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6月21日

|

您当前所在位置: 河南省党史方志网 > 学术研究 > 方志研究

确保二轮志书编纂达到高质量高水平——在全省志书质量研讨会上的讲话

来源:河南省地方史志办公室作者:霍宪章时间:2010-01-29分享:

确保二轮志书编纂达到高质量高水平

——在全省志书质量研讨会上的讲话

(2009年9月23日)

霍宪章

 

同志们:

时值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发布《地方志书质量规定》一周年之际,我们在这里举办全省志书质量研讨会,其目的就是要通过专家讲座、经验交流、共同探讨,进一步学习领会《地方志书质量规定》的精神实质,进一步增强质量意识,进一步完善质量保障体系,进一步提高志书质量。

志乃信史,志系官书,其根本属性决定质量是志书的生命。二轮修志启动十年来,我们一开始就一边强化督查促进度,一边严评细审保质量,在全国统一的志书编纂规范和质量评价标准没有出台的情况下,积极进行有益的探索,确保二轮修志进度和质量的有机统一。这次研讨会的主旨也是如此,现主体议程已经完成,为落实好会议精神,继续推进志书质量再上水平,借此机会,我讲四点意见。

一、关于这次会议取得的成果收获

这次会议主体明确,紧紧围绕志书质量进行;安排紧张有序,议程重点突出;明确了解决的问题,奠定了新的基础;大家聚精会神,形成了基本共识;通过共同努力,达到了预期目的。这次会议规模比较大,参加的人数达 人,是历次研究会少有的,组织的很严密,效果很好,这是一次求真务实的会议,达到了提高认识,改进措施,解决问题,共商质量,乘胜奋进的要求,成果颇丰,收获不少。

(一)加深了对《地方志书质量规定》的全面理解。通过邱新立主任的讲解,使我们对《决定》有了新的、更全面的理解。邱主任参加了《决定》的起草工作,对《决定》有较高的把握和认识,他的讲解对于我们从根本上学习落实《决定》精神有着重要的实际指导意义和作用。

(二)加强了对志书通编通审、编辑校对等技术规范的掌握。通过王小方同志的讲解,使我们对志书的审校规范也有了进一步深化掌握。小方同志是位资深的编审,他较多的参与了我省志书的编校工作,有着丰富的经验,他的辅导,从志书出版规范技术层面上讲,为我们志书的质量促进又有了新的认识提高。

(三)拓展了互相学习交流的有效渠道。新乡、信阳、三门峡三个省辖市,郑州金水区、洛阳嵩县、许昌襄城县、平顶山汝州市等同志的发言,结合本地实际,讲的侧重点不同,却各有特色,各有亮点,有各自创新之举,有许多可资借鉴推广之处;会上会下的业务交流,增进了友谊,也拓展了互相学习交流渠道。

(四)形成了对志书质量客观理性的认识。通过这次研讨会,既总结了成功的经验,肯定了成绩,又找到了差距不足,看到了存在问题。尽管我省从始至终都紧抓质量不放松,举办质量年活动、各种形式研修班等等,但由于起步早,动作快,进度质量上发展不平衡,志书质量客观上有不同程度的差距,我们有了清醒的认识。

(五)有利于进一步改进和完善质量保障体系。此次会议根据申报、推荐等情况,最后经领导小组和18个省辖市志办主要负责人研究,确定了若干部市、县(区)志为“创优工程”重点志书。会议确定了“创优工程”重点志书,完善了“回头看”暨评奖活动方案。使“创优工程”与“志书评奖”做到了有效对接,10月1日之前已正式出版志书可以参加评奖活动,10月1日之前未出版志书有选择地列入“创优工程”范围。这些举措,对进一步改进完善质量保障体系落实,找到了具体裁体。

总之,这次研讨会的举办,收获不小,达到了预期目的。这次会议的成功举办,得到了新乡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得到了新乡史志局的鼎力相助;得到了邱新立同志、王小方同志亲临指导;得到了与会同志积极配合。在此,我代表省史志办、省史志协会,向新乡市委市政府,向承办这次会议的新乡市史志局表示感谢!向丘新立、王小方两位专家表示感谢!向与会的全省同仁表示感谢!

