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6月21日

|

您当前所在位置: 河南省党史方志网 > 学术研究 > 方志研究

如何创编企业年鉴

来源:河南省地方史志办公室作者:时间:2011-01-05分享:

陈守强

 

《郑煤集团志》正在总纂成稿,集团领导不失时机地做出决定,正式启动《郑煤集团年鉴》的创刊工作,这是郑煤集团企业文化建设中的又一座礼程碑,可喜可贺!这几年大家通过编修集团志,不仅取得很大成绩,而且积累了丰富的编史修志经验,还培养出一支有实力的编写队伍。有了这样一个坚实基础,创编集团年鉴也就具有了顺理成章的有利条件。本来我想请河南年鉴社的同志,来给大家多讲些知识,可惜几不凑巧。好在志鉴一家,为了会议开得圆满,今天我只好“就志论鉴”,把年鉴与方志做些适当沟通,和大家共同讨论一些年鉴的基本常识、编写技巧和注意事项,以利于大家又好又快地完成集团年鉴创刊任务。

2006年5月18日,国务院公布的《地方志工作条例》规定,地方志包括“地方志书、地方综合年鉴”。虽然只点明了地方综合年鉴,但用法规形式,从整体上正式把年鉴编纂纳入了地方志工作范围,因为年鉴是地方志续修的平时资料积累。这说明志书和年鉴,既属同类又有区别,二者既有相同的共性又有不同的个性。今年2月,省政府办公厅又专门发出编纂县级综合年鉴的通知,强调大力编纂出版年鉴。创编集团年鉴,符合国务院《条例》和省政府关于加强修志工作的整体部署,对于振兴中原文化、服务中原崛起、保持修志工作的持续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年鉴由来

方志与年鉴,犹如一对兄妹,闪亮漫舞于当代中国书林。“帅哥”仁厚持重,“靓妹”绰约俏丽。方志土生土长,是厚重而地道的中国传统文化产品;年鉴则是“舶来品”,是我们洋为中用、学习西方的优秀成果。

年鉴的英文名称是Yearbook,由年和书组成,意思就是年书。而中国的译名是“年鉴”,也即年度之鉴。鉴者,镜也,借物喻意,既形象地标明此书记事载史就像一面镜子的内涵,又延伸了供人们对照借鉴、正身励行的深意。

年鉴自开始出现至今已有数百年历史,首先在德、法、英、美等国家兴起。其中美国出版的年鉴数量较多、影响较大,其第一部年鉴是1639年出版的《新英格兰年鉴》(美国是1776年建国,当时为英国殖民地),1868年出版的《世界年鉴》至今在世界上仍有重要影响,近期每年发行超过150万册,1929年、1963年曾两度成为总统就职时的宣誓用书。由马克思提议并任主编、于1844年2月在巴黎出版的《德法年鉴》,曾被称为德国“第一个社会主义刊物”。日本自1876年出版其第一部年鉴《万国年鉴》至今百多年间,累计出版有超过1300余种年鉴。

中国近代开始翻译并出版外国年鉴,第一部是1909年的《新译世界统计年鉴》。1913年中国人自己编辑出版了第一部综合性年鉴,即上海神州编译社出版的《世界年鉴》。1924年,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辑出版了《中国年鉴》。至1949年建国前的40年间,全国出版年鉴大约有200余种。

建国后从1950年天津进步出版社出版的《开国年鉴》开始,至1978年的29年中,全国共出版有10余种年鉴。1978年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为年鉴事业的兴起创造了有利条件。1979年邓小平在接见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姜椿芳时指出:“编辑出版年鉴,很有必要。这是国家的需要,四化建设的需要。”年鉴事业开始蓬勃发展。1980年,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出版了全国第一部大型综合性年鉴《中国百科年鉴》。1985年全国出版年鉴超过100种,1998年达到1300多种,至2000年达1500多种,至目前恐怕要超过3000种。仅从河南看,1984年《河南年鉴》创刊至2009年底,全省各级各类年鉴已经发展到120余种,不仅有地方综合年鉴,而且有行业年鉴、专业年鉴、企业年鉴等等。今年2月省政府办公厅又专门发出《关于做好县级综合年鉴编纂工作的通知》,到年底全省年鉴种类更会大幅增加。

