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6月21日

|

您当前所在位置: 河南省党史方志网 > 学术研究 > 方志研究

抓质量,促进度,开创农业史志工作新局面

来源:287作者:时间:2017-08-04分享:

2007年以来,在省农业厅史志编纂工作领导小组的正确领导和省地方史志办公室的具体指导下,《农业经济卷》全体编撰人员共同努力,认真组织,埋头苦干,克服了因机构改革等因素造成的领导和编撰人员变动多、资料收集难度大等困难,迎头赶上了全省史志工作进度,扭转了落后局面,较好地完成了《农业经济卷》40万字170余张图片的编纂与收集整理任务,20088月完成评审稿,20097月和11月两次报送修改稿,20107月正式送审,并及时启动了河南农业年鉴编纂工作和河南农业网络方志馆建设,受到了省地方史志办公室的赞扬,2010年被省地方史志编委会评为全省修志先进单位,有两人被评为全省修志先进个人。现将主要做法汇报如下:

一、克难攻坚,力争迎头赶上

按照河南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的要求,第二届《河南省志·农业经济卷》编纂工作于2001年正式启动,8月份河南省农业厅成立了第二届《农业经济卷》编纂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党组书记、厅长担任,副组长由分管厅领导担任。200111月,编纂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第二届《农业经济卷》编纂方案,200210月完成了《农业经济卷》篇目设置,并报送河南省地方史志办公室审定同意。根据人员变动情况,200211月对编纂工作领导小组和编辑室进行了第一次调整。200312月,又进行了第二次调整。200312月完成了部分篇章初稿撰写。截至20075月,由于没有办公地点,没有固定人员,三年换了三届领导,人员变化快,省史志办要求的“五到位”未完全落实,修志工作进展缓慢,远远落后于全省进度。尤其是2000年机构改革时省农业开发办已经从农业厅分离,按照省史志办的要求《农业经济卷》篇目大纲中农业开发篇原定8万字志稿还是空白,成为历史遗留难题,严重阻碍了修志工作正常进行。

2007年新的一届编纂工作领导小组成立后,对修志工作高度重视,结合具体情况,合理安排部署,采取得力措施,确保“一纳入,五到位”落到实处。首先是纳入计划,省农业厅两任厅长和主管厅长亲自过问,参加农业史志的编修会和评审会,解决农业史志编纂工作遇到的实际问题,20076月把农业史志编修工作由农业厅办公室移交到河南省农业科学技术展览馆,河南省农业科学技术展览馆设立了农业志编辑室,编辑室主任由省农业科学技术展览馆长兼任,副主任由省农业厅办公室副主任兼任,设专职工作人员5名。改变了过去抽调临时人员的办法,保持了机构和人员的相对稳定,纳入了农业厅正常工作计划,确保了续志工作正常有序开展。

然后是“五到位”。一是领导到位。20078月和20086月,农业厅先后两次下发文件,调整补充了编纂工作领导小组, 20086月,《农业经济卷》领导小组组长为省农业厅厅长朱孟洲,副组长为省农业厅副厅长薛豫宛,农业厅有关处、室、站、局等有关领导任成员,统一领导,协调农业史志编纂工作。

二是机构到位。在编纂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成立了编辑室,2009年根据续志工作需要,更名为农业史志办公室。省农业科学技术展览馆馆长和农业厅办公室副主任分别兼任主任和副主任,具体组织协调修志工作。

三是经费到位。省农业厅领导在经费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每年拨给专项经费,并将资料费、印刷费等实报实销,不拖不欠。

四是队伍到位。农业史志办目前设专职编辑5名,其中正高编审职称一名、副编审职称一名、高级农艺师两名,农业厅各处、室、站、局都指定一名同志担任撰稿人,还特邀退休老厅长和享受国务院津贴的一批专家审稿把关,逐步建立了一支思想政治觉悟高、工作责任心强、文字水平高的编辑和撰稿人队伍。

五是条件到位。编辑室刚成立时,没有办公地点,农展馆把会议室腾出来,提供了办公场所,并安装了电话,购置了电脑、打印机,配齐了办公用具。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大楼盖好后,农业厅主管领导亲自过问,为农业史志办落实了两间宽敞明亮的办公室,营造了良好的办公环境。

二、提升质量,打造农业史志精品

(一)做好整体规划,建立志书质量保证体系。编辑人员在赶志书进度的同时,始终把质量放在第一位,一是实行承编单位责任制,农业厅各处、室、站都有专人负责提供资料,确保所提供资料的准确性,并由编辑经常催要以保证修志的进度和质量。二是分解任务落实到人,明确分工,做到职责清楚、任务明确,业务组织和编纂工作程序化、规范化、制度化。三是严格审稿程序及工作制度。规定主编对志书质量负总责,编辑严格分工,从指导、编辑、修改、评审、校对等各个环节负责到底。