二、关于志书质量存在的几个问题

志书质量是一个综合体系,涉及方志理论、地情特点、编纂实践及队伍水平。总体上讲,必须贯彻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落实中指组《地方志书质量规定》,履行逐级评稿、审核、验收程序,达到出版部门相关要求。具体来说,就是要做到观点正确、体例科学、内容全面、资料翔实、记述准确、特点突出、文风端正、印装精良。从我省已出版的二轮志书来看,整体上质量是好的,绝大多数是合格的,成果不能否定,成绩不能抹灭,成就不能低估,功不可没,这是主流,这是基本估价。但是,志书的质量按照《规定》的要求来衡量,与外省市好的志书相比较,从经得起社会、实践、历史的检验来评判,我省部分志书确实还存在一些欠缺,合乎高标准、严要求来看显然还存在一些差距,有完善的地方,这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予以解决。归纳起来,较为突出的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在政治观点上。

可以说,大家在这方面做的是很好的,不论是在整个修志工作的实践中,还是在志书的具体编纂中,指导思想正确,政治观点鲜明,在指导思想和政治观点上是没有什么大问题的,只是在表达或记述中个别地方存在不足。

1、指导思想表达欠缺。个别志书在指导思想中没有提“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指导。尽管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发展有一个过程,但是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2003.10)已明确而完整地提出,十六届五中全会(2005.10)正式确立: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因此,我们的二轮修志工作,不仅要把科学发展观列入指导思想中,而且必须落实在志书编纂的实践中,这要引起大家的高度重视。

2、敏感问题不谨慎。评稿、审稿时,我们发现部分志书所用资料有违保密规章,尤其是在军事、公安、计生等章节中出现较多;个别志书所记内容虽然不涉密不违规,但可能会造成一定负面影响,比如一些志书收集消极的歌谣民谚等。这类问题看似细枝末节,实则非同小可,处理起来必须坚持实事求是,而不可简单地秉笔直书。

3、违反法律规章。个别志书的表述分寸把握不准,有违法律、党章现象,比如在记述市、县党代表大会时忽略程序,不写每届一中全会,直接写大会选举某某为书记,某某为常委等。再比如,在人大常委会中记述“选举某某为县(市)长”等等,这些尽管是个别现象,但是这种不严谨做法,造成了违犯《宪法》和党章问题。

(二)在体例体式上。

《地方志书质量规定》:“体例科学、规范、严谨,适合内容记述的要求”,还规定“坚持志体,横排门类,纵述史实,述而不论”。在这方面存在篇目设计不合理,逻辑结构不严谨,记述方法不得当问题。

1、曲解创新。继承与创新,这是我们的基本要求。我们提倡创新、鼓励创新,但是创新的前提是“坚持志体”,而不是抛开志体的标新立异。个别地方一味标新立异,把好端端的一本书修得史不像史、志不像志、鉴不像鉴,违背志体,这就违背了创新的本意。

2、设计混乱。比较突出的是篇目设计时顾此失彼、逻辑混乱。这中间既有主观认识上的局限性,也有客观地存在着学术分歧。但是,无论如何,我们都必须坚持“同类相聚”、“类为一志”的原则,其中的关键问题是要准确把握和正确使用每一个列入篇章节目的属种层次“概念”。

3、述论不当。述而不论是写志的一项基本原则,尽管我们不完全排除画龙点睛的论,但是切不可空洞无物地长篇大论。有些志书,在写成就和人物时,多用虚拟的形容词,如“非常”、“巨大”等等。其实这样的词汇说明不了成就到底有多大,真正起作用的还是资料和数据;写人物的那些溢美之词也大可不必,只要把人物的生平经历和业绩文献记述准确、交待清楚,就足够了,画蛇添足,无病呻吟就大可不必。

(三)在内容记述上。

已出版志书,从内容上均能反映本行政区域内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历史和现状,基本上做到了内容完整,横不缺要项,纵不断主线,详略得当,重点突出,反映了事物基本特征,记述有一定深度。但个别志书有些问题,应引起注意。

1、要项不足。横看要项,正式出版的志书,尚未发现重大事项缺失的,但是评稿、审核时却发现个别志书甚至连断限内的GDP都没有记述,有的甚至连地理坐标、领域面积等基础要素都丢了,这是不应该的。

