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阳年鉴》创刊于1987年,已连续出版发行23卷。20多年来,我们始终站在时代的高度,把握时代脉搏,洞察时代亮点,反映时代,服务时代,积极探索年鉴事业科学发展的道路,在探索中进步,在创新中完善,在总结中提高,年鉴资政、存史、鉴戒的作用得到充分体现,独立品牌逐步形成,多次获得全国全省年鉴大奖,为濮阳市的改革开放、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得到了市委、市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好评。《濮阳年鉴》的发展,也推动了濮阳辖区年鉴事业的进步。至目前,中原油田、华龙区和各县年鉴工作全面展开,在当地党委、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年鉴工作者积极进取,开拓创新,以打造精品为已任,取得了辉煌的业绩,创造了濮阳市年鉴事业充满活力、科学发展的良好局面。《中原油田年鉴》先后15次荣获省部级以上奖励,并获得国家级二等奖、省级一等奖、部级一等奖的优异成绩;《华龙区年鉴》连续出版12卷、500余万字,对城区年鉴在框架设计、栏目设置、内容编写等方面进行了深度有益的探索,并得到有关专家和其他各界的好评。《濮阳县年鉴》、《清丰县年鉴》、《南乐县年鉴》、《范县年鉴》、《台前县年鉴》均已成为当地文化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用价值得到社会各界充分肯定。
一、积极争取党委、政府的支持,为年鉴工作创造良好环境
濮阳市委、市政府对年鉴工作一直十分关心、支持。《濮阳年鉴》创刊伊始,出版费用就纳入财政预算,为年鉴连续出版提供了足够的财力支持。市长亲自担任年鉴编纂委员会主任,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担任副主任,市政府办公室每年都以正式文件下发《濮阳年鉴》组稿通知。市委、市政府领导对年鉴编纂质量也十分重视,每年年鉴涉及人物部分,市委、政府领导都亲自审阅;框架设计、照片部分都由分管领导决定;年鉴出书前,全书都由分管领导审定签字。濮阳市地方史志办公室也积极争取领导对年鉴工作的支持。一是加大沟通力度。每年年鉴工作启动前,工作遇到的困难、取得的成绩和荣誉都及时向有关领导汇报。2006年,在获悉《濮阳年鉴》荣获首届中国地方志年鉴奖后,市政府专门向全市发出通报嘉奖市史志办,并将此情况写入市政府工作报告。工作中的新思路、新举措均以正式报告上报;凡有新领导到任及时送呈《濮阳年鉴》,便于领导了解情况。二是主动邀请领导指导工作。无论是分管领导还是相关领导,我们都注意提出邀请,要求到史志办指导、听取汇报,以便取得领导的支持。
在做好自身工作的同时,市史志办还主动帮助县区争取党委、政府对年鉴工作的支持。一是每年召开一至两次县区年鉴会,要求各县区政府分管年鉴的副县区长参加。分管我们工作的副市长徐兰峰听取各县区工作汇报,并对年鉴工作提出要求。二是到县区调研。市史志办领导带队一年两次到县区调研史志工作,督促年鉴工作也是调研的一项重要内容,呼吁县区领导对年鉴工作的重视与支持。三是推广先进县区年鉴经验。华龙区和中原油田年鉴分别于1997年和1992年创办,启动早,有经验。我们多次组织县区史志办主任参加的座谈会,就华龙区、中原油田史志办在年鉴的编纂过程中如何赢得领导的支持进行交流,以利年鉴工作启动较晚的县区借鉴。目前,中原油田和5县1区都有一支较高素质的编辑队伍,年鉴出版经费全部纳入财政预算。各县新办公楼建成后,都给史志办划分了宽敞、舒适的办公用房,并先后配备了计算机、打印机、复印机等专用设备,基本实现了办公现代化。华龙区、濮阳县、清丰县、南乐县、范县、台前县均配有交通工具。年鉴编辑出版全部步入规范化、科学化轨道。
二、建立健全机制,推进年鉴工作健康有序发展