二、年鉴属性

编纂年鉴首先要明确年鉴的本质属性,也就是了解年鉴到底是一种什么性质的书,这是编好年鉴的前提。只有了解年鉴的本质属性才能按其要求确定与之相适应的内容框架、编写原则和文体规范。

定义反映属性,但国内学术界目前对年鉴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定义。人们从不同的角度给出的定义往往有不同的侧重:新闻出版署从出版物管理角度定义年鉴属于期刊。年鉴编写单位多从编写制作和使用角度视年鉴为书。1990年版《中国大百科全书·新闻出版》卷定义年鉴是“汇集一年内重要时事、文献和统计资料,按年度连续出版的工具书。”1993年版《中国大百科全书·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卷又定义年鉴是“汇辑一年内事物进展的新情况和统计资料,按年度连续出版的资料性工具书。”《辞海》和其他词典也都有不同的定义。《地方志工作条例》以政府法规形式对地方综合年鉴所下定义为“系统记述本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情况的年度资料性文献。”方志界通常对年鉴的定义是“连续出版的年度资料工具书”。这里有四层涵义:

1.年鉴是工具书。工具书是专供读者检索查阅的书,是将某些特定知识信息按特定方法加以编排,从而使读者快捷准确查到所需材料的一种图书。工具书的基本特点是简明易查,如《现代汉语词典》、《中国大百科全书》、《辞海》、《辞源》等。而工具书的共性特点年鉴全有,所以有人认为“工具性”是年鉴的本质属性。

2.年鉴是资料工具书。资料是资料工具书的基础,不仅可用于当代,而且可传于后世。资料性是资料工具书的最基本属性,失去资料性资料工具书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年鉴都用事实说话,都以资料为构件,都把资料性放在首位,都从资料价值角度去审视应该收录的所有内容(包括图表、照片、讲话、文告、综述、专条等等),与论著、教科书、文学作品不同,没有丰富翔实准确的资料,就不可能编出高质量的年鉴。所以人们都把“资料性”视为年鉴的最基本属性,这也可以视为学科属性。

3.年鉴是年度资料工具书。无论综合年鉴还是专业年鉴,也无论国家年鉴还是地方年鉴,其年度性特点都非常突出,并且这个年度性通常都以上一年度为期,原则上收录和记述上一年度的新信息和新进展,这基本上是所有年鉴的通例,所以年度性也是年鉴非常突出的共有基本属性之一,从基本功用角度看我把它称为时效属性。从严格意义上说,不完整的年度信息(比如只写了前5个月)、无年度性信息(不清楚何时)、预测性展望性未实现信息(报告文献内含展望除外)、追溯性信息(创刊、综合、回顾或跨年度专项内容等特殊情况除外)等均属无效信息。近年也有学者提出在特殊情况下可编二年鉴、五年鉴的倡议,我们可以视为创新性特例。虽然这个年度性决定了年鉴无法与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的快速、及时相比,但对政府与社会各界进行年度性规划、决策、总结、评估等重要活动提供相对客观、稳定、系统、完整的资料则成为年鉴的特有优势。

4.年鉴是连续出版的年度资料工具书。年鉴以年为期,由此决定了它必须逐年而编、连续出版,因而连续性也是年鉴的基本属性之一,从著述状态看我把这称为时态属性。只有连续编著出版,才能提供全面、系统、连续不间断的资料,才能实现纵可比、横可鉴的目的。所以年鉴办得时间越长,使用价值就越大。与志书相比,正好构成优缺互补、长短各宜关系,从这一点上说,近年有人所谓“年鉴志书化,志书年鉴化”的倡议,实在并无太多可取之处。这个连续性也决定了编写人员必须牢牢把握一条,年鉴的基本框架、基本内容、基本数据和基本口径必须上下衔接、前后贯通、历年可比、连续滚动。编编停停、缺东少西、查无下文、口径不一都将使年鉴的价值大打折扣。

