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新颁布的《地方志工作条例》,进一步明确了地方志工作应当为地方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服务的功能,随着网络技术、数码存储与传输技术等电子信息技术的全面普及与发展,使得人们对志书信息的存储、查询、利用等方面有了更新、更高要求,如何更有效、更快捷地读志用志,开发利用地方志资源,地方志工作的信息化建设变得日益迫切,因此数字方志馆的概念应运而生。
数字方志馆是将志书资料信息以数字化形式,通过网络信息接受公共查询,使人们很方便地共享地方志书资源。
数字方志馆是一个分布式的方志馆群体,数字方志馆通过宽带高速互连的计算机网络,把大量分布在各个地域的众多方志馆或信息资源单位组成联合体,把不同地理位置上及不同类型的信息按统一标准加以有效存储、管理并通过易于使用的方式提供给读者,超越空间和时间的约束,使读者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可以在网上远程跨库获取任何所需的信息资源,达到高度的资源共享。
数字方志馆是面向对象的数字化多媒体信息库,数字方志馆的存储介质已不限于印刷体,它具有文本、声、光、图像、影视等多种媒体,其存储的载体也相应的有光盘、录音带以各种类型的数字化、电子化装置,它通过多媒体超文本、超媒体等技术,提供智能化的信息检索手段,向读者展示各种生动具体形象逼真的信息。
自改革开放盛世修志以来,全国第一轮修志已接近尾声,各地出版的志书卷帙浩瀚,给各行各业的人们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料和历史资料。在众多的志书中能够迅速、准确地查询到所需的资料,是方志界人士最为迫切盼望实现的目标。自上世纪末至今各地纷纷成立方志馆。方志馆成为储存志书、供人们查询资料的有效空间。为了使人们用好志书,利用计算机网络来实现这一目标,是一条有效的途径。方志馆的体系结构将由传统和实体向实体和虚拟并存形式转移。人们可以在任何地方(包括跨区域),任何时间自由的查询、搜索、利用虚拟方志馆及传统方志馆中的信息资源,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的服务模式。这就迫切需要各地方志馆积极普及使用中文信息处理、数据库、多媒体、光盘、网络通讯、虚拟现实及计算机应用等新技术。引进适应方志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发展需求的现代技术设备及掌握该技术的人才。广大科技人员应结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进行系统软件的开发、设计和制作。方志馆应加强局域网、广域网及国际互联网等系统工作人员高级技能的培训普及以及深层次继续教育,为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提供良好的技术保障。
为实现方志资源信息共享,首先应建立一个全国性功能齐全、运转迅速的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网络和资源布局保障系统。同时加强全国方志馆馆藏建设,统一系统网络环境软硬件技术支持。其次是加强方志馆信息资源的数据库建设,完成全国联合目录数据库的建设。第三,在方志馆信息资源共享网络中心建立公共查询系统。第四,参与共建共享信息资源的方志馆建立统一规范化的电子交换书目数据库,建立统一的互查、联络、信息资源在库情况的调控系统。实现方志资源共建共享需要法律法规保障体系。方志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需要全国方志系统的参与和协作。为了协调各方的职责,需要制定相应的规范措施。《地方志工作条例》第十六条规定:“地方志工作应当为地方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服务,县级以上的地方人民政府负责地方志工作的机构应当积极开拓社会用志的途径,可以通过建立资料库、网站等方式,加强地方志工作的信息化建设。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可以利用上述资料库、网站查阅摘抄地方志。”条例上有建立地方志网络的意图,这方面的建设需要总体规划,应有组织有计划的进行。各地第一轮修志工作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如果让这些信息资源泥牛入海,也是一种浪费。制定地方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相配套的法律法规势在必行。组织者应对信息资源共享的社会地位、经费保障、各方直观的权利、义务,以及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体制,运行体制总体布局等作出明确的规定。对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引起的一系列问题,如版权保护、文献复制、传递、编目、检索等制定统一的标准规范,预测可能会产生的各种问题和矛盾的解决途径及办法。保证人们能够充分利用志书资源,还能承受价格合理,各地区、部门能平等、公平的分享志书资源共建共享的益处。
数字方志馆建设和发展需要高素质人才,数字图书馆工作要求管理人员具有较高学历和专业素质,需要掌握多方面知识结构的人才,如计算机网络信息与管理,知识产权与保护,数字图书馆运营等方面的人才。
由于数字方志馆是虚拟与现实相结合,大量的数字化信息存贮在无数个磁盘存储器中,通过计算机网络连接形成的一个联机系统。因此,与传统的方志馆相比,它占用的物理空间相对很小。数字方志馆收藏的信息,除了纸介质的书刊资料外,还收录其他一切可以数字化的信息,如视频、音频等等,可以满足读者的多种需求。数字方志馆还是保存和延续发展民族文献遗产的最佳方式,所有的珍贵资料都可以经数字化处理后,将原件保存在更适宜的环境中,而数字化的资源由于实现原件的复制,并不影响一般意义上的查阅。利用数字方志馆查阅资料者可以不同方志馆的工作人员直接见面,只通过网络与方志馆联系,方志馆的工作人员通过电子邮件与电子咨询台与用户联系。方志馆的服务质量取决于软件设计,方志馆工作人员对用户回应的速度和质量、数字化信息的制作、网络的传播速度及人性化界面的设计等;用户可以直接通过电脑登陆至数字图书馆的主页,随意浏览查询下载打印有用的信息。数字方志馆的实现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并不遥远。但就目前各地方志馆的状况,我个人认为成立数字方志馆还有以下问题:[Page]
管理体制滞后制约着方志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进一步发展。管理体制是方志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关键因素,起着统筹规划、全面协调的作用。方志馆的管理决定着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活动能力、规模、形式和效益,一个方志馆的性质任务、规章制度、馆藏特色、服务手段、服务方式等影响着其在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中的水准。目前各省市自治区政府对地方志工作的重视不够,各地的方志机构也不相同。中国历代是官修方志,方志机构应辖入政府机构,可有的方志机构只是文化部门的代管机构。大部分地区没有成立方志馆,有的成立了方志馆也没有足够的场馆设施,管理体制的不顺会极大的制约着方志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进程。
方志馆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也制约着方志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方志馆人员除担负传统的方志馆业务工作以外,还应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对馆藏的资源和网络资源进行深层次开发,以有序、丰富、全方位的信息资源供用户查阅。现在成立的方志馆,多数是辖在各地方志机构之下,有的地区领导认为方志馆的业务单一,安排的工作人员都是业务能力偏低,还有的工作人员思想观念滞后,知识结构老化,不注重自身的知识更新,这些因素也严重地阻碍资源共建共享工作的进展。
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应用的局限性也制约着数字方志馆的建设。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在不断发展,目前的技术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如电脑升级换代频繁,给信息技术工作人员的选择带来困难,通信线路传输速率低,尤其是在传递多媒体信息时更显能力不足。集成管理系统缺乏标准化,客户端的应用程序不支持字符终端。大部分地区的方志馆还是传统老样子,缺乏现代信息技术的利用等等。
以上的不利因素是全国方志馆普遍存在的,数字化方志馆的建设是方志工作的努力方向,不然我们所编的志书只有一个功能———存史,纸质志书的存放也没有数字化的志书存放更安全,所以这一项工程的实现,需要自上而下的努力。
加快数字方志馆建设,开拓用志途径———学习《地方志工作条例》有感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