年鉴编纂是一项涉及多个部门、众多人员参与、有着较多工作环节的系统工程,需要一个组织健全、程序严格、质量规范、控制有效的工作机制作保障。有了良好的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年鉴工作才能产生活力,年鉴事业才能健康有序地科学发展。在20多年的工作实践中,我们一方面虚心学习先进省市经验,一方面不断探索,积极创新,逐步完善,在组织管理、工作流程、质量控制等方面建立起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一是“三、六、九”目标管理机制。即:三月组稿、六月进厂、九月底前出书。此机制实施以来,既使《濮阳市志》编纂出版时期也没有动摇。近几年,九月底前出书已成为我办与市政府签定的年度责任目标的一项重要内容。年鉴的快速出版,及时为读者提供了资料信息和知识信息,对当前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大大增加了年鉴的实用价值。二是年鉴框架设计创新机制。在框架设计上,《濮阳年鉴》在每年年初都要召开主编、副主编和编辑研讨会,回顾、梳理过去一年全市中心工作和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并多方征求意见,力求使年鉴的框架结构能充分反映濮阳年度特点、地方特色和时代特征。框架设计的具体做法是:升降、增减和移位。所谓“升降、增减和移位”就是根据上年度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和发展变化了的形势,将某一方面的工作升成篇或降为目,增设篇或减少篇,将最能体现时代特色、最能反映历史发展趋向、最能满足新时期需要的内容置于显要位置,反映体现时代的主旋律和主要特色。如2004卷将“非公有制经济”从工业中析出单独立篇;2005卷将“建筑业、房地产业”从城建中析出升成篇,并把“环境保护”降为目划到“城市管理”中。2003卷增设“重点工作”,2004卷增设“建市20周年”,2005卷增设“名师选介”和“名医选介”等等。这一做法,在版协第十六届城市年鉴研讨会上做了介绍,得到与会专家的充分肯定,并写入陈仁礼副会长的总结讲话中。三是质量管理机制。(1)稿件责任制。市政府办征稿通知中明确要求,各单位的年鉴稿件必须全面、系统、准确、客观、真实。提供的年鉴稿必须由单位党政一把手审核签字、单位盖章。稿件不符合要求的重写、不完整的补写。(2)编审分工责任制(略)。(3)校对责任制。采取自校、互校、唱校等方式校对稿件。副主编、主编审校编辑校对后的稿件。并制定了《校对质量评比方案》。四是制定年鉴出版流程。制定年鉴编纂出版流程图,从对框架的设计到征集资料、稿件编辑、主编审定直到印刷出版,对年鉴编纂出版的各个环节进行规划,明确各个环节的责任人、工作要求和质量控制手段,使年鉴运行的每一环节都一目了然。基本做法是:框架设计完成后,进入组稿阶段。组稿方式是单位供稿为主,编辑搜集、采编为辅。稿件质量要求是,资料系统翔实,观点正确新颖,数据准确齐全,语言简洁流畅,切实反映出年度工作中的新举措、新成就、新经验、新事物、新问题。然后进入编辑加工阶段。编辑加工要求达到,文稿观点正确,数据可靠,语言精炼,结构严谨,行文规范,条题醒目,格式规范,照片清晰,插图位置准确,图题简明。编审阶段。副主编进一步协调体例,统一文风语体,减少内容交叉稿件的重复并解决其中的矛盾,纠正编辑失误。主编及时解决各个编辑工艺环节遇到的问题;加强协调,实现全书的整体性;通审全书,把好事实关、政治关、保密关。然后,做好印刷前的准备工作,包括印刷采购、征彩、编委会名单、编辑说明、目录、索引、照片、校对、四封设计等工作。五是检查考核机制。以有关制度、规定为基础,以年鉴科利用年鉴质量进度周报表为主、以副主编审改稿件为主要形式进行日常检查监督;以主任办公会和编辑人员业务例会为主要形式,集中研究解决年鉴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在考核手段上,坚持工作任务和工作进度公开、个别辅导和会议讲评结合、精神与物质激励并重。对县区年鉴工作实施考评计分制。目前,各县区根据我们提供的年鉴质量保障体系,结合各自的实际,先后都建立起了他们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并分别实施于他们的年鉴运行中,各县区年鉴工作逐步步入制度化、规范化轨道。
三、突出特色,打造年鉴文化品牌
