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真组织试写,是保障续志编稿能否顺利进行、提高续志编稿质量的有效途径。2004年至今,烟台市史志办公室已经组织了5次试写,通过组织试写,探索编稿经验,发现存在的问题,锻炼了编志队伍,提高了每位责任编辑的编稿能力和水平,为全面转入编写打下坚实基础。
烟台市史志办公室组织试写大体分四个步骤进行。第一步,试写前的准备工作。试写前,主编多次主持召开责任编辑业务讨论会,统一编稿思想,提出编稿要求,规定编稿进度。为规范大家的编稿行为,先后讨论制定了《关于〈烟台市志〉续志编纂规范行文的通知》、《关于印发〈烟台市志〉(1978~2002)的有关编写要求的通知》,这两份文件从编写原则、编写方法、编写内容到编写范例等诸方面都做出了明确规定。第二步,试写。试写时,要求每一个责任编辑按市志篇目选择一个完整分志进行。这是因为,一个完整分志既能检验出编辑对整个分志的把握程度、驾驭能力,又能检验出对局部的、个别的问题处理是否得当,使编辑得到全方位的锻炼。试写稿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由办公室统一打印成册。第三步,集体评议。统一打印成册的试写稿分发给各责任编辑阅读,在全体责任编辑通篇阅读完毕提出意见后,主编在适当时候组织集体讨论评议。对试写的每一个分志要逐个进行讨论评议,各责任编辑轮流发言,提出试写稿的优缺点,尤其是对存在的问题要进行分析,提出修改意见。集体讨论评议中,对有的问题可能有不同意见,也可能引起争议。这时,主编要善于引导,让每人把不同意见充分发表,越是引起争议的问题,往往也是一些较难把握或较难处理的问题。只有让大家把不同意见充分表达出来,最后才有可能共同研究出一个较为可行的修改办法。有关责任编辑要认真听取大家的评议意见,并做好记录。第四步,主编总结。在集体讨论评议的基础上,主编对每一个分志稿进行总结,提出全面的修改意见,由原责任编辑进行修改。同时,主编还要对整个试写工作进行总结,总结出成功的经验,理出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对共同存在的问题经过研究,形成共识,以便在转入正式编稿后共同遵守。
烟台市史志办参加本轮修志的各责任编辑,绝大多数都没有经历过第一轮修志,对于编写志稿都是新手。少数参加过第一轮修志的老同志,此次编写续志,也遇到了不少新问题。通过试写和对试写稿集体讨论评议,新老同志都得到了一次实际的锻炼,发现了自己的不足。集体讨论中,大家积极发言,对试写稿从篇目、内容、资料到篇章布局、体例格式、语法修辞等方面提出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大家对疑难问题展开讨论,形不成统一意见不罢休,针对试写稿中反映出来的标准不一致、体例不规范、内容不全面等问题研究了修改意见,起草了《关于〈烟台市志〉编写规范的补充通知》,用以指导志稿的下一步编纂工作。通过试写和集体讨论评议,为下一步编出更高质量的志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组织试写可使志书的体例保证规范、统一,避免各说各话
每个人对事物的理解是不同的,审阅同一篇稿子难免会出现各种不同的意见,而通过集体审稿,就可以统一思路,针对各种不同的问题,形成统一的标准,预防类似的事物在不同的篇章出现五花八门的情况。例如表格,在参加评审的志稿中,各编都用到了表格,但用法却各种各样,有的左右加了边框,有的没加边框;有的表头用的是“年度”,有的用“年代”,有的用“年份”;表格底下有注释的,有的是用“注”,还有的用“说明”、“注释”等;有的注释是在表格里,有的是在外,很不统一。而集体讨论后就对这一系列问题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意见:表格的标题要有时间、主语和表述内容,表头表示时间要用“年度”,底下注释要用“注”,若有很多条注释则用“注:1.2.3.”。这样,形成了一个统一的规定,避免了各自为体的现象。
二、组织试写可使志稿内容更加准确完整,避免谬误
编写志书就是要全面地反映事物的历史和现状,做到“纵不断线,横不缺项”。通过试写可以发现自己或别人因疏忽或其他原因而发现不了的错误,如资料的科学性、一致性以及时间等方面的问题。有的稿件记述不合逻辑,不合事理,但在语法表述上并无错误,这就让编者很难发现其中的不合理之处,但所谓“三个臭皮匠胜过诸葛亮”,人多力量大,集体评审时必然会发现其中的不科学性。例如在“社会生活编”中有一句话:“自1987年烟台老龄机构成立以来,老年事业越来越引起党委和政府的重视,全市建立起老龄工作办事机构和运行机制……”,读后给人感觉就像是老龄机构的成立才使老年事业得到重视,通过集体讨论,发现有很大的片面性,可改为:“1987年,烟台老龄机构成立,党委和政府很重视老年事业,全市建立起老龄工作办事机构和运行机制……”这样改才能使记述更合理、更科学。