至于年鉴的科学性、思想性、全面性、系统性、实用性等一般属性,与方志大同小异。大家都参与过志书的编写工作,这里我不必再去多说。只有一点,实用性决定了年鉴的重要功用之一,是可为修志积累和提供基本资料,但“照搬年鉴资料即可成志”或“编鉴不必修志,年鉴完全可以取代志书”的说法,显然也言过其实。

三、年鉴分类

目前全国还没有统一的年鉴分类标准。在年鉴编纂实践中,不同的角度会有不同的分类标准和方法,各地多根据工作需要进行粗略划分。年鉴评奖活动和图书管理活动中对年鉴的分类也有很大差别,种类划分都还是相对而言。为突出特点并便于工作,我这里根据年鉴与志书的相关特性而将年鉴分为如下几类:

1综合年鉴。即系统记述特定行政区域方方面面情况的年鉴,包括国际性年鉴、国家年鉴、百科年鉴、省市县区等地方年鉴。如《法德年鉴》、《世界知识年鉴》、《中国年鉴》、《中国百科年鉴》、《河南年鉴》、《郑州便览》(1985年创刊《郑州年鉴》,1989年改名《郑州便览》,1996年改回原名)、《修武年鉴》、《金水年鉴》(郑州市金水区)等。

2行业年鉴。即全面记述特定行政区域内某一行业情况的年鉴,主要从行业管理角度收录该行业方方面面资料,包括国际性行业年鉴、国家级行业年鉴、地方各级行业年鉴等。如《世界化学工业年鉴》、《中国纺织工业年鉴》、《河南水利年鉴》、《河南交通年鉴》、《河南文学艺术年鉴》、《新密教育年鉴》等。

3专业年鉴。即专门记述特定行政区域内跨行业部门或各行各业中某一专业方面情况的年鉴,包括各级专科年鉴、专题年鉴、专门年鉴,如《中国考古学年鉴》、《中国历史学年鉴》、《中国经济年鉴》、《中国法律年鉴》、《中国人物年鉴》、《中国精神文明建设年鉴》、《中国地方志年鉴》、《河南统计年鉴》、《河南企业年鉴》、《河南书法年鉴》、《黄河年鉴》等。

4部门年鉴。也有称为单位年鉴,即系统记述某一独立部门或单位情况的年鉴,包括党政机关部门单位年鉴和企业、医院、学校等单位年鉴,如《中国石油化工公司年鉴》、《河南油田年鉴》、《中原油田年鉴》、《河南网通年鉴》、《河南农业大学年鉴》等。《郑煤集团年鉴》以企业单位命名,准确地说属于企业年鉴,同时具有部门综合特性,要综合记述郑煤集团方方面面的情况。

四、年鉴编排

1.确定名称:年鉴名称,对于编者是年鉴内容的核心焦点和集中反映;对于读者则是揭示年鉴内容构成和资料价值的唯一窗口。确定年鉴名称,一般要求必须直观、简明、严谨、准确。其通常包括四大构成要素:时间、空间、主题、品牌。

时间要素,要求标明编纂年份,并且必须是所收内容的次一年份。

空间要素,要求标明空间或属地域名。综合年鉴、行业年鉴、专业年鉴必须准确标明所收录内容的空间范围域名,如世界、法德、中国、河南等。部门年鉴则必须准确标明党政机关、部门、单位、企业、医院、学校等属地域名。其中,对于城市区而言,不仅要标明城区,并且必须标明所在市名,如上列《金水年鉴》,不仅应标明金水区,还应标明郑州市,不然读者会感到不明不白。从目录学角度看,《金水年鉴》基本上是无效名称。