《濮阳年鉴》在创办之初就有一个定位,就有一个明确的奋斗目标。我们提出,要把《濮阳年鉴》办成一部与新兴石油化工城市相适应的年鉴,全景式展示了濮阳龙乡帝都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油气资源、三省交界老区人民的精神面貌、新兴石油化工城市创新、灵动、包容、开放的形象(也就是我市讲的边、丰、新、古、化),无愧于河南省链接沿海发达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先行一步的龙头年鉴。目前,《濮阳年鉴》基本形成了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浓郁的地方特色、亮丽的年度特色、突出的年鉴特色”的年鉴。
我们认为,品牌年鉴必须通过特色发展实现。年鉴特色包括内容特色和版式特色。突出年鉴内容特色,就是将本地所特有的事物,在年鉴中得到全面、准确、及时的体现的反映。我们的做法,一是全面、细致地收集资料。收集资料的方法,首先是继续依靠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提供。从目前情况看,这仍然是为年鉴征集稿件的主渠道。每年初,市政府办公室都下发年鉴征稿通知,市史志办召开供稿人员培训会,对稿件质量提出要求。其次,开展社会调查采编资料。随着政府机构改革,部门减少,人员分流,尤其是原有的经济职能部门的管理方式和管辖范围有了很大的变化,年鉴稿件已不能像过去那样全靠撰稿人上门送稿,特别是伴随非公有制经济而产生的新兴行业、新生事物,很难找到一个能全面掌握情况的部门。这就给年鉴资料搜集带来了很大困难。为此,年鉴工作者只有跳出原有资料收集定式,运用多种方式开辟新的信息来源渠道,征集具有存史和现实价值的信息资料,使年鉴更好地为现实服务。这几年,《濮阳年鉴》的编纂都已注重探索信息来源的拓展,特别是开展社会调查采编资料。如我们在2007、2008、2009卷年鉴的编纂中,专门选出两名编辑开展社会调查采编资料,调查的重点是改革、转型中涌现出来的新兴产业、新兴行业和新型实体,如餐饮业、服务业、个体私营经济等。它们诞生之初,仅向工商部门登记领照,投入运营后向税务部门缴纳税款,工商税务部门只是掌握一般面上情况和基本数据,不掌握发生在这些行业中的“新、特、大、要”典型事例和有价值的实用信息,因而“个体、私营经济”类目往往内容单薄,信息含量较低,同实际情况差距较大。在这几年的年鉴采编稿件中,我们编辑在向工商、税务部门采访的同时,到乡镇街道、工商联、行业协会以及个体私营经济实体中调查采访,采撷各种重要数据,捕捉有价值的信息。调查采写社会经济领域的新生事物,如各类市场、商业量贩、大型超市和连锁店经营情况等,从而增加了年鉴的时代性、地方性、可读性。第三,选摘二次文献。二是召开编辑会议。对行情、地情、地方特色、行业特色进行深入分析研究,调整框架、类目和条目,以适应形势的发展和变化。三是在深入研究实际的基础上,认真选题,将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新事物、新举措、新成就以及出现的新问题、新矛盾进行深层次反映,展示历史发展的趋向,弘扬时代的主旋律。如,2006卷设置的“辉煌十五”、2008卷设置的“讲正气、树新风”主题教育活动的做法与成效、2009卷设置的“新解放、新跨越、新崛起”的做法与成效等。体现特色不仅表现在记载内容上,也表现在记载形式上,包括版式、封面设计等。我们的年鉴使用的开本为16开,成品尺寸为285毫米×210毫米。版式设计本着美观和实用的原则,编排有序,层次清楚。封面封底一般采用单色;封面题字“濮阳年鉴”四个字采用小标宋,下方有英文衬托;封底印有一飘逸、灵动的龙的图案,暗示为龙乡年鉴。整个设计风格独特,个性鲜明,既稳重大气又简洁明快。2004卷年鉴荣获版协年鉴研究会版式设计二等奖。
四、加强编辑队伍建设,推动年鉴事业可持续发展
