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6月21日

|

您当前所在位置: 河南省党史方志网 > 河南省情 > 家谱家训

郑义门:孝义传家九百年

来源:-62461301时间:2018-05-25分享:

 

 郑义门

  郑义门,又称“江南第一家”,位于浙江省金华市浦江县郑宅镇,占地约5000平方米,是中国古代家族文化的重要遗址。自北宋崇和元年(1118年)至明天顺三年(1459年),郑氏家族在此合族同居历时340余年,以孝义治家闻名于世。长达168条的传世家训《郑氏规范》,被誉为中国传统家训的重要里程碑。其事载入《宋史》《元史》《明史》。今天的郑义门,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浙江省廉政教育基地以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郑义门:孝义传家九百年 

   

  透过历史深处传来的钟声,一幅引人入胜的家族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

  十五世同居,历经三个王朝,横贯三个多世纪,宋元明三代正史为其列传,各个时代杰出的文化名人为之驻足……

  这就是郑义门,明太祖朱元璋亲赐的“江南第一家”。

  在钟灵毓秀的江南大地上,这个坐落在浦江之畔的耕读之家,至今已经整整闻名了900多年。促使这个家族延绵不绝、生生不息的灵魂,是它的家规——《郑氏规范》。

  这里,是中国传统家族发展演变的生动注解。

  这里,承载着中国人熟悉和温暖的记忆。

  郑义门 

  历史上,一个家族累世同居被朝廷旌表,可称“义门”。历朝表彰的“义门”中,一般五世、七世就属难能可贵。而郑义门,其合众生活的热闹场景,却足足延续了十五世。

  让我们把历史的镜头回放到一千多年前的北宋年间。一个名叫郑琦的老人,自感不久于人世,召子孙来到郑家祠堂,并立下遗嘱:“吾子孙有不孝、不悌、不共财聚食者,天实殛罚之”。就是这一声临终前的嘱托,开启了郑氏家族十五世的故事。

  浙江师范大学法政学院教授毛醒策: 

  他的鼎盛时期,我们用文献上的话来说,他的人口达到了几千人,宋代时在一个锅里吃饭,叫“食指三千”。 

  郑氏家族世代繁衍,发展至今形成以郑姓命名的郑宅镇。郑宅镇位于浙江省金华市浦江县。郑氏宗祠,就坐落在这个小镇的中心。宗祠始建于南宋中叶,迄今已有900余年历史,是中国古代家族文化的重要遗址。如今的郑义门,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浙江省廉政教育基地以及浙江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郑氏宗祠坐东朝西,占地约5000平方米,共分为5进64间,其建筑无雕梁画栋之华丽,保简朴整洁之本质,庄严宽敞,古朴厚重。走进宗祠,就像走进了中国历史的博物馆。内有元丞相脱脱书写的“白麟溪”碑,明皇帝朱元璋亲赐的“江南第一家”牌匾,明代“开国文臣之首”宋濂手植的苍劲古柏,范仲淹、朱熹、柳贯、王锡爵等历代历史名人及当代书法家题写的大量匾额、楹联等……正可谓翰墨丹青赏心悦目,诗书雅乐神韵悠远。

  让今天的人们依然津津乐道的,是郑氏家族魅力不减的人文遗风。

  浙江师范大学法政学院教授毛醒策: 

  有一件事很有意思,2008年全国高考,四川省的文科卷子,古文解读竟然出自《明史》,是关于郑氏家族一个家长叫郑濂的传记,然后叫考生们来解读,来谈体会,这实际上也就说明了对郑氏家族的重视。 

  《郑氏规范》 

  是什么,使这个寻常的人家有着如此强大的凝聚力?又是什么,让这个传统的家族延续着如此旺盛的生命力?