主题要素,要求标明年鉴内容主题,如水利、交通、经济、法律、人物、石油化工公司等。综合年鉴名称中的主题要素多与空间要素合而为一,如《中国年鉴》、《河南年鉴》中的“中国”、“河南”就是主题。

空间要素和主题要素往往共同决定本年鉴的唯一性。

品牌要素,要求贴上品牌标签,也即标明为“年鉴”。目前绝大多数都使用了“年鉴”二字,只有极个别将内容按照年鉴规则编排,但将品牌标签贴为“便览”、“概览”、“年刊”“年报”等,人们通常也把这类书视作年鉴。

2.结构内容:每一期年鉴的内容,除时间断限与志书明显不同外,其他方面则与志书的宏观架构大同小异。

从基本体裁看,年鉴一般先有图片、特载(重要文献或特别重大事件)、概览(包括总述、年度大事记、年度人物等)作卷首,然后将主体内容分门别类展开记述,图、表、照片穿插文中,最后则多将下属基层机构概况、附录等作为卷尾。这些与志书的述、记、志、传、图、表、录等基本体裁类同。

从框架结构看,年鉴一般分篇目(有称为部类、大类或一级目)、类目(二级目)、分目(三级目)、条目四个层次,也有取消分目而设三个层次的。条目虽然是年鉴的编写实体或基本细胞,但整体上是一种类目结构体式,与中国古代的纲目体结构大体一致,所以我认为称年鉴为条目体并不准确,严格说应该称为类目体,与类目体志书基本相同。当然,年鉴不采用篇章节目体,也不采用篇章节与条目结合体。有以文章体为主的专业性年鉴,如《中国城市年鉴》(1990),将各大城市分别写一篇文章作综合介绍,这是个别的。

从编排原则看,年鉴与志书一样,采用分类编排法。即依据科学分类和社会分工原理,完全采用横分门类方法,力求把同一类性质的事物,依类集中编排。按照科学分类原理,同一层次类目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平肩并列关系,上下层次类目之间应该具有领属或包含关系,属类标题不能与上一层次类目标题在文字和意思上完全一致或重合。这些都是年鉴的编排基本原则。

3.稳定框架:年鉴作为工具书,为便于读者检阅,一级目、二级目甚至三级目应注意保持相对稳定,这需要既站在历史的高度追求历史价值,又要有敏锐的发展眼光及时把握好眼前现实。随着事物的发展、新学科的出现以及认识的提高,如果发现一级目、二级目和三级目不合理或有缺漏,就应及时进行适当调整,但要注意前后卷的衔接,使其框架进一步合理、完善。

《郑煤集团年鉴》名称定得很好,既准确又简练,内涵丰富,要素齐全,特别突出了“集团”二字,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所制定的篇目框架系统展示了郑煤集团的全部现状,符合企业年鉴的内容结构原则和方法。

五、年鉴选材

一部年鉴,动辄数十上百万字,往往涉及许多系统、部门和单位,需要组织众多可持续供稿人员。并且每年一卷,所有供稿人员都不可能专职。在确定了篇目、明确了分工之后,每个供稿人员都要面临时间紧、任务重和面对大量资料而总体篇幅有限的压力。因此,怎样选收那些最主要、最重要、最有价值的内容,是每一位撰稿人都必须熟练掌握的基本问题。要做好选材工作,我认为要注意把握“全、新、特、史、鉴”五个字,也就是说至少要围绕这五个字选好材。

1.全,即反映要全面。一是方方面面要全,即各主要方面、主要门类、主要事项都要有所反映,使年鉴成为集一地发展之梗概、汇一方振兴之精华的佳作,而不是蜻蜓点水,面面俱到。二是大事要事要全,对事关全局的大事要事、局部领域的大事要事要分清主次轻重给予突出记述,使年鉴成为尽显一地优势、浓现一方特色的读物,而不能是事无巨细,有闻必录。三是内容要素要全,主要是层次结构要严谨、图表文字要周延、正文要素(事主、时间、地点、结果等等)和条目组成要素(标题、正文、署名)要齐全,不能首尾无顾,缺东少西。四是正反过程要全,主要是以记成绩为主也不回避问题,克服片面性不以偏概全,有头有尾反映全过程,而不能偏颇失真,断断续续,提供不完整信息。

