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张牌 打出河南“新气质”(经济)
本报记者 马跃峰
《 人民日报 》( 2017年08月25日 11 版)
正阳县黄磊家庭农场的3000亩小麦喜获丰收。
高万宝摄
由中信重工与中国铁建重工集团联合研制、应用于洛阳地铁建设的首台盾构机“牡丹号”正式下线,实现了洛阳地铁洛阳造的第一步。
黄政伟摄
以郑州为中心的“米”字形高铁网的重要组成部分——郑徐高铁正式开通。
王建伟摄
登高俯瞰,郑州航空港区新港大道西侧,一排排厂房与研发大楼鳞次栉比。蓝顶红墙下,藏着一个手机“王国”。全球每7部手机就有1部出自于此。
几年前,这里是一片荒地。擅长“种麦子”的河南人种下一个“苹果”,如今收获一片“果园”。2017年,河南手机产量突破2.5亿部,成为全球最大的智能手机生产基地。
先进制造业强省“荣誉墙”上,多了重重数笔:新能源客车产量2.7万辆,居全国首位;培育形成装备、食品2个主营业务收入超万亿元的优势产业集群,18个千亿级主导产业集群,142个百亿级特色产业集群。今年上半年,河南GDP首破2万亿元,增长8.2%……
亮丽成绩单从何而来?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到河南调研指导,精准把握河南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重大关键问题,提出“发挥优势打好四张牌”的要求,即“以发展优势产业为主导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构建自主创新体系为主导推进创新驱动发展,以强化基础能力建设为主导推进培育发展新优势,以人为核心推进新型城镇化”。
河南不忘嘱托,砥砺前行。五年行动计划、17个重大专项,勾勒清晰蓝图:以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网络经济“四个强省”建设为重点,推动产业结构向中高端迈进;以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引领,构建现代创新体系;以提升现代化水平为方向,厚植发展优势,强化发展支撑;以中原城市群一体化、百城提质为抓手,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产业转型,“新”与“旧”比翼齐飞。河南众品集团内,电子屏幕不断刷新数据:实时在线冷冻货车38090辆,冷库容量957万立方米。搭上互联网快车,众品从“猪倌儿”转型为生鲜供应链集成服务商。2016年平台交易额135亿元。放眼全省,网络经济迅速发展,2016年电子商务交易额突破1万亿元,增长30%。
新产业突进,老产业集聚、升级。以集群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为方向,着力改造提升化工、冶炼、能源等传统支柱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每年滚动实施1000个重大项目,近三年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去年服务业增加值1.68万亿元,居中部六省第一;粮食产量稳定在1100亿斤以上。经济总量迈上4万亿台阶。
创新驱动,“点”与“线”相连相接。在郑州市金水区,国家知识产权创意产业试点园区运营。2016年,河南郑洛新自主创新示范区新增高新技术企业上百家,占全省增量的30%。
夯实基础,“软”与“硬”双管齐下。坚持“交通先行”,“米”字形高铁网格局基本形成。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如期通水,水利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建成运营郑州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通信枢纽地位进一步提升。营造“软环境”,打响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去年优良天数196天。今年,启动水污染治理攻坚战,实现环保与经济相生共赢。
城镇化,“大”与“小”协调共赢。从“大”着眼,河南探索生态型、融合型、适度型、集约型、高效型“五型”城镇化路子。百城提质工程首批筛选45个县市,总投资4300亿元。从“小”做起,河南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居民可支配收入去年增长7.7%。76.21万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助力中原更加出彩。
打赢国企改革攻坚战
压井减煤 动能转换
本报记者 马跃峰
《 人民日报》( 2017年08月25日 11 版)
在中国平煤神马集团工作了半辈子,李磊看的,总是项目上马、新厂奠基。2013年,当公司下辖的化肥厂、橡胶厂、焦化厂因产能过剩被迫关停,53岁的他第一次因业绩下滑流泪。
平煤神马集团以煤而兴,煤炭产能7000万吨。近年来,企业加快供给侧改革,主动引导重组矿井、衰老矿井退出市场。截至今年7月中旬,关闭30余对矿井,转岗分流近3万名职工。
在“去产能”的同时,集团谋划构建煤炭采选、尼龙化工等4大核心产业和高新技术、物流贸易等产业体系。在叶县,新建年产百万吨的尼龙产业园。“我们迎来了浴火重生的新机遇!”李磊说。
尼龙做“加法”,新能源、新材料做“乘法”。在襄城县产业集聚区,平煤隆基新能源科技公司正在生产一张张薄如发丝的单晶硅片。经过制绒、镀膜、烧结等工序,单晶硅片变成太阳能电池片,身价提升近一倍。公司负责人顾鹏说,项目设计规模4000兆瓦,一期2000兆瓦建成投产。二期投产后,可年产高效单晶硅电池片11.2亿片。
