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
蓝天碧水惠民生(民生)
本报记者 任胜利
《 人民日报》( 2017年08月25日 15 版
信阳黄柏山地处大别山腹地,属于革命老区,近年来依托优良生态发展绿色农业和观光旅游,走上脱贫富民之路。图为豫南黄柏山梯田。
王天定摄
郑州郑东新区CBD风光。
人民视觉
“建筑材料摆放混乱,立即整改!”“这有黄土裸露,马上安排人覆盖!”酷暑中的郑州,环境监管网格员邓晓阳满身汗水,顶着37摄氏度的高温,正在巡查郑州市二七区人和路街道办事处辖区的美景园工地。
加强环境保护和治理,让发展与环境和谐,二七区是河南的一个缩影。二七区构建了网格化大气污染防治体系,通过“互联网+”有效整合公安视频监控中心、数字化指挥中心、大气办等9个单位的监控资源设备,在郑州率先利用光纤传送视频影像至监控平台中心。目前已建立458个网格,形成覆盖全区、责任到人、监管到位的大气污染防治网络。
目前,河南省实行了市、县、乡、村四级环保监管区域包干责任制,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上下联动”的原则,建立起了市、县、乡、村四级环境监管网格,形成“街巷定界、无缝衔接、全面覆盖”的管理模式,实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不留死角、不留空白”监管。
河南上下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抓铁留痕:推进依法保护、治理,持续推进蓝天、碧水、乡村清洁三大工程,群众关心的大气、水、农村面源污染等突出环境问题逐步解决;持续深入开展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制定时间表和任务书;明确生态环境损害34种具体追责情形,规定“对造成生态环境和资源损害的,责任人不论是否已调离、提拔或者退休,都必须终身追责”。仅2016年,河南就查办环境行政执法案件4682起,罚金达4.4亿元。
“天变蓝,水变清,鱼变多,城变美,太高兴了!”鹿邑县的王秀兰获得感强烈。今年以来,河南PM10、PM2.5平均浓度、优良天数与去年同期相比实现了“两降一增”。
河南省环保厅统计数据显示,18个省辖市优良天数由2014年的183天,增加到2016年的196天,增加13天。18个省辖市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气与2014年相比大幅度减少。今年与2013年相比,Ⅰ—Ⅲ类水质断面增加5.3个百分点,劣Ⅴ类水质断面减少5个百分点。与此同时,河南完成2800个村庄环境治理,建成924个农村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创建国家级生态县3个、省级生态县5个,国家级生态乡镇104个、省级生态乡镇581个,国家级生态村7个、省级生态村2826个,600万农村人口直接受益。
“早上起来的第一件事,就是拿手机,不是看漏接电话,而是看空气质量。”灵宝市政府负责人告诉记者,大会小会说生态,茶余饭后说环保,成为人们的一种习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已成河南谋划发展、改善民生的重要遵循。
构建“五级联动远程医疗”服务体系
在家门口看好病
本报记者 任胜利
《 人民日报》( 2017年08月25日 15 版)
7月28日,4岁儿童焦某突发惊厥,入住嵩县中医院。当地医师武红星为患儿进行了化验检查,却无法确定具体病因,随即向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以下简称“郑大一附院”)申请远程会诊。
当天,郑大一附院儿科专家田培超通过远程会诊系统查看患者病情,很快诊断出患者病因,并提出下一步治疗方案。
“病人不转院,远程来诊断”,得益于河南省卫计委等单位依托郑大一附院建立的河南省远程医学中心,以及依托该中心平台建立“省—市—县—乡—村”五级联动的远程医疗服务体系。这个体系面向全省基层医疗机构,免费提供远程综合会诊、远程专科会诊、远程手术示教等各项远程医疗服务。
“通过远程医疗带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水平,有利于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让群众看得上、看得好、看得起病。”河南省远程医学中心主任赵杰说,像嵩县中医院这样的疑难杂症会诊,每天都在郑大一附院河南省远程医学中心上演,日均100例,高峰时150例。2016年该中心共在线会诊疑难病人近3万例,远程专科诊断12万例。
更多的患者留在基层,也有效缓解了大城市医院的压力。近3年,郑大一附院常见病、慢性病患者下降了10%,疑难危重患者所占比例上升到58%,难度较大的三、四级手术所占比例上升到71%。
整合培训资源 培养技术人才
在企业里学技能