2.新,即抓住新事物。年鉴的基本特点之一就是“新”字,每一年度出版的年鉴都是反映上一个年度里的新进展、新成绩、新观念、新成果、新问题。年鉴的基本框架要相对稳定,但条目的内容必须逐年更新。改革开放史无先例,发展之快前所未有,新生事物层出不穷,原来传统的、珍贵的事物可能变为平淡了,原来次要的、不显眼的事物可能上升为主要的。年鉴必须着力反映时代特点,锐意创新,不能年年岁岁常相似。很多工作虽然性质未变,逐年连续或者重复进行,但不是同一过程的简单重复,而是一个不断深化、改革、创新的过程,所以要常编常新,年年有发展,岁岁有新意,注意从新的角度、新的高度、新的侧面给予动态反映。要特别注意抓首次发生、预示发展趋势、发展里程碑、具有标志性、具有普遍性、重大发明和突破、造成严重后果的新生事物和新案例等。有些事情表面上看似乎是个小问题,但以小见大,见微而知著,体现事物的本质、主流,可能代表新事物发展的趋势和方向,如精神文明建设、见义勇为、敬老尊贤、尊老爱幼等传统美德。

3.特,即注意抓特点。任何一个地方、一座城市、一个行业、一个专业、一个单位、一个企业,都有自己比较突出的特点,无论是特大、特多、特优还是特劣、特严重,也无论是过去无现在有还是过去有现在无,都代表自己的独特方面,都共同组成自己的特色。尤其是广受社会关注的热点、焦点、难点、闪光点、生长点等,都要注意抓住。

4.史,即注重存信史。年鉴和志书一样,“存史”都是其最基本功能,这是由其最基本属性“资料性”决定的。注意存史首先必须站在历史高度,以追求存史价值为第一要务,善于用历史眼光去研究和认识事物发展规律,围绕历史发展主线去组织和取舍材料,用史家之笔去记述好宏大久远能经受住历史考验的事。不仅要以主要篇幅反映当前有使用价值的新信息,尽可能减少无效信息量,还要注意将一些具有保存史料价值的某些社会现象和奇异的自然现象也留下历史记录。

5.鉴,即具有借鉴性。借鉴性由年鉴宗旨决定。所有事物都在不断克服矛盾中前进,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会产生。有发展也会有曲折,有成功也会有失误,有经验也会有教训,有喜悦也会有隐忧。我们处在伟大变革新时代,所进行的事业前无古人,没有现成路子可循,探索中前进总会不断产生新问题。年鉴只有全面、真实、客观、实事求是地记述,才能使读者感到真实可信,才能更好地帮助人们总结经验、接受教训、科学决策、减少失误,才具有可取的借鉴意义和价值。这要求供稿人:一是开门见山直述其事,二是注意同过去进行对比,三是注意从正面反映问题已解决或正在解决,四是从分析原因角度记述问题,五是综合分析存在问题和困难。

六、条目撰写

“条目”一词源于《汉书·刘向传》,“比类相从,各有条目”,意即按类的内容分列的细目。因为绝大多数年鉴都采用类目结构,所以条目即为年鉴的基本细胞,编写年鉴的最基本任务也就是撰写条目。条目内容一般都由三部分组成,即:标题、正文、作者署名。根据条目内容的性质、功能及范围,年鉴条目大体可分为两类,即综合性条目和单一性条目。

1.条目标题制作。条目标题是条目的题目,是条目内容的集中与概括,是用精练文字把条目内容中最主要、最有特点、最具代表性的精华部分标示出来,它对突出条目内容、吸引读者注意、方便读者检索都有着重要的作用。标题制作得好,犹如画龙点睛,可为条目增辉。