数据显示,2016年,非煤板块在平煤神马集团营业收入中已占80%;从业人员10万人,占比近50%。2017年上半年,集团实现盈利4.6亿元,成功度过建矿60多年来最困难的时期。
河南省国资委负责人说,2016年河南全面打响国企改革攻坚战。以“三煤一钢”为重点,推动产权改革、加强国企党建等,力争三年内完成脱困目标。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河南省管企业实现盈利53.5亿元,国企改革攻坚战取得重大胜利。
建设现代立体交通网
“米”字高铁 畅行八方
马跃峰 徐 驰
《 人民日报》( 2017年08月25日 11 版)
朋友圈被中国标准动车组“复兴号”提速“350”刷屏。然而很少有人知道,一年前,这辆中国自主研发的列车在河南跑出了421.9公里的高铁“世界第一速”。当时的驾驶者,名叫杨震。
杨震今年35岁,是郑州铁路局的一名“老司机”。自2004年入职,杨震练就一身娴熟的“驾驶功夫”。当郑徐高铁联调联试主力值乘司机选拔时,他从300多名高铁司机中脱颖而出。
“时速420公里,意味着1秒钟开行117米,对司机的操作精准度、线路熟悉度、配合默契度要求极高。每一个动作都要精确到秒,否则达不到试验效果。”杨震说,肩负中国标准动车组高速交会试验重任,倍感压力。
高速“相逢”,是高端“大考”。2016年7月15日11时19分50秒,杨震和同事分别操纵被誉为“金凤凰”和“蓝海豚”的中国标准化动车组成功交会,用时1.9秒,单列时速421.9公里,创下世界高铁动车组交会试验最高速,实现了几代中国铁路人追风逐影的梦想。
这次载入中国高铁史册的“相遇”,同时见证了河南高铁的迅猛发展。测试成功不久,郑徐高铁正式开通,河南“米字形”高铁画下重要的“一横”。
五年来,河南高铁从点成线,由线变网,高速铁路突破1100公里。“有了高铁,城市不再是散落的珍珠,而变成夺目的项链。”郑州东站站长余效月说,随着城际铁路运营,河南进入高铁、地铁、普铁、城铁“四铁”联运时代。截至2016年底,全省铁路营业里程5371公里。
中原大地连南贯北、承东启西。河南坚持“交通先行”,全省交通网络总里程达到27.45万公里。一个多式联运、一体衔接、内捷外畅的现代综合交通网络正在形成,助力枢纽经济飞速发展。
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农民进城 待遇公平
杨 柳 郭 雯
《 人民日报》( 2017年08月25日 11 版)
小区里,花木葳蕤、流水潺潺。中午时分,农民工李霞回到位于许昌市东城区“空港新城”的家。女儿菲菲做好饭,正等着妈妈。这套政府提供的廉租房有49平方米,面积不大,却朴素温馨,比起9年前刚进城租住的房子,已是天壤之别。
2008年,李霞和丈夫离婚,带着女儿离开禹州老家,进城打工。
女儿到城里上学,可不是一件小事。工友好心提醒:“给孩子准备择校费了吗?”一听这话,李霞一下子蒙了。她就近到许昌市十二中咨询,得知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农民工子弟和城市孩子一样,不需要交纳择校费。
2011年,女儿考上许昌实验中学。考虑到办学籍要回老家,往返50多公里很不方便,李霞决定将户口迁到魏都区。“到派出所提供相关证明,只用10多分钟就办好了手续,正式落户。”李霞说。
许昌市公安局户政管理和业务指导大队大队长贾韶华说:“2015年落户城镇迁移政策全面放开后,仅当年就增加农村转入城市户口22万多人。”2017年5月,许昌市发放了第一张“河南省居住证”。居住证持有人可以参加社会保险,缴存、提取和使用住房公积金,同时享受教育、基本公共就业等6项基本公共服务。
进城9年,李霞干过公交车售票员、超市上货员。常年辛苦劳作,李霞染上了疾病。2014年,社区给她办了低保。几年来,补助从150元涨到600元。魏都区西湖社区党委书记寇苣平见李霞家庭困难,帮她申请了廉租房。
2014年,菲菲考上大学。那年,李霞用上了微信,微信名叫“快乐每一天”。今年,菲菲准备参加研究生考试。她说:“如果妈妈没带着我进城,上这么好的学校,我可能上不了大学。教育是国家的希望,将来我也要做一名老师,让更多寒门子弟受益。”
培育创新型龙头企业
创建平台 留住人才
马跃峰 尚 杰
《 人民日报》( 2017年08月25日 11 版)
多氟多公司是干什么的?你不一定知道,但这家企业和很多人有关。每3块锂电池中,就有1块用多氟多的六氟磷酸锂作为电解质生产。
“从生产冶铝添加剂,到生产动力锂电池、新能源汽车,多氟多打造了一条比较完整的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多氟多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世江说。
多氟多的前身是焦作市冰晶石厂。1994 年,厂子濒临倒闭之时,李世江出任厂长,干的第一件事就是技术创新。经连续攻关,他们把冰晶石、氟化铝的产量由3000吨增加到30万吨。多氟多在无机氟化工领域一跃成为全球行业龙头,一半产品出口。
不过10年,氟化盐产品降价,企业再次面临困难。咋办?只有创新。此时,一种叫六氟磷酸锂的新产品进入李世江的视野。产品被日本垄断,每吨价格高达百万元。2006年,多氟多开始近10年的艰辛研究,突破六氟磷酸锂研发技术并产业化,价格最低拉到每吨十几万元。这一技术被列入国家“863计划”、战略新兴产业专项和强基工程。2016 年底,公司生产六氟磷酸锂3200吨,占国内市场35%、全球市场20%。
不断创新的多氟多,研发动力锂电池又获重大突破。目前,形成年产2亿安时的生产能力,有3款电池入选国家高新技术与产品推荐目录,成为多款电动汽车首选。
在河南,越来越多的企业像多氟多一样,迸发创新活力。全省新培育创新龙头企业30家,高新技术企业达1664 家。长期制约河南发展的“创新短板”正悄悄补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