(二)多方收集资料,数易其稿,拟定条目。农业开发篇20078月从厅档案室借阅档案30多卷300多万字,从农业开发办借阅资料200多万字,经过6次座谈和协商讨论,20079月才拟定出条目,由一名编辑历时一年时间完成初稿,由主编多次修改,并请农业开发办公室专家和省史志办多次审定,最后由原省农业综合开发领导小组组长(原农业厅厅长)最后对文字进行审定。

(三)严格把关,多方求证,尊重历史事实。在编辑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严格把关,反复核对,对有疑问的数据资料,多方求证,保持历史本来面貌。全省截至1995年经过综合开发后粮食播种面积比未开发前的1987年都增加了,而鹤壁1995年粮食播种面积比未开发前的1987年却减少了,为此编辑查找原始档案,数次与鹤壁开发办联系,并走访原始数据提供人。讨论时大家认为:我们只能记载历史,不能改变历史。最后还是尊重事实,保留了原始数据。同时,仪封园艺场冷库垮塌事件要不要入志的问题也得到了解决。

()开好评审会,严格要求反复修改。《农业经济卷》2003年初步设为农业综合篇、种植业篇、畜牧业篇、渔业篇、农业机械化篇、国有农场篇6篇。编辑室自20078月起对初稿内容进行了补充和提炼,并召开多次内部评稿会,反复修改后形成了评审稿。20088月《农业经济卷》评审会上,省农业厅的老领导、老专家从专业角度对志稿提出了宝贵意见,省史志办对志稿的内容进行肯定的同时,也提出了具体修改意见。20088月至20096月,编辑室内部召开评审会8次,对志稿进行了较大幅度修改,调整了篇目结构:(1)删去综合篇,原综合篇部分条目合并入种植业篇,种植业篇新增了第六章农业与农村经济体制、第七章机构管理两章内容;(2)对原种植业篇、渔业篇和国有农场篇都重新查找资料,补充完善;(3)按照省史志办“纵不断主线,横不缺要项”的要求,20093月与省史志办商讨又增加了种植业篇第五章农业科技推广。

()不断完善志稿内容,精益求精。20097月,拟送审稿第一稿经过省史志办省志处处长、分管副处长和责任编辑的认真指导,编辑室重新向全省18个省辖(管)市农业局征集19782000年行政机构和事业机构人员编制资料,种植业篇第八章机构管理增设了市级机构、县级机构、县级以下机构等6个条目内容。编辑室主任对志稿进行了统编通改,编纂工作领导小组也对志稿进行了审阅。

200912月,拟送审稿第二稿经过省史志办省志工作处精心指导和修改,在全体编撰人员的努力下,严把体例、条目、详略和语言文字关,使志稿质量又上了一个新台阶。20107月正式送审。

《农业经济卷》前后收集资料3000多万字,全面客观地记述了断限内(19782000年)河南省农业发展的历程,《农业经济卷》包括第十六篇“种植业”(25万字)、第十八篇“水产业”(3.6万字)、第二十篇“国有农场”(4.8万字)、第二十一篇“农业综合开发”(7万字),共计40万字。全体编纂人员注重从全省的、省志的和历史的高度搜集、提炼文字材料,坚持科学发展、依法修志、遵循规律和质量第一的原则,对志稿精雕细琢,突出时代特色、行业特色。

三、修用结合,推进河南农业史志可持续发展

(一)及时启动《河南农业年鉴》。《农业经济卷》按照齐、清、定的要求正式送审后,201083192日,我们及时在郑州河南农业高新科技园召开《河南农业年鉴》编纂工作会议,省市县三级农业局158名同志参加了会议。河南省史志办副主任王中华,省史志办省志工作处处长、副处长出席会议并讲课,省农业厅党组成员、副厅长薛豫宛出席会议,并与参会同志就编撰《河南农业年鉴》工作进行了研讨交流。会上,对《河南农业年鉴》编纂工作进行了动员部署,对与会代表进行了编纂技能培训,共商了《农业年鉴》编纂大纲和组稿细节,为出版《河南农业年鉴》打下坚实基础。

(二)建设河南农业史志网络方志馆。我们搜集整理了农业生产、农情资料、农史、农耕文化等方面的信息,科学合理分类,并不断完善更新板块栏目名称和内容,以实用、简洁为宗旨,以便于读者上网阅读查询。

(三)开发农业史志资源,服务社会经济发展。河南是农业大省,农耕文化源远流长,河南粮食生产在全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2010年省史志办关于省情资料的统计工作中,上报了987种史志成果和资料,丰富的史志成果是开发方志资源的基础,还计划编撰出版河南农业系列丛书,研发和申报农业史志课题。坚持以编修农业史志为主,多业并举,今后还要适时启动《河南农业志》、《河南农业大事月报》、河南农业旧志整理等等,服务河南农业发展。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