王新生 李富军
《 人民日报》( 2017年08月25日 15 版)
走进扶沟天誉动力公司数控加工中心车间,一片忙碌景象。随着工人的手指在操作键盘上跳跃,车床飞快地旋转,模具忽起忽落,钢坯粗糙的表面逐渐变得锃亮、光滑。
正在操作键盘的小伙子笑了,他叫岳亚飞,是扶沟县职业教育中心数控专业的毕业生。今年5月来到天誉动力就业。“我现在一个人同时控制三台车床,一月能拿4000多元工资。”
河南是人口大省,如何将人力资源优势转化为人才资源优势?河南省实施职业教育攻坚计划,加快了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扶沟县在河南首家确立了“产业集聚区+职业教育”模式,将普通教育、职业教育、部门培训、企业培育等资源整合在一起,成立了年培训能力1万人次的县职业教育中心。从2011年投入使用以来,职教中心培训下岗职工再就业、技术工人等1.86万多人次,农民工及其他技术人才等1.5万多人次。
天誉动力公司副总经理岳卫中说:“公司成为县职教中心的实训基地后,校企无缝对接,节约了培训成本,解决了企业用工难题。”目前,扶沟县职业教育中心已与县产业集聚区内的多家企业建立校企合作。
“职教中心圆了我们的就业梦。”几年前,李凤云、王俊英等人怀揣梦想来到扶沟县职教中心,上了学前教育专业。现在,她们开办了属于自己的幼儿园,年收入最高达几十万元。
他们是河南最美的名片
文明河南好人多
朱佩娴 汪俊杰
《 人民日报》( 2017年08月25日 15 版)
在郑州建筑行业,有一位从大别山走出来的农民工,不但从家乡带出1万多名农民工,还无偿赡养700多位孤寡老人,他叫黄久生;在河南新城建设有限公司,有一位项目经理,30年没有拖欠过一名工人工资,没有一起工程质量投诉,他叫李江福……10年间,河南有16人当选“全国道德模范”,在全国名列前茅。
许昌市长葛市坡胡镇水磨河村村支书燕振昌一生记录94本工作日志,从头燃到脚一生光明;安阳市救助管理站站长许帅数年如一日为民服务,罹患癌症放弃治疗坚持工作,去世时仅37岁……他们是全国的“时代楷模”,在河南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
从20年坚持每周出诊6天的百岁仁医胡佩兰,到为救孤古稀高龄去卖唱的老艺术家王宽,再到用生命助人火海逃生的38岁中原汉子王锋……15年来,15名河南好人“感动中国”,展现出震撼心灵的力量。
大善河南,德耀中原,“河南好人”已成文明河南的“最美名片”。越来越多的“河南好人”在平凡的生活中默默奉献,凝聚起向上向善的磅礴力量。
文明,成风化人。“河南好人”离不开根植民间的大善土壤,是河南省委省政府多年来在精神文明建设上深耕细作的硕果。依托全省2万多个文化讲堂、市民学校,广泛传播好人先进事迹,形成崇德向善的浓厚氛围;累计建成4074个“文明使者”志愿服务站;制定《河南省维护社会治安见义勇为人员保护奖励办法》,让“河南好人”好人有好报。
“当你心灵软化时,善就涌出。”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著名作家二月河如是说。
豫来豫好
《 人民日报》( 2017年08月25日 15 版)
相声、小品、歌舞、戏剧……要啥有啥,这演出看着真得劲!讲老百姓听得懂的话,写老百姓看得见的事,演老百姓瞧得上的戏。特别是儿媳妇不孝顺婆婆那个小品,简直就是发生在俺们身边的事。
送戏下乡,让俺在家门口看上大戏。见到平时在电视里才能看到的大明星,用“百姓话”说“百姓事”,真符合农村人的口味。只要有空,俺就拉着家人一起看演出。你别说,经常看戏、看演出,慢慢就把“大道理”听懂了,“大政策”记住了。
——渑池县天池镇芮沟村村民艾保子
(高艳敏整理)
我们村是个贫困村,我毕业后在外办画室,经常带学生外出写生,就想到了山清水秀的家乡。可回村一看,一到用电高峰期总是停电。真怕房子盖好了,写生的人来了,没电咋办?我拿着筹到的120万元资金,不知道该不该继续投资。就在这时,国网嵩县供电公司驻村第一书记和驻村队员帮村里改造电网,用电高峰期再也不停电。
这下好啦!我把老屋翻盖成能容纳200人住宿的4层楼,联系省内美术培训学校,成功吸引1500人到三合村写生。见我成功了,许多村民返乡盖房,建了20多家旅馆,可以同时接待近700人住宿。
——嵩县黄庄乡三合村村民冯亚珂
(石亚博整理)
我从部队复员回乡后,把在军队激发起来的写作爱好,深植于家乡厚重的土地,一边谋生,一边创作诗歌。现在已发表诗歌、散文1600多首(篇),出版了3部作品集。
更令我高兴的是,我的作品受到越来越多农民兄弟的喜欢。在村里,不少人经常跟我一起品鉴诗歌,探讨诗歌创作。受他们的鼓励和启发,我开办了一家文学社,辅导中小学生和农村文学爱好者习诗作文。经济发展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从物质层面跃升到精神层面。所以,我的诗歌才会有人看,农民诗人才会在田野上有更多知音。
——中国作协会员、栾川县农民诗人李刚
(赵 琼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