2、主线中断。纵看应不断主线,可有的志书“断线”的问题相对严重,客观地说是带有一定的普遍性,或者由于资料的缺失,或者出于主观上图省事,相当一部分志书在记述某一事物发生、发展、变化时,仅仅用起止年的数据,而中间的过程则为“真空”、“断线”。即便有人主张“重结果轻过程”,但中间的传承起伏总得反映,尤其的关键年份、关结点上,基础资料和骨干数据是不可或缺的。

3、详略不当,详略得当的要求,这一点大家都明白,但是个别地方采取“拿来主义”,也就是供稿单位提供什么用什么,提供多少用多少,不用功夫收齐资料,不用脑子进行筛选,不用精力进行编纂,这必然会造成详略失当、畸轻畸重等问题。

4、深度不够。关键在这个“度”上,也就是分寸的把握。有的只是简单的把基本资料进行罗列,像记流水账,让人生厌;有的是生硬的拼凑,看似冷热拼盘,使人无趣,这些都谈不上深度,也难以有高质量。

5、界限不严。“越境不书”都能基本做到,但个别地方却做的不好,比如境内矿产资源等,其开采使用的企业(单位)可能是央企、省企,包括地下石油储量,但是却不予记述。《质量规定》:“时间界限明确,不随意突破志书的上限和下限,严格控制上溯或下延”。在这一点上,大家有难处,有的领导指令这么做,当然其中有我们把关不严的问题,也有地方屈从迎合的问题。今后,必须严格履行报批手续,不得随意突破,不然的话,不仅造成二轮志书不统一,也给下轮志书造成衔接上的困难。

6、人物失控。关于人物,有的志书收录标准不明确,带有主观随意性;有的志书记述人物不够准确、客观、公允;有的要素不全,断缺内容;有的志书中照片文字说明不全不准。更为普遍的是传记、传略、专记、简介、名录、名表等层次繁多,标准不清,罗列随意。

(四)在时代特点与地方特色表现上。

从面上讲,出版的志书或评审过的志稿,都能把改革开放的时代特色和地方特色体现出来,高度重视,但不少志书在具体体现时,却不科学,也不全面。

1、改革开放记述薄弱。改革开放是新时期最突出的时代特点,绝大多数志书都能鲜明地体现出来,个别志书处理的不好,尤其是“开放”显得单薄,有的甚至通篇不提“开放”。殊不知,开放不仅包括现实层面的解除封锁、禁令、限制等,而且包括精神层面的思想解放、观念更新等,且记述改革开放不全面,也不深刻。

2、地方特色不鲜明。所谓特色,就是“独特的色彩、风格”等,关键在于“独特”。其实一些地方没特色就是其最大的特色,同样的事物照样能写出不同的风格。这其中有两个倾向,一是没特色乱拼凑,二是有特色未提炼。表现在具体记述中不突出,不深刻,不全面,不吸引人。

3、特点、特色表现形式雷同。就记述改革者来讲,有大集中、小集中、分散记等形式,我省的志书则形式雷同,无论是哪种记述形式,只要全面系统、科学充分就行。再就地方特色而言,特色处理设计上简单化,没有把特色与设专载、专记、专项,与同类内容记述中有机结合起来,叫人看来,故意做作。

(五)在具体技术规范层面上。

1、资料运用把握不准。入志资料的要求是:真实、准确,全面、系统,具有代表性、权威性。地情资料不全面,记述内容不丰富。从逻辑上讲不科学,从全局上讲,也不系统。前面已经多处提到,在此仅再次强调一下基本要求。

2、行文不规范。此类问题,《质量规定》有专章,出版社有具体要求。不少志书存在文字文风不规范问题,这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也是影响我省志书质量的大问题,更是大家忽视的问题。我只是提醒大家:一个标点、一个字词、一个数据,看似小毛病,其实是大问题,必须“小题大做”,高度重视起来,在这个问题上出差错,不是太遗憾了吗!

