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6月21日

|

您当前所在位置: 河南省党史方志网 > 学术研究 > 方志研究

同心协力 开创年鉴工作新局面

来源:176作者:时间:2017-08-04分享:

—— 宜阳综合年鉴编纂工作回顾

 

各位领导、修志界的同仁们:

大家好。

今天,我荣幸地参加年鉴工作研讨会,能和大家一块交流修志工作的感想和体会,非常高兴。

地方年鉴是党委、政府向社会发布的年度施政公告,也是我们史志部门保存史料的重要手段和渠道,具有存史、资政、教化的作用。多年来,我办在省、市地方史志办公室的指导下,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宜阳综合年鉴编纂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在200912月中国版协年鉴研究会组织的评比中,2008年卷《宜阳年鉴》荣获综合、条目、装帧三个二等奖,我办也多次受到省、市、县表彰和奖励。借此机会,将我办多年来年鉴编纂工作的一些做法和体会向大家作以汇报,敬请批评指正。 

一、加强领导,完善工作机制

宜阳县的年鉴编写工作始于1998年。当第一届修志工作结束以后,试想将工作重心转移到年鉴编写上面,在由志书到年鉴的工作转移中,正好和省二届修志工作撞了车,受制于人力、财力的局限,为集中力量搞好二届修志工作,只好忍疼割爱,停止了年鉴的续写,《宜阳年鉴》(1998年卷)发行之后,就停刊了,直到2006年二届志书完成之后,才又恢复了《宜阳年鉴》的纂纂工作。

由于地方综合年鉴为一个地区权威性大型刊物,要把这个刊物办好,积极争取党委、政府对年鉴工作的重视和支持,创造良好的年鉴生存环境是问题的关键。《宜阳年鉴》从创刊开始,就认真落实国务院提出的“一纳入”、“ 五到位”的修志工作总要求,建立了党委领导、政府主持、各相关部门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199810月,宜阳县人大常委会第十届常委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了《宜阳县地方史志工作暂行规定》,为年鉴编纂工作正常运行提供了政策保障。在年鉴编纂时,首先是成立了《宜阳年鉴》编纂委员会,编委会成员由县里主要领导、各委局长、乡镇长、驻宜企业领导组成,县委书记任编委会名誉主任,县长任主任。以县委、政府的名义,起草印发了“关于纂修《宜阳年鉴》工作方案”,明确要求各单位一把手负全责,分管领导负具体责任的领导机制,确定品行端正、文笔上乘的同志任主笔,形成了从领导层到执行层的工作网络,为年鉴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其次,坚持召开年度史志工作会议。从恢复年鉴编写的2006年至今,坚持年年召开宜阳县地方史志工作会议,除对上年度工作进行总结之外,主要对当年的年鉴编纂工作进行工作部署,对上年度《宜阳年鉴》进行首发,对史志工作先进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三是对年鉴纂修工作提出具体要求。从材料组织到伏案编写,从纂修格式到篇目设计,从标点句式到完稿时间,都做了明确要求。四是搞好史志宣传,提高年鉴知名度。2006年,在第二届志书完成之后,决定恢复《宜阳年鉴》编纂工作,为了扩大年鉴工作影响,宜阳县电视台录制了《志坛硕果分外香》专题片,对宜阳县地方史志工作进行了总结,在县电视台黄金时段,连续播放一星期,对年鉴的材料收集和纂修起到了不可估量的宣传作用。同时,在每年的史志工作会议上,利用宣传版面、横幅标语、新闻报道等形式,开展多种多样的宣传活动,提高年鉴的知名度。五是坚持请进来、走出去的工作方法。所谓请进来,就是将各乡镇长请回县城,开展座谈,争取各乡镇的支持,这对各乡镇按时按质交稿大有益处。所谓走出去,就是由主管县长带领政府办督察室、史志办编纂人员,深入全县各供稿单位开展督察和指导。六是将年鉴供稿任务纳入到目标考核体系。通过以上措施,宜阳县的年鉴编修工作,从素材搜集、纂修到成书、发行,都进入到了常规化状态,形成了良性循环的可喜局面。

二、严格把关,增强精品意识

年鉴作为实用性、资料性工具书,质量是它的生命。我们只有编纂出高质量的年鉴才能维护它的权威性,为此我们做了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首先是抓好培训关,从源头上保证年鉴稿件的质量。近年来,我们在征稿开始时,先对各乡镇、各单位的编写人员进行业务培训,请市志办的专家和我们单位的资深编辑,针对供稿时出现的具体问题,进行专题讲座。同时建议各单位相对保持编写人员的稳定,这样一来,一支专业供稿队伍逐渐形成。现在我县部分单位的供稿人员每到年终,不等编辑部征稿就开始采编、设计条目,稿子的质量也逐年提高。

再者,严把编辑关。近年来,我们在年鉴编纂时,实行主编负责制,编辑实行岗位责任制,各负其责。在收稿时先粗略对原始稿件进行把关,凡发现不符合年鉴要求,有明显漏项的稿子,一律返回,让其重新编写。凡需大的修改稿子,编辑为其讲明原因后,让其细心改写。对质量高的稿子,编辑认真把关,精雕细刻,加工润色,最后由主编审校。印刷时,我们严把校对关,实行三校制,然后再用“黑马”校对,菲林片排出后,我们再集中校对一次,直到确认没有差错,才签字开机。