制作条目标题,一般要求做到六个字:准确、简明、得体。第一是准确,题文要相符。条目标题是条目内容的抽象、提炼和概括,所以必须忠实于内容,基本思想、基本事实和条目内容应完全一致,不能夸大,不能渲染,不能让读者产生歧义。第二是简明,要一简二明。要抓住内容的实质、精华和要害,删繁就简,语言凝练,言简意赅,短小精悍,一语道破,一目了然。要力求突出实际、反映结果,力戒模棱两可、似是而非。第三是得体,要中和舒适。标题与正文要上下对应,不能以偏概全或以大概小。选词用字、标题长短、内容含量要适度,要让读者感到恰如其分、恰到好处。不能拟制指示性、要求性、宣传性、展望性、对偶性、评论性、议论性或结构生硬、用词怪僻的标题,年鉴标题应该朴实无华。

要制作一个好的标题,并非易事。这不仅是一个单纯的文字技巧问题,而且是一个综合水平问题。不仅要大体熟悉实际情况,吃透条目内容实质,而且要肯下功夫,善于概括,用心推敲,反复锤炼,要避免一般化、公式化。

2.综合性条目的撰写。综合性条目是指一级篇目下的“综述”和二级类目下的“概述”或“概况”等条目。这些条目都要分别综述各行各业情况,要综合众多会议文件、领导讲话、工作报告、总结及各类著述等,是年鉴各部类的精华,是各部分内容的点睛之笔,可使读者从整体上准确把握一行一业的大势大略,因而在年鉴中占有重要地位。

撰写综合性条目,一是要力求从宏观上反映大势大略,二是要用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事实和数据反映一个系统的基本情况和基本业务总量,三是注意反映同上年不同的正反两方面新特点,四是注意综合涵盖本系统的主要内容,五是可有必要的画龙点睛式评述但不能长篇大论,六是要力戒空谈空论和预测展望未来,七是要加强概括提炼而避免照搬、堆砌微观内容和数据。

3.单一性条目的撰写。单一性条目是年鉴的基本单位和主要表现形式,在各类年鉴中一般要占全书字数总量的2/3以上。条目的内容独立完整,一事一条,每一个条目就是一个单元,是一个独立完整的信息实体。

条目主题具有单一性、独立性和排他性。一个条目只能有一个独立的主题,凡是能够独立的事物都可开条,一件事、一个主题列一个条目。年鉴中所有条目都是并列关系,所以条目具有排他性,一个条目不能包含两个或多个主题;两个条目之间也不能互相包含,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个主题也不能出现多个条目在多处进行记述。

撰写单一性条目,一是要素要齐全,时间、地点、人物、事项等,不能缺胳膊少腿;二是开门见山,直述其事,一气呵成,戒用穿靴戴帽总结体写法;三是要用事实和数据说话,要力避少事实多结论的空论空述;四是文、题要相符,不能张冠李戴;五是要注意挤水分、删繁琐、去枝杈;六是要重结果,注意首尾照应,力避资料堆砌;七是注意文辞规范;八是力戒预测展望未来。

七、交叉重复

年鉴内容的交叉重复,与志书内容的交叉重复一样,是需要高度重视并下功夫妥善处理的一个突出问题。所谓交叉,是指内容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它带有强烈的普遍性、客观性和必然性。所谓重复,是指同一人同一事在年鉴中多处记载、反复出现,它带有明显的连贯性和主观随意性。

一部年鉴,内容广泛,必然出现许多交叉现象,我们不应该也不可能将各部分内容绝然分离、孤立记述、完全斩断其相互联系。从事物的普遍联系性以及年鉴为现实服务角度看,为保持对某一事物作完整的、连续的记载,以使人们应用方便,关联记述在一定程度上是需要的。但关联过细往往成为重复,重复记述不仅浪费人力物力,增加不必要的编印成本,而且会损害年鉴质量,臃肿拉杂,重叠冗长,使人读来乏味。所以,内容交叉势为必然,关联重复也难以完全避免,但大量简单重复必须尽可能消除。这应该成为处理交叉重复问题的基本原则。