3、印刷装帧有差错。总的要求是,符合国家关于出版法律、法规及相关规定的要求,尤其要强调编辑校对质量,差错率不超过万分之一。有的志书大的方面都很好,就是最后的校对环节疏忽了,造成差错率严重超标,印刷装帧不合格,给历史留下难以弥补的损失。

(六)在宏观把握上。

志书编纂是一项系统工程,组织者或主导者,尤其是主编或主笔人,要胸有全局,胸有成竹,胸中有数,立足点要高,立意要深,把握全局要有高度,必须高屋建瓴。但是不少志书在这方面有欠缺。

1、高度不够。我们经常讲,这轮志书要站在历史的高度,全国、全省、全县的高度,全志的高度。这样才能把握时代特征和时代脉络,把握当地的地情和地方特色,把握全志的设计科学和思想资料的有机统一。由于高度不够,便出现了改革开放的时代特点、地方特色、志书设计宏观控制不到位。

2、总揽全局差。表现在对志书的综述、概述上,综合性、概括性差,不是缺东少西,就是语言逻辑或数据零杂,使人看不到整体和全局的状况;表现在内容的取舍上,出现前后矛盾、前后重复、资料打架等等。

3、宏观控制弱。表现在对志书全盘设计安排上,就出现了在自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大块中缺少必须写的内容;就出现了整体框架篇目设计上逻辑混乱,概念上的领属不当;就出现了图文不协调,要素不健全;就出现了校对不细致、印刷制版不合格问题等等。

以上问题,列举不一定全面,也不一定全对,以 提出,以防    。

三、关于对存在问题基本原因分析

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很多,既有客观的也有主观的,归纳起来主要有六个方面:

(一)事业心不强,责任心不够。我们要想干好任何一项工作,都必须有事业心和责任感,有干事创业的思想境界。志书是留世之作,对它的要求是相当严格的,质量水准也应当相当高。以上这些问题的存在,都是没有事业心,没有责任感,,没有敬业精神造成的,认识上不去,志书质量怎能上得去!

(二)重视程度不到位,精品意识不牢固。有的同志只满足于能审核过关,能正式出版就行,缺乏精品目标的要求。有一个县的送审稿,省志办三送三退,还是达不到要求,最后他们说:资料弄不来,人员不凑手,实在无能为力,目标就是能出书、能交差。抱有这种态度,要想出高质量的志书是不可能的。

(三)业务素质不高,培训教育欠缺。有的地方人员很多,但真能修志的很少;有的地方人才“断档”,出现青黄不接现象;有的地方队伍不稳,无法安心工作;有的地方班子责任心不强,得过且过,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无疑这都是造成问题的又一根源。

(四)急躁心理作怪,仓促出书作崇。有的志办领导或退或换,想在任期内出书;有的地方党政领导要求限时出书;有的为了献礼而赶工期等等。不论出于什么目的,这都有违修志规律,势必造成不可弥补的历史遗憾。切记:草率出书是修志之大忌!

(五)评审把关不严,工作敷衍应付。有的初稿问题较多,而坚持开会评议;有的送审稿非常粗糙,而审核时轻易放行。这其中有照顾人情的成份,更多的体现出不负责任,缺乏应有的敬业精神和扎实的工作作风。个别市志办没有认真履行对所属县(市、区)志稿的审核责任,明显达不到要求的,还签字“同意”,连一条修改意见都不提,直接送交省志办验收,这是应付差事,事实上是不作为。

(六)规范标准不高,自我评价良好。朱佳木同志在第四次全国地方志工作会议上指出:目前出版的二轮志书,“其质量虽不能说都不高,但可以说对质量的评价标准普遍不高”。客观地说,长期以来,对志书质量一直缺少统一的规范和评价标准,这样,在修志实践中,很难将“业务规范”和“学术争论”区分开来,无论是评稿还是审核,均缺乏“硬性”的业务规范。直到2008年9月《质量规定》正式印发,才有了全国统一的标准。因此,志书质量不高也是由自我满足,放低标准所至。

四、关于进一步提高志书质量的措施

总体讲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贯彻落实《地方志工作条例》,把提高志书编纂质量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进一步学好用好《质量规定》,促进第二轮修志工作又好又快地向前发展。

(一)提高思想认识。思想是总开关,是先导,是方向盘。首先要从思想上,提高对支书质量的认识才行,要树立质量意识,精品意识,要有事业心、责任感,要有忧患意识、竞争意识,从思想上认识到了,对问题认识到了,提高的措施真正落实了,问题也就好解决了。

