、能源、旅游等领域大数据创新应用取得突破性成效,发展了一批行业应用型骨干企业。

  进入新时代,河南省准确把握国家级战略平台“五区”先后落地中原的有利机遇,大力提升这些重大战略平台的能级。同时,加快制度创新和复制推广,高质量、高水平统筹推进国家级战略平台联动建设,探索实现“五区”要素整合、资源共享、功能叠加、效应协同,不断放大“五区”联动格局和优势叠加效应,较为充分地发挥了国家级战略平台载体对全省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引领作用。(作者系河南省委党史和地方史志研究室第一研究处一级主任科员)


责任编辑:张百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