年鉴内容的交叉重复,大体有如下几种现象:

一是篇目中的交叉重复,常见的有领属同题、一事多条两种情况。前一种情况如类目标题与其下属某一条目标题完全相同,有违科学分类原理;后一种情况系事关多家,由多家供稿形成重复。

二是图表照片相互重复,源于多家供稿但缺乏统编通审而遗留重复。

三是文表之间互相重复,系撰写中缺乏综合概括而照搬表中数据所致。

四是记述内容交叉重复,由各部分内容的相互关联引起。如同一人物同一事件在特载、大事记、人物、附录和某些部类条目中都有记述,有些事项和数据在综述、概述、概况和一些部类条目中都有所反映等等。

处理交叉重复确实常会感到棘手。具体解决办法:一是设计中要坚持科学分类,尽力做到“条目唯一”,每一事件只在一个条目记述,这是在总体上避免重复的基本前提;二是撰稿中注意详主略次,对必须在两个条目交叉记述的事物,要经过科学安排各有侧重,这是避免重复的重要方法;三是编纂时注意合理归口,对于多人提供的同一事条要进行合并,这是消除重复的关键环节;四是审定时应做专项通查,对各体裁之间的内容交叉,应注意详此略彼,这是消除重复的最后关口。

八、文体规范

对于年鉴的文体,目前尚有许多争论。有人认为是以说明为主兼具叙述,也有人认为是以记述为主兼具说明,还有人说是应用文体。我认为,年鉴和志书一样,就是“述而不论”的记述体。年鉴中的特载、专文、大事记、统计资料、附录和志书类同,是独立的专门体裁,但不是主体内容。年鉴信息主要靠条目表现,条目是年鉴内容主体,各种条目采用的都是记述体,尽管在微观局部会有些解释说明,但文字量不多且不是主流,实际上无论是评价议论还是解释说明,与志书一样不仅不符合要求,而且往往是多余的无效信息。

所谓记述体,就是把人物的经历、事物的特点或事情发展变化的过程,用书面语言如实地表述出来。年鉴条目在写法上要求按照事物发展顺序,开门见山,直书其事,述而不论,用事实说话,寓观点于记述之中,可有画龙点睛式点评,而无须过多地考虑开头结尾、谋篇布局、段落衔接、起承转合。这与志书的写法基本上无什么不同。

工具书贵在文字简明,语言精练,言简意赅,文约事丰。不追求华丽的词藻,不故作惊人之笔。道理不用多说,写成绩,就直接写成绩;讲问题,就直接讲问题,不加导语或套话。这样记述,不是没有观点,而是不要撰稿人自己站出来说话,要通过资料记述,把某种观点、意图体现在资料的叙述之中,引导读者自然而然地得出应有的结论和判断。这与志书的文风也是一致的。

撰写年鉴条目要力戒总结体写法、宣传性写法、广告式拔高、文学性渲染、教科书式解释、报告式套话、穿靴戴帽包装、空洞无物虚词、论述式评议、绝对化定论等等。

至于年鉴的文字规范,应该和志书一致,我这里以《志鉴编写注意事项》为题,简列一些主要的规范供大家参考。

附:志鉴编写注意事项

1.志鉴一律用第三人称行文(引录原文除外)。涉及中国、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河南省等,应直书其名,不称“我国”、“我党”、“我军”、“我省”、“我公司”等代称。

2.名称、简称和术语要规范。“文化大革命”应加引号,不能简称“文革”、“文化革命”;林彪反革命集团、江青反革命集团不加引号;蒙古族不能简写为“蒙族”;内蒙古自治区不能简称“蒙”。

3.书写人名,首次出现时,写明身份,以后直书其名。不加“同志”、“先生”等称谓。必要时名前可加党政职务、名后可加专业技术职务。

4.机构、会议、文件名称,第一次出现时使用全称,并在括号内加注简称。使用“党委”、“党支部”或党内职务称谓时,要写清楚是中共还是民主党派等。中共十—届三中全会不能简称为“十—届三中全会”或“三中全会”。