(二)加强本职学习。看到自己的不足,就要谦虚地学习,掌握好本领,才能解决问题。希望大家学好科学发展观,落实到修志实践中;学好《地方志工作条例》,树立依法修志理念;学好《质量规定》及其他规章,落实到每本志书上。省志办正在组织编写《二轮修志文件选编》,明年全省工作会上要发给大家。在此之前,希望大家查阅《中国地方志》、《河南史志》两个业务刊物,不断加强自身学习,从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

(三)抓好队伍建设。要大力倡导“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精神。强化责任意识,实行责任倒查,对失职行为依法予以追究。加强业务技术培训,通过举办多种形式、不同层次的业务培训班和研讨会,以及解剖麻雀式的评稿会等,尽快提高修志人员的业务技能。只有着力培养出一支政治素养、理论素养、业务素养高,思想作风、工作作风、学风、文风好的修志队伍,我们的修志成果才有可能经得起人民和历史的检验。因此,要把培养人才,特别是年轻人才作为一项战略性、经常性的工作,常抓不懈。

(四)强化业务指导。梁启超先生说:“方志之学,非小道也”。朱佳木同志指出:“地方志工作不能简单地说就是学问,因为其中还有大量的组织、协调、管理工作。但地方志编纂可以肯定地说是学问,而且可以肯定地说,整个地方志工作是建立在地方志编纂这门学问基础之上的。”因此,我们必须下大力气搞好业务建设,强化业务指导工作,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加强方志理论研究,积极探索学科建设的有效途径。我们要潜心于方志理论研究,提倡和开展学术争鸣,组织力量进行难点攻关。河南是中国方志的重要发祥地,希望在学科建设上也能做出应有的贡献。既出志书成果,也出学术成果,更出方志人才。今后要更好地发挥《河南史志》业务交流、学术研究的主阵地作用,继续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不断加强业务学术交流,强化对全省业务上的指导。

(五)落实好几项任务。一是搞好“创优工程”,打造精品佳志,“创优工程”意见已经下发,会议又进行了讨论,一定要落实到位。在此我要强调的是:“创优工程”是一个动态过程,列入的重点志书并不一定就是优质志书,未列入的志书并不一定不是优质志书。在“创优”过程中,优胜劣汰,可以根据动态变化进行随时调整。二是搞好“回头看”,既看成绩,也看差距,实事求是解决存在问题。结合评奖活动,我们进行“回头看”最终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提高志书质量,优化我们的措施,使志书尽量有新的提高。三是搞好评奖活动,既评出水平,又奖出干劲,对好的进行表彰,对中间进行带动,对差的要进行批评督促,形成干事创业的好局面。四是搞好工作总结和年度督查,今后的年度督查既要促进度又要查质量,既要看修志又要看用志,随着二轮志书的不断推进,我们的用志工作信息数据化工作也要相应搞上去,做到全面、协调共进。

(六)贯彻好发展方针。就是“围绕中心,全面推进,结合实际,突出重点,分类指导,确保质量”。根据这“二十四字”方针,在下步工作中力争做到“紧、稳、准、伸”。所谓紧,是针对二轮志书落后的地方,要抓紧编修二轮志书的工作,尽快完成志书编写任务,以跟上全省的整体部署,不要拖得太远太晚。所谓稳,这是针对二轮志书评过稿或送审前的地方,要稳住阵脚,精益求精,一字不拘把志稿改好,不要仓促出书,留下遗憾。所谓准,这是针对完成二轮志书任务的地方,要找准下一步工作的突破口,没有启动年鉴或大事月报的要启动起来,已编年鉴或大事月报的,要确定新的工作目标,如旧志整理、用志项目、网络信息化建设等。所谓伸,这是针对全省大局讲的,二轮志书完成的地方,要向修志的新领域延伸,指导修好部门志、专业志、乡镇志的编修工作;继而向信息网络化建设延伸;凡是基础性工作做的好的地方要向用志工作延伸,向理论研究延伸。总之,要向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方面努力,做到修、用、研同步进行,又好又快发展。

同志们,让我们团结起来,协作共进,坚定信心,坚定步伐,扎实工作,善于突破,勇于创新。立足高起点,提出高要求,找准新措施,实现高质量,修出一部部名志佳作,这样我们才能不愧为时代,不辱于使命,不辜负重托。我们坚信,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使二轮志书的质量提高再提高,争创全国一流水平,到时,也一定会向党和政府,向河南人民交出一份满意的高水平的答卷来!

谢谢大家!


责任编辑:孙一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