有的志稿内容不连贯,存在“缺苗断垄”的现象,这表现在,在记述某一事物时,有的没写发展过程,有的没写结果,如在讨论“气象志”时,关于“专业气象服务”、“防雷服务”这两部分都没有具体写他们的发展过程,这就相对削弱了志书在这方面的应用价值。所以在记述这两个子目时,从上限到下限的具体实施情况、发展变化情况应写清楚,这样表述才有效果。
有的志稿在记述一个问题时,中间出现时间中断的现象,尤其是本来存在的事物没有从上限写起,忽略了时间的连贯性。因为这次修志的特点是“续修”,上限下限问题一定要处理好,要有个事物兴衰发展的变化过程,包括自然的、人为的因素。如评审稿“气象服务志”中的“气象服务”部分,上限是从1978年始,下限到2002年,这期间气象服务的发展变化并没有记详尽,尤其是上限问题没把握好,这就严重影响了志稿质量。而通过集体讨论,与会同志对这一问题提出了比较全面、完善的看法,自然就提高了整篇志稿的表述效果。
有的志稿篇目设置不合理、不科学,归属不得当,还是“气象志”的例子,编者把“气象科技队伍”归在“机构沿革”这一节中显然不合适,从篇目设置的科学性看,它应属于“科研”部分。
有的志稿前后记述不一致,本次提供的资料与上届志书中的资料有出入,如“老年人生活”中记述“1985年,烟台开始在乡镇建设敬老院”,但上届志书中写到:“1980年,发动社会力量恢复兴办农村敬老院。”两段文字在时间上有了矛盾,如果不是集体评审比较仔细,就会很难发现这个错误。
方志讲求言必及事,用事实说话,忌用空话、套话。这次提供的评审稿中就有很多空话、套话,如“黄金”一章中关于玲珑金矿的记述:“素有‘金城明珠’之美誉,玲珑金矿采金历史悠久,早在春秋时期这里就有采金活动。抗日战争时期,为延安输送了大量黄金,为全国解放做出了重大贡献。”再如“地名管理”一章中写到:“地名档案的建立,为人民群众和海外侨胞提供了方便,为经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信息保证。”这些都属于套话,没有使用价值,但这又属于个人编稿的习惯,很难发现其中的不当之处,而大家的共同评审时,就能提出客观的意见,让志稿的语言更加严谨、朴实,从而就提高了整篇志稿的质量。
三、组织试写可使各位编辑之间互相学习、互相交流,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是一个再学习、再提高的过程
知识是无止境的,编写志书也一样。每个人的文化程度、社会阅历、知识层面不尽相同,对知识掌握的侧重点也不同。就算一个从事志书编写工作几十余载的老同志,也需要在互相交流中,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如在评论“司法志”时,有的同志提出公安系统的人员编制问题没写清楚,负责这一编的老同志指出,人员编制涉及到保密方面的问题,不应写出来。这就说明每个人对知识掌握的侧重点不一样,需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提高。这一问题也体现在志稿资料的全面性、典型性方面,每个人对知识的掌握不可能是全面的,往往会忽略其中的部分问题。而集体审稿就可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志书强调“点、线、面”的有机结合,要求既要全面,又要有条理,有典型性,以线纵述历史,以面横陈全貌,以点重彩着笔,由线而写到面,线、面中突出点,以点连线,以点支面,不能泛泛而记。如评审稿“机构编制”一章中,资料固然很全面,但缺典型,让人感觉太平了。集体讨论后,有同志对这一问题提出了修改意见,参考这个意见稿件会更加完善。
四、组织试写可使参加续志的新人得到锻炼
审稿人员担负着审定、核实志稿的任务,处于把关的地位,自应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和修志业务研究,为编修出高水平、高质量的新方志当好助产士和保育员。因志书是二十年一修,难免会遇到老修志者退休,新修志者接班的现象,这样参加续修新志的人员就会出现断档的情况。新参加修志的人员从未接触过这方面的工作,而只是通过学习理论知识,死记硬背,只能是纸上谈兵,达不到效果。而通过参加集体审稿,吸取修志老同志的经验,在实践中掌握知识,发现知识的缺漏点,能更快、更有效地投入到修志的工作中。通过几次试写稿讨论会,年轻同志参与评论其他同志的志稿,对自己编辑的志稿按照集体的意见修改完善,在这个过程中,逐步从修志新手成长为具有一定修志理论水平的专业人才,为以后评审各县(市、区)志稿培养了骨干力量。