年鉴虽然作者众多,但编辑人员是成书主体。也正因为作者队伍庞大,而年鉴体例严谨、要求较高,作为成书主体的编辑队伍才显得格外重要。年鉴编辑的思想水平、业务能力、精神状态往往决定一部年鉴的质量和年鉴事业的兴衰成败。如何提高编辑人员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团队精神,是编纂出版高水平年鉴、促进年鉴事业兴旺发展的关键。对此,我们一直注重对年鉴编辑人员的培养。2002年,我们提出了“抓班子、带队伍、树形象、求发展”的工作思路。抓好班子建设的同时,又在干部队伍中全面展开了教育培训工作。首先,开展编辑的职业道德教育。一是带领全办人员先后到清丰单拐——小平同志工作旧址、荷泽冀鲁豫根据地纪念馆和兰考焦裕禄纪念馆参观,重温入党誓词,追思先烈的英雄业绩,传承先烈的优良传统,弘扬先烈们的伟大精神。二是开展向党的好干部牛玉儒、郑培民、任长霞学习活动,做到立身不忘做人之本,为政不移公仆之心,乐业、敬业,用 敬业严肃的态度,来对待编辑职业,对年鉴工作做到专心细致、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三是组织全体编辑到浚县参观学习史志事业的楷模郑永立同志的先进事迹,要求大家像郑永立同志那样,对史志事业始终保持一种激情、一股冲劲,勤于事业,扎实工作,不为名,不为利,乐于吃苦,甘于吃亏,不畏困难,顽强拼搏,牢固树立职业荣誉感和责任感,把热爱年鉴工作的情感变成自觉履行职业道德的行为。其次,进行业务素质教育。(1)岗位培训。一是对每一个新编辑都进行岗位培训。由主编或副主编按照年鉴出版工作流程,即从框架设计到稿源组织、文稿编审、校对、发行全程培训,使每个编辑很快熟悉编辑业务,全面了解年鉴的基本工作流程。二是编辑过程中培训。在年鉴编辑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我们要求年鉴科征求每个编辑的意见,统一、整理上报主编。主编利用周五下午学习的时间,召集全体编辑进行讲解,不断提高了编辑业务素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专题培训。我们围绕年鉴的编纂先后以“标点符号的用法、年鉴中的数字和计量单位的用法、条目的选题选材原则和方法、关于条目的写作、编辑加工中的几项要求、校对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等专题,在编辑工作会议上宣讲学习,促进编辑知识更新,提高创新能力,增强综合素质。此外,我们还编辑印发了《编辑要览》一书和《年鉴编辑指南》手册,在全市推广,都达到了良好的效果。(3)开展理论研讨。一方面市史志办一年至少再次组织县区和中原油田志办主任开展年鉴编纂理论研讨活动,交流切磋编纂经验,指导解决编纂过程中的疑难问题;另一方面号召编辑撰写有关年鉴工作的理论文章,在内部学习或进行外部交流。几年来,有8篇文章在内部业务会上学习交流,3篇发表在《年鉴信息与研究》等刊物上。(4)走出去学习、借鉴先进单位的经验。省年鉴协会、省志办召开会议,我们每次都派人参加;版协年鉴研究会组织的会议我们大部分参加,并有选择参加版协举办的年鉴编辑培训班,相互交流,相互切磋,拓宽视野,取长补短。在队伍建设方面,我们是这样做的,同时也是如此指导县区的,使市县区两级年鉴实现了“三统”,即统一目标、统一安排、统一质量标准。目前,从市到县区,我们的年鉴工作者已基本形成一支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崇高的历史责任感,强烈的年鉴意识、精品意识,过硬的业务能力,不畏困难、顽强拼搏、勇于进取、淡泊名利、乐于奉献的编辑队伍。为我市的年鉴事业永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濮阳市推动所辖县区年鉴工作虽然做了一些探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省史志办领导的要求相比,与先进兄弟省辖市相比,还存在不少差距,主要是各县年鉴事业发展还不平衡、供稿渠道单一、供稿人员不稳定等,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工作开展。我们将利用这次会议良机,深刻贯彻领会会议精神,认真学习借鉴兄弟市的好经验、好做法,进一步改进和加强工作,努力开创濮阳年鉴工作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