  浦江县博物馆副馆长张智强: 

  这个家族之所以能够这么几百年的同居,跟这个家规是密不可分的。 

  支撑“郑义门”的精神支柱,就是这部名叫《郑氏规范》的家规。这是郑氏家族管家治家的法宝。它将儒家的“孝义”理念,如数学公式般转换成操作性极强的行为规范。历经几代人创制、修订、增删,它最终定格为168条,涉及家政管理、子孙教育、冠婚丧祭、生活学习、为人处世等方方面面,堪称世上最齐全的家庭管理规范。它甚至将大家庭的管理成员,分为18种职务26人,形成一个网络式的多层结构。一个庞大家族的秩序由此严丝合缝地建立起来。正是这种智慧,指引着这个家族在历史长河中前行。

  浙江师范大学法政学院教授毛醒策: 

  我是这样理解的,中国的家训制度,大约有三个历程。第一个是《颜氏家训》,第二个是宋代司马光的《家仪》。《颜氏家训》和《家仪》,它们的共同特点是理论性较强。那么作为中国家训制度的第三个里程碑,《郑氏规范》最大的特点是什么?它比较注重家规的操作性。也就是讲,它把儒学的追求转化为可操作的细节。所以我讲这个家族能够三百年繁荣昌盛,跟可操作性的家规有密切的关系。 

  在今天的郑宅镇,我们依然可以不时看到以郑氏家族的“孝”迹为内容的景观。郑氏世祖郑绮,其母亲张氏因患风挛疾,手足不能伸,郑绮日候床边,侍奉饮食汤药,三十年如一日,始终不稍懈怠。正是这位老人以孝治家的躬行实践,为其后代子孙树立了一个生动的典范。而这,只是这个家族几百年风风雨雨中诸多故事中的一个。

  家规亮点 

  历史的时钟拨到明朝天顺三年。郑义门,这个响亮在江南大地的名门望族,终于悄然隐退,藏入历史的苍茫暮霭。然而,郑氏家族用十五世的漫长时光身体力行的《郑氏规范》,却永远留存了下来,至今仍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郑氏的祖先们深知“成由勤俭败由奢”的道理。168条家规中,有关戒奢的就有17条之多。它谆谆告诫:家业之成,难如升天,当以勤俭朴素为准绳。

  浦江县博物馆副馆长张智强: 

  它有一个关于我们不能浪费、我们要节俭……比如它有讲到你什么时候可以吃饭,达到几个人可以一起吃,如果达不到几个人你不能够开一桌吃饭,等等。 

  郑氏一族齐家思想的体系中,还有一个突出的主题,那就是关心自己的同时,也应关心他人,和睦乡邻。

  浦江县文联原主席陈舒平: 

  他采取了很多措施跟周边的邻居搞好关系。比如说他创办药室,周边邻居有生病的人,如果家里穷我可以免费提供医药;他在村子的路边设立茶摊,路过的人肚子饿了、口渴了,都可以获得食物和水;还有穷困的人家,他们也都会给你们东西吃。 

  清廉为政,是历代都倡导的,但从家庭的角度约束族人为官清正,则是郑氏义门的一大特色。

  浦江县博物馆副馆长张智强: 

  这168条家规,有些涉及到廉政廉洁方面,像86、87、88这三条,就是针对出仕当官的人规定的。这三条家规,它就是告诉你,你只要出仕当官,就得奉公守法,不要贪污受贿,你不要来辱没我们这个家族。 

  凭借好学的风尚和孝义的名声,从宋、元到明、清,郑义门约有173人为官,尤其是明代,出仕者达47人,官位最高者位居礼部尚书。令人惊叹的是,郑氏子孙中,竟没有一人因贪墨而罢官者。

  现实意义 

  历经数百年风雨的郑义门,实际上是中华民族传统大家庭的一个缩影。它深刻体现着中华民族独有的“国家”概念:国与家紧密相连、不可分离,治国从治家开始。中国人讲的家既指家庭,又包括家族。家族内外长幼有序,讲究道德礼仪。中华传统文化是伦理文化、责任文化。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些中华文化的DNA,渗透到中华民族每一个子孙的骨髓里。

  时至今日,我们回望郑氏义门,不仅仅因为它映射着中国古代家庭制度的演变历程,表达着孝义治家的功能样态,更是因为,蕴含其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始终流淌在炎黄子孙的血液中,是今天的我们砥砺前行的强大动力。

  浙江师范大学法政学院教授毛醒策: 

  中国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经济上巨大的进步,这是全世界有目共睹的。那么我们现在讲“两个一百年”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一方面要经济建设,一方面要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这个良好的社会风气,家庭的教育、家规的培养至关重要。所以我们今天总是在呼唤良好的家风。实际上郑氏家族,他可以给我们隔时空地提供一个借鉴。 

  (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 韩亚栋 周哲 齐学家 张舒谊 采写制作)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