三是搞好篇目设计。篇目设计工作,是年鉴志书的灵魂和骨架,它既有相对的稳定性,又具有因时而变的可变性特点,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突飞猛进,又会有新的工作出现,这就要求我们的编辑人员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及时扑捉时代信息。每当新年伊始,我们就及时组织编辑人员进行座谈,对篇目进行分析、归类、增减,力求达到篇目科学、覆盖全面。同时,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密配合县中心工作设计栏目,并利用特载形式,刊发当年《政府工作报告》及重要会议的有关内容。利用图片集中反映县里当年发生的大事要事。例如2009年,宜阳县在洛阳市率先进行老城区改造,我们与县摄影家协会合作抢拍照片,收集老城资料,在2009《宜阳年鉴》中集中编排“老城记忆”照片一组5幅;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60华诞之际,我们集中编排了“唱红色歌曲抒革命豪情”一组6幅照片,展示宜阳滨河游园广场文化活动和宜阳人民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盛况。这些专题照片,视觉冲击力强,配合了县里中心工作,受到了领导的肯定,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四是高度重视封面装帧工作。常言说“三分编纂,七分装帧”,年鉴内容再充实,如果没有完美的装帧,尤其是封面照片选择不当,就难以在第一时间引起人们的关注。为此,我们每年都要设计三四种封面样式,征求县领导和大家意见后,再综合各方意见,拍板定案。县委书记王琰珺同志,在百忙之中,亲自审阅封面设计并给予指导。县委、政府两办领导及年鉴纂修人员也抽出专门时间,对年鉴的封面设计、版式编排、图片选择进行会审,力求达到完美无缺。

五是重视版式编排。根据工作要求,我办配置了方正印刷排版系统,培训了编排人员,稿件收到后,我们就迅速输入、修改,然后设计版式,直接进厂印刷。从而减轻了纂修人员伏案工作的劳动强度,消除了编辑人员多次往返印刷厂造成的过度劳累,提高了工作效率,年鉴质量得到了大幅度提高。

200912月中国版协年鉴研究会组织的评比中,2008年卷《宜阳年鉴》荣获综合、条目、装帧三个二等奖。

三、努力拼搏,有为有位

2005年《宜阳县志》(续志)出版发行。其时,大家都有大功告成可以歇息一下的念头。的确,同志们也真的太累了。多年来,我办虽有6名编制,但因种种原因,实际上班人员仅有4位同志,尽管编纂二届志书时曾聘请了2位同志帮忙,但因经费有限,志书出版后,聘请人员已全部清退。办公室同志一个顶两个用,忙得不亦乐乎。但是,考虑到地方史志工作的连续性,加之史志办本来就不引人注目,如果自己又无所作为,结果则是自隐于市,不利于地方史志事业的持续发展。大家认真学习、统一思想,认识到二届志书的出版只是取得了阶段性的成绩。我们不能刀枪入库,马放南山,应该一鼓作气,乘胜前进,挖掘地方志资源,开创宜阳史志工作新书面。

2006年,我们决定恢复《宜阳年鉴》编纂工作,并以此为契机推动县地方史志工作长足发展。打铁必须自身硬,为了提高编辑能力和水平,我们订了《中国地方志》、《年鉴信息和研究》、《咬文嚼字》等专业刊物,同时每人购买一本《年鉴编辑手册》作为学习资料。办公室制定了学习制度,各个编辑定期交流学习经验,并组织大家参加省市举办的专业培训会议。在大家的努力下,《宜阳年鉴》已连续出版4卷,共计240万字,图片600余幅,客观真实地记载了近年来宜阳经济社会发展的历程,展现了宜阳人民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化改革开放,扎实发展的建设成就,记载了宜阳人民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围绕宜阳实施“工业兴县,产业富民”的发展战略,打造建设烟叶大县、畜牧大县、工业强县三大目标,体现了宜阳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的新气象和新成就,歌颂了新农村建设和新一代农民的富裕美满的幸福生活。《宜阳年鉴》是宜阳新时代的信息总汇,是宜阳地情的资料宝库。《宜阳年鉴》为大家了解宜阳的昨天,认识宜阳的今天,发展宜阳的明天,提供了历史借鉴和现实的依据,为扩大宜阳的影响力,提高宜阳的知名度,发挥了信息桥梁和形象窗口的作用。

近年来,宜阳各级领导对《宜阳年鉴》都比较关注和重视。每年都能足额批拨印刷经费。办公条件也得到了彻底改善,购置了3台电脑、扫描仪、传真机、照相机,所有电脑都上了网,实现了办公自动化。办公条件的改善,网络的沟通,使我们实现了足不出户便知天下事的梦想,提高了工作效率,缩短了编纂时间,实现了年鉴当年编纂当年出版,保证了年鉴的时效性。

多年来,除正常编写年鉴工作之外,我们办公室还肩负着《宜阳大事月报》、《宜阳乡镇概览》的编写、宜阳部门志书的指导和旧志的整理工作。截至目前,除县志、年鉴正常纂修以外,已累计编纂出版了《灵山寺志》、《花果山志》、《历代名人咏宜阳》、《宜阳文物志》、《宜阳武装志》、《宜阳人大志》、《政协宜阳志》等;指导编写了《义络煤矿志》、《宜阳检察志》、《宜阳财政志》、《宜阳土地志》;并对民国七年(1918年)旧志进行了点注,已经定稿。

《宜阳年鉴》暨宜阳地方史志工作,之所以能够健康和谐地成长发展,是和省市地方史志的领导专家关怀支持分不开的,是和当地县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分不开的。展望未来,困难和机遇同在,我们决心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宜阳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坚持先进文化发展方向,肩负起历史发展的光辉使命,实现《宜阳年鉴》新的跨越。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