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外事侨务办公室
(2009年4月8日)
2006年以来,河南省外侨办的史志编撰工作在办领导的高度重视和省地方史志办公室的具体指导下,认真组织,积极工作,克服工作启动晚、资料收集难度大等困难,扭转了落后局面,较好地完成了《河南省志》中的外事部分、侨务部分及人物志部分志稿的初稿、评审稿和送审稿,受到了省地方史志办室的肯定和赞扬。现将我办工作开展情况及几点体会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2001年4月份,省政府办公厅下发《关于认真搞好第二届河南省志编纂工作的通知》以后,省外侨办进行了积极准备。但由于在2000年机构改革中外事与旅游分家,又与省侨办合并,人员变动较大,很多资料无法查找,编志工作无法正常展开。截至2006年底,《通知》要求的“五到位”在我办都到不了位,致使史志编纂工作几乎没有任何进展。2006年1月份下发的《关于2005年河南省第二届三级志书编纂情况的督查通报》中,省外侨办作为工作进展迟缓的单位之一被省政府办公厅通报。
省外侨办新一届领导班子组建后,为扭转这种落后局面,完成承编的志书任务,办领导迅速对此项工作进行认真研究,并结合具体情况进行合理部署。一是按照“领导到位、机构到位、经费到位、队伍到位、条件到位”的要求,成立了由省外侨办主任冯永臣任组长、各处处长为成员的省外侨办《外事侨务志·人物志》编撰工作领导小组,并明确办副主任杨玮斌为副组长具体负责这项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史志编辑室,由综合处总负责,抽调各处文字功底较好的人员专门负责编写。为加强编纂力量,又从退休的老干部中返聘了两名熟悉外侨办历史、文字功底好、身体条件允许的同志加入编纂队伍。为鼓励他们的工作热情,办里给每位老同志每月补助生活费1000元。实践证明,两位老同志在史志编纂上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在办公条件上,根据需要给每位编辑分别配备了电脑、打印机、扫描仪、档案柜等办公设施;在经费上,办领导明确了根据工作需要划拨的原则。二是针对我办编纂工作落后迟缓的状况,找准问题及时行动,扭转了落后局面。在机构、人员等基本条件落实以后,我办组织相关人员召开专题会议进行研究,采取“分工负责,齐头并进”的具体措施,保证我办的史志编纂工作在落后情况下迅速赶了上来。自2006年4月份正式启动这项工作以后,我办通过收集资料、整理汇总、撰写初稿、征求意见、修改补充等阶段,利用编发简报、信息和召开会议、座谈、调研、通报等形式营造氛围,使全办上下都关心和支持这项工作,完成初稿后又顺利通过评审。
二、主要做法
(一)做好整体规划,明确工作职责。成立史志编辑室后,我办主管领导召集编辑人员及各处室熟悉情况的人员对做好我办史志编纂工作进行专题研究和整体规划。明确了“分工负责,齐头并进”的整体思路,指定三名同志分别负责外事部分、侨务部分、人物志的编纂工作。并根据时间要求,明确了志书编纂分为收集资料、整理汇总、撰写初稿、修改补充、自查验收五个阶段。每一阶段结束时,各组人员碰头开会,对各自工作情况进行介绍,查找不足,总结经验,保证史志编纂工作有序进行。
(二)多方收集资料,打好编纂基础。资料收集的完整程度直接影响着志书编纂的进度和质量。由于2000年外事机构的合并、分家,很多资料遗失或不完整,给第一阶段资料收集工作造成了很大的困难。为保证在规定时间内做完这项工作,不影响下一步的进度,我们采取了多种措施做好志书编纂的基础性工作。一是明确分工。根据各处室涉及的业务,对所需资料进行了分类。要求各处室根据各自业务提供相应资料,同时,各处室负责人为史志编纂领导小组的成员,亲自或明确一名文字功底较好的人员作为史志编辑室的直接联系人,具体负责本处室的资料收集、整理、提供工作。二是寻求帮助。