5.市人大常委会不能简称为“市人大”。“市人大”是市人民代表大会的简称,市人大常委会是其常设机构。

6.公安部门逮捕、人民法院一审判决者称犯罪嫌疑人,不能称罪犯,因为一审判决后还有10天上诉时间。法院终审判决后称罪犯。

7.外国国名、人名、地名、机构名、政党名和报刊名,以新华通讯社的译名为准。无新华社译名者,用国内通用译名。

8.条目采用记述体。年鉴单一性条目一般不分自然段。

9.少用附加句。要多用主谓句,少用定语、状语、补语等附加成份;多用实词,少用副词、助词、形容词、感叹词、夸张词等。

10.少用“了”、“的”二字。“了”是时间助词,表示为过去完成时态。但志鉴所记皆为已发生事,整部书的内容都已“了”。“的”字也是助词,文稿中出现频率很高,可用可不用者往往使语言显得松懈拉杂。故许多“了”、“的”都可去掉。

11.入志鉴人员的姓名、职务须核准无误,力戒使用别字。

12.引用文件或领导讲话须同原文核对。

13.民主党派的排序应按规范,不应随意变动。

14.事涉全局的重大事项如体制改革和重大奖励等由有关单位统一提供,集中刊发,不刊发个别单位的不完整信息。

15.慎用“弥补历史空白、第一、最大、最早、达先进水平”等评价。

16.工程项目在同一年度内开工、竣工的要集中在一个条目中记述。

17.重大政治历史事件和活动一般在年鉴卷首集中记述。

18.外事往来、物价调整等具有共性的事务,集中在“外事”、“物价”栏目记述。

19.港、澳、台事务应从“外事”、“外贸”等类目中分出单列。

20.条目中一般不收录预测性、展望性内容。

21.领导职务变动,前后任两人全记,并要注明月份和任、免、辞、退、撤等不同情况。

22.年鉴中凡当年事情,均直书月、日或年内,不再写年份。

23.时间表述要写明具体时间,不用“目前”、“现在”、“最近”、“不久”、“近期”、“以来”等不确定的时间。

24.年份不能简写,1999年不能写成99年。

25.公历的世纪、年代、年、月、日、时间、年龄、部队番号等使用阿拉伯数字。

26.各单位上报稿件,应同时报送电子文档。

27.年鉴条目撰稿人署名要置于文后加括号,署真名不用笔名,一般不以单位署名。

28.年鉴专文作者的现任职务置于文后加括号。

29.使用数字,遵照1995年12月13日《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执行。见《语言文字规范手册》(1996年重排本),语文出版社编,1997年9月出版。

30.计量单位,遵照国务院1984年2月27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的规定,使用法定计量单位,不用已经废除的单位。

31.图片文字说明要注意标明时间。

32.年鉴广告性图片内容必须真实、健康、清晰、明白。

33.年鉴广告性图片不得刊有中国国旗、国徽、国歌标志的内容。

34.不能以领导人名义或图像做广告,不刊发香烟广告。

35.刊发领导人照片,头部、身体及重要部位不能剪裁。

36.除统计部门提供的统计表称“统计表”外,其他表统称一览表。

37.全局性统计数字以统计部门公布的数字为准,各部门单位的统计数字以各单位核定的数字为准。

38.撰写稿件须经撰稿单位负责人审查签字并加盖公章后上报。

39.初审来稿要对观点、史实、体例、文字、图表等全面审改。

40.终审定稿要对全稿加强统审通改。

 

主要参考书目

①王砚婷、李金山、李国新《外国年鉴编辑出版概观》,1998年,中国旅游出版社

②李颖《年鉴工作与研究》,1999年

③赵庚奇《关于年鉴编辑的理论与实践》,2003年

 

 

(作者单位:河南省地方史志办公室)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