对一些在单位查找不到却又必需的资料,联系相关人员寻求帮助,同时下发通知要求各省辖市外事侨务部门协助收集整理相关资料。三是实地调研。在整理各处室、各市外侨办上报资料工作中,有120多个条目因内容不全而我们赴各市地和省档案馆进行查找。2007年夏季,史志编辑室两名同志不顾劳累和炎热,先后分赴全省18个省辖市外侨办核查收集资料,通过多种方法,基本上完成了基础资料的收集整理,有力地促进了下一步工作的开展。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我们还注重结合编志内容的要求有的放矢,该收集的资料一点也不放过,和内容无关的资料另存以备今后续志工作用。
(三)虚心寻求指导,注重初稿质量。既要低头拉车,也要抬头看路,这句话对按要求完成史志初稿的编纂工作具有指导意义。在基本完成资料的收集整理后,首先按照省志统一要求拿出了志稿篇目,经省史志办同意后才开始编写初稿。初稿完成后我们又广泛征求意见并进行反复修改形成评审稿。在2007年10月举行的志稿评审会上,省地方史志办公室的领导和专家们对志稿从框架结构、条目编排到资料内容、文体文风进行认真的评议,整个志稿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四)严格对照要求,进行反复修改。外事、侨务志稿评审后,按照评审会精神整理出了详细的意见和建议,并对评审稿再次进行反复修改。一是进一步调整了框架结构和各种条目。二是对条目内容进行了大量的补充、修改和完善,三是核改了一些重要的史实和数据。
(五)提高验收标准,保证一次过关。为确保志稿质量并一次通过送审,我们抽调部分熟悉业务且文字功底较好的人员,对照省地方史志办公室的文件要求,进一步拔高了自身的验收标准,并形成达不到自己的验收标准就不报送的共识,保证拿出高质量的送审稿。
三、几点体会
1、要争取领导的重视。领导的重视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前提,编志工作也不例外。只有领导重视了,基本条件才有保障,才能有一个好的基础。我办为了提高全机关对修志工作的重视程度,办领导亲自召集会议布置工作,每次会议都要求各处室负责同志必须参加,营造了人人重视、人人关心的氛围。同时,为了进一步引起各省辖市外侨办的重视,编辑室每逢办领导到市外侨办指导工作,我们就把那个市的资料收集情况介绍一遍,并把需要该市外侨办收集整理的资料清单给办领导一份。这样,办领导每到一地总是先把史志编纂工作的情况强调一下,引起他们的重视,使资料收集工作得以顺利完成。
2、要有一支精干的队伍。一支过硬、精干的编写队伍是志书编纂工作的根本保证。要选调文字功底较深厚且对本单位工作较熟悉、对修志工作有兴趣的人员从事这项工作。我办为保证这支队伍的稳定性,使工作人员专心修志,办领导明确要求:如无特殊情况,不经主管领导同意不能抽调史志编辑室人员从事其他工作。
3、要有正确的方法步骤。合适的方法会使工作事半功倍。我办修志工作启动晚、困难多,要想在较短的时间内编纂出符合要求的高质量志稿必须采取正确的方法。我们首先对省地方史志办公室下发的有关文件进行了认真学习,重点研究了各项具体要求,结合我办资料收集情况,注意采取先定篇目框架,再填充内容的办法。即先根据要求并结合实际情况确定整个志书的基本框架,同时采取多种方法收集资料,框架经讨论成熟以后,把收集的资料填充进去,然后进行反复修改加工。在基本成型的基础上寻求方志专家的具体指导,有针对性地进行修改补充,少走了弯路。
4、要有高度的责任心。修志工作是一项是一项“服务当代,有益后世”的事业,但同时又是一项比较枯燥乏味的文字工作,史志编辑人员必须具有高度的责任心,真正树立精品意识,争创名志佳志,有服务当代、垂鉴后世的奉献精神。
下一步,我办将按照省地方史志办公室的要求,做好志书付印前的补充修改和校对